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神奇的力量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究竟如何让猿变成了人?两三百万年前,一只在树上荡来荡去的猿,因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者其他的原因,它决定从树上下来,这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地转动。这只猿来到地面,逐渐学会了用双脚直立行走,上肢则采摘果子,或者利用一些小石块、木块捕捉小动物。双手解放出来后,可以干更多的事情。做的事情越多,对大脑神经元的刺激就越大,也就越有智慧。我们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距今300万年左右的古猿化石,由于留下的考古遗存过少,我们无法准确地还原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但是基于对今天猩猩、猴子生活习惯的观察,结合过去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猿转变成人的过程。

哇!原来是这样

“变聪明”的代价

从北京人到现代人,脑容量增加了近400毫升。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十分喜人的进化。但人类终将为他们的选择付出同等的代价,变聪明的代价就是身体更脆弱了。他们的肌肉萎缩,把更多的能量拨给了大脑里的神经元,并且为了直立行走,还要撑住大脑袋,他们时常会面对背痛、脖子僵硬等疾病。对妇女来说,大脑袋和直立行走给她们带来的挑战更大,直立让臀部变窄,婴儿的头却越来越大,为了让母亲不至于每次生产都丧命,人类选择了“早产”。小牛生出来没多久就能跑动,但是脆弱的人类刚生出来还需要大人细心呵护,不然随时可能会死掉。这就是脑袋变大的代价!

为了让自己的食物更充足,猿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吃得更饱呢?于是它学会了制造工具,甚至还会给其他动物设置陷阱。就这样,它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大脑,每天都在锻炼自己的上肢—摘果子、制造工具。终于,量的积累带来了质的飞跃:直立行走和手的进化引起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从它学会思考的那一刻起,它就摆脱了猿的身份。南方古猿是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其平均脑容量接近500毫升,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推测它们可能已经有语言能力。 JY/JAco3Ybr0ugnJvQzm14q32BrtYqSedIhs4nvgPOIS/hEYa6SUkVvo0S4Dne7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