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黑暗时代,信仰时代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可以说,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对西方的历史发展及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更是如雷贯耳。古罗马文明到底有哪些风采?让我们走进罗马,了解这个古老的国度。

一、罗马的历史和一只母狼有什么关系?

古罗马建城的传说与古希腊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情还要从特洛伊战争说起。对,就是古希腊人使用“木马计”击败特洛伊人的那场战争。特洛伊陷落后,特洛伊国王的女婿埃涅阿斯带着少数幸存者从海上逃亡,一路颠沛流离,最终来到了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地区。后来,埃涅阿斯娶了当地国王拉丁努斯的女儿,同时命令特洛伊人与当地的部族通婚。为了感谢拉丁努斯的收留之恩,埃涅阿斯还用拉丁努斯的名字为部族命名,将族人称为“拉丁人”。埃涅阿斯去世后,他的儿子阿斯卡尼俄斯继承了王位,并在30年后离开了这片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新城—阿尔巴隆加城。从此,王位在这里一代代地传下去,这中间的故事大多是罗马人穿凿附会的传说,在此就不一一展开。等到王位传到第15位国王时,国王的弟弟篡夺了王位。这位心狠手辣的新国王为了防止老国王的后人复仇,将老国王家的所有男丁赶尽杀绝,只剩下还没有结婚的国王女儿了。但新国王仍然不放心,于是让老国王的女儿做了侍奉灶神的维斯塔贞女,因为贞女终身不可以结婚,也就不会有后代。新国王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天,在完成祭神的工作后,公主躺在河边睡着了。恰逢此时,战神马尔斯经过她的身边,对她一见钟情。随后公主便怀上了身孕,最终生下一对双胞胎。公主的叔叔,也就是篡位的新国王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他害怕两兄弟长大后会为老国王报仇,于是将公主关进了大牢房,同时把双胞胎兄弟装进一个木桶里投到了台伯河里,想让他们自生自灭。木桶在台伯河中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河口附近,被河边的草丛挡住了去路。婴儿在桶里大声哭闹,哭声传到了正在附近徘徊的一匹母狼的耳朵里。这匹母狼把自己的乳头塞进两个婴儿的嘴里,把两个男孩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后来,一位羊倌在放羊时发现了两兄弟,将他们带回家抚养,分别取名为罗穆路斯和瑞莫斯。

罗穆路斯和瑞莫斯渐渐长大,成了当地羊倌的领袖。随着他们知道的事情不断增多,渐渐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世。最终,兄弟俩带领手下的羊倌们攻占了阿尔巴隆加城,杀死了篡位的国王。但不幸的是,他们的母亲不堪牢狱生活的折磨,已经不在人世。兄弟俩没有留在阿尔巴隆加城,而是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台伯河下游,决定在那里建一座新的城市。

城市建好后,用谁的名字给这座新城命名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哥哥罗穆路斯提出一个解决方法—两人抬头看天空,谁抬头时天上飞过的鸟最多,就用谁的名字为城市命名。弟弟瑞莫斯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于是同意让哥哥先数。罗穆路斯数完后,瑞莫斯便天真地抬起头认真地数起鸟来,不料罗穆路斯突然变脸,杀死了瑞莫斯。至此,这座新城便只能用罗穆路斯的名字命名了。

往事钩沉

罗马“七丘”

罗马城又被称为“七丘之城”,因为城界内有七座山丘,分别是奎里尔诺山、维弥纳山、埃斯奎里山、卡匹托尔山、帕拉蒂尼山、西里欧山和阿文庭山。山丘与山丘之间的平地在当时还是一块又一块的湿地。罗马七丘中,卡匹托尔山最适合居住,不只因为它最靠近台伯河,还因为此山三面都是陡峭的悬崖,易守难攻。但是,这座山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山顶的空地过于窄小。最终,罗穆路斯选择了帕拉蒂尼山,此丘虽不是最高的,但山丘顶部的面积足够大,而且距离台伯河相对较近。卡匹托尔山则作为诸神的住处。阿文庭山处于罗马七丘中的最南端,远离尘世,被杀的瑞莫斯曾占据阿文庭山。

二、你知道公历与罗马的关系吗?

罗马的第一任国王罗穆路斯和他的孪生兄弟瑞莫斯创立了最早的古罗马历。古罗马历以春分为开始,一年有10个月,共298天。大约公元前713年,罗马的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里乌斯在原来古罗马历的基础上加了两个月,把一年变成12个月。公元前46年,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在征服埃及后引入了古埃及历法—太阳历,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略历,并做出如下规定:单数月有31天,双数月有30天,二月有29天,每四年一闰,闰年的二月有30天。如今英语中的月份名称和罗马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如下。

一月(January):雅努斯(Janus)是掌管罗马城门和家门的双头门神,执掌着“开始”和“结束”。古罗马人认为一月是新年之门,应当由门神雅努斯负责开启,为他们带来吉祥,因此一月成了雅努斯月。

二月(February):在古罗马历法中,二月是最后一个月,人们会在最后一个月举行盛大的净化身心的仪式,即牧神节。在庆典中,有一项经典的活动是一些年轻人手持细长的羊皮鞭,轻轻抽打街上妇女的头,祝福她们多子多福。在拉丁语中羊皮鞭叫februa,二月的名称由此而来。

