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
一书中曾描绘过埃及金字塔修建时的场景—监工拿着鞭子,大声吼叫着:“前面的,快一点儿!”奴隶身上背着沉重的石块,缓慢地前行。十万个奴隶为一组,每组在采石场工作三个月,就是为了修建法老的陵墓—金字塔!那么真实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埃及金字塔真的是奴隶修建的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古埃及文明的诞生,然后才能更好地回答埃及金字塔是何人修建的这一问题。沙漠之中会开出文明的花朵吗?在古埃及文明诞生以前,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古埃及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的没有港湾的海岸。这样的地理位置,几乎杜绝了一切的生机,但是奇迹般地有一条河流穿越沙漠,它就是尼罗河。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去以后就为两岸留下了肥沃的土壤,这有利于农作物的耕种,能养活很多人。平缓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古埃及人就拥有了宝贵的可靠交通运输线。三面沙漠使得敌人不能轻易进攻。这些条件促进整个流域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统一。
史海钩沉
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埃及人并不认为国王的死是最终的结局,所以他们在国王死后用香油等药料涂尸防腐,然后将尸体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即金字塔内。在金字塔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塔底占地5.2万平方米,塔高146米,全塔约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巨石重约2.5吨。这一金字塔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即坡道、滚筒和杠杆建造的。
统一后的古埃及,法老拥有最高的地位,被称为神王,具有无上的权威,掌握全国的军事、政治、财政、神权。据说古埃及的农民在建造金字塔时的热情很高,相信他们正在为一位能决定他们共同幸福的“神”建造宅邸。所以,为神修建宅邸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怎么会由奴隶来完成呢?
人们一开始相信了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关于奴隶修建金字塔的描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金字塔的修建有了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说,他们在金字塔附近发现了一些墓穴,这些墓穴建于公元前2575年到公元前2467年,这些墓穴建在国王的金字塔旁,说明(墓中所葬)这些人绝不是奴隶。如果他们是奴隶,就无法在国王墓旁修建自己的墓穴。考古学家推测,该地区的金字塔由约1万名工人轮流建造完成,为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当地农场每天需提供牛羊各20余只。当时的统治者会给奴隶吃肉吗?
另外,墓穴中出土了一些人骨,通过对出土人骨的分析,考古学家发现有的男性手臂曾经断裂,但是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如果是奴隶,又有谁会愿意为他们的治疗负担费用呢?考古学家还发现出土的人骨男女比例基本一致,甚至还有小孩的骨头,这说明金字塔的修建者是拖家带口地居住在附近的。
头脑风暴
(1)尼罗河给埃及人带来了哪些“馈赠”?
(2)埃及金字塔的作用是什么呢?
(3)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和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文字差别很大,科学家是如何破译它的呢?
1823年从金字塔建筑工人居住的遗址挖掘出的一块石板进一步说明埃及金字塔的修建者是自由民而非奴隶。这块石板所记录的内容发生于拉美西斯二世
统治埃及期间,用埃及象形文字记录了建造拉美西斯二世坟墓的工人名单。石板上还记载了工作日工人缺席的原因,这些原因千奇百怪,足以说明当时修建金字塔的工人不仅不是奴隶,生活条件甚至还不错。最常见的请假理由是生病,但有的请假理由比较罕见—我被蝎子咬伤了、我宿醉了、我要去为我兄弟的尸体涂香料。连这样的理由都能获得假期,充分说明当时修建金字塔的工人相对自由。
哇!原来是这样
1799年,拿破仑的军队攻进埃及港湾城市拉希德(即罗塞塔)。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是解读失传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这块石碑上记录着公元前196年3月27日的一份公告。这份公告在石碑上同时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进行了镌刻。石碑的上端使用的是在当时已经有3000年历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它用于宗教文本、纪念碑、正规文件等的书写;中间部分使用的是读书识字的古埃及人都可以看懂的世俗体,这种文字一般用于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石碑的下端,使用的是当时埃及政府通用的行政语言—希腊文。这样一封公告的出现,让后世的学者成功地根据“三行对译”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新月地带”(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裂谷带中、北段)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流淌着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为河流的滋养,这里成为一片肥沃之地,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但同时又因为过于肥沃,而周围并无防守之处,这里战乱不断,文明更迭频繁。
头脑风暴
(1)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除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你还知道哪些?
(2)大河流域为什么能够孕育文明?你能够开动脑筋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吗?
(3)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之前,第一部成文法典会书写在什么上面呢?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早期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定居的民族,发明了楔形文字,后来被古巴比伦王朝所取代)已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十几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数平民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人谋生。城墙外面是农田,大部分土地被国王、祭司、富人占有。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连同种子、农具和耕畜一起,租给平民。他们每年从平民那里回收地租,还需要计算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数量,以及考虑牲畜的分配等事情。简单的结绳记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如此复杂的需求,文字在这一地区应运而生。两河流域的文字叫作楔形文字。人们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将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保存。
史海泛舟
如果劳动成果可以保证劳动者温饱有余,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从事满足温饱需求的劳动,进而出现了各种手工业劳动以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为了便于大量人群之间频繁的交流及知识的积累与传播,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把语言转变成统一的系统性文字。自公元前3000年前后各早期文明出现至公元初年中国发明造纸术的漫长岁月中,还没有可用于记载文字的纸张,人类不得不采用其他物质记载文字。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通过在石、骨、木、竹上刻画简单痕迹或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记录一些简单的信息;随后逐步尝试在各种物体上刻画图形或符号以传递一些信息。这些图形或符号是依照所要表达事物的客观形象而简化的图、符,是象形文字的前身。当那些刻画的图形符号逐步简洁化、规范化,多个符号连接可表达复杂的意思,符号与固定的语言发音结合,系统性的符号在较大人群范围被接受和使用时,就逐渐演变成了通用的文字。
河水平稳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人们按部就班地耕地、放牧,然而流淌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这两条河流并不像尼罗河那般温顺,它们经常泛滥。人们恐惧洪水正如恐惧频繁的战乱一般。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频繁的战乱与无法预测的洪水让这里的人们对生活持悲观态度,几千年前的人们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喜欢求诸神明,于是他们祈求神的解救,更祈盼出现能带来安全、稳定的君主。汉谟拉比就是这样一位君主,他经过35年的大规模征战,最终统一了两河流域。他编制《汉谟拉比法典》,试图明确、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
《汉谟拉比法典》被雕刻在由三块黑色玄武石拼合的椭圆形石柱上。石柱高两米半,上方有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人手握短棍坐直,另一人站立行礼,好似朝拜。站立的人是汉谟拉比,坐着的是太阳神。神将王权赋予汉谟拉比,象征着君权神授,