三月(March):在罗马,敌对双方非常有默契,他们冬天休战,春天开战,三月便是他们的战争月,以战争之神马尔斯(Mars)的名字命名。

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分别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命名,意思是aprilis(发芽)、maius(滋长)、junius(茂盛),其中June一词来自罗马神话中天后朱诺(Juno)的名字,该神是婚姻与女性之神,用她的名字给六月命名,寄托着“作物丰产”的寓意。

七月(July):七月原名为Quinctilis,但是罗马的伟大领袖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出生于7月12日,罗马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被暗杀后把七月Quinctilis变更为July。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剖宫产生出来的人,因此剖宫产的英语为caesarian operation。

八月(August):罗马人为了庆祝罗马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的功绩,把第六个月称为奥古斯都月。人们发现皇帝月只有30天,便把处决犯人的二月的最后一天挪到八月,把七月和八月都变成了31天。

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九月到十二月没有大事发生,所以只用简单的拉丁文序数词命名,分别是拉丁文中的第七到第十。

三、恺撒是皇帝吗?

在恺撒遇刺前的两个月,发生过一件有趣的小事。彼时恺撒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在一次回城时,夹道欢迎的民众皆称他为王,而恺撒则答道:“是恺撒,不是王。”拉丁原文为:Caesarem se,non regem esse

趣闻联播

1582年的日历上为何会少10天

如果我们翻查日历,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1582年10月少了10天,即10月5日至14日这10天并不存在。这一切,还要从儒略历与回归年的偏差说起。

恺撒重新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平年的2月为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则为30天。如此一来,每个平年便有365天,而每个闰年则有366天。虽然儒略历已经极为接近现代历法,但实际上距离回归年还有一定差距。儒略历以四年为一个轮回,四年共有365×3+366=1461(天),平均每年365.25天,距离回归年的365.242199天有约0.007801天(即11分14秒)的偏差,也就是每128年会有一天的偏差。

到16世纪时,已经推行了十几个世纪的儒略历的偏差越来越大,原本每年约11分14秒的偏差,经过长期的累积,已经达到了10天。这对确定复活节造成了严重困难,因此时任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最终决定对儒略历进行一次校正,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儒略历推行以来多出的10天该怎么办,二是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以防止今后再度出现相似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克拉维斯建议通过颁布官方声明,将这10天抹掉,确保将儒略历拉回到与回归年一致。于是,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颁布教皇训令,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便从历法上消失了。也就是说,1582年10月4日结束后,第二天便变成了10月15日。对于第二个问题,相对复杂一些,毕竟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历法运行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还不能太过复杂,要方便人们的推演。经过缜密计算之后,克拉维斯委员会提出了一年有365.2422天的方案,这比儒略历的365.25天要更为接近回归年的实际天数。为此,克拉维斯委员会对儒略历中“四年一闰”的规定予以校正,在“四年一闰”的基础上,规定整百年不闰,直到第四百年才是闰年。也就是说,普通闰年只要年份是4的倍数就可以,但到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在古罗马时期,“rex”一词不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君主,同样也是一个尊贵的姓氏,类似于我们中文的“王”姓。罗马的马奇乌斯家族(Marcii)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罗马先王安库斯·马尔基乌斯(Ancus Marcius)的直系后裔。这个家族在共和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员曾担任过神圣的祭仪王(rex sacrorum)职位。其中一支家族的成员甚至将“rex”作为自己的姓氏,以彰显其显赫的家世。著名的马奇亚引水渠(aqua Marcia)便是马奇乌斯家族的一位成员所建造,至今仍是罗马工程史上的杰作。

“王”姓与“国王”之间的双关用法在古罗马社会早已存在。在恺撒大帝的时代之前,西塞罗与他的政敌克洛狄乌斯之间就曾有过一场充满机智的辩论。克洛狄乌斯讽刺地问:“我们还要忍受这位王爷(骑在我们头上)多久?”(quousque hunc regem feremus)西塞罗巧妙地回应:“你称他为王老爷,但王老爷在遗嘱中可没有提到你。”(Rex tui mentionem nullam fecerit)暗示克洛狄乌斯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马奇乌斯·王家的遗产,但并未成功。这种巧妙的双关用法,后来也被罗马诗人贺拉斯所采用。

对于恺撒来说,运用“王”的双关语更是游刃有余,因为他的祖母正是来自马奇乌斯·王家族。在恺撒的政治生涯初期,他在姑姑的葬礼上宣称自己家族拥有马奇乌斯·王家传承的罗马先王血统,这一宣称无疑为他的政治生涯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民众说的是“国王”,恺撒装作自己理解成了“王姓”,这便将对共和国来说极其敏感的“国王”头衔转化为一个姓氏,巧妙地维护了罗马的共和政体。自从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高傲者”塔克文被驱逐后,罗马便没有国王,而是采用了共和政体。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部法因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往事钩沉

前三头同盟

前三头同盟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集体军事独裁统治的同盟。斯巴达克起义被平息之后,罗马的3名实力派人物—庞培、克拉苏和恺撒出于政治需要,于公元前60年结成秘密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根据三头的协议,恺撒担任公元前59年执政官。公元前56年,三头在路卡会晤,弥合了同盟之间的裂痕,达成重要协议: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期限;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期满后分别担任叙利亚和西班牙总督。前三头同盟是在个人独裁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形成的少数人独裁。 skt3RepWEugFpBE7XRTdC+5JNVzzi0u7LZ8ZUHfzvw5X326XF+IpzHsgRM3Yoe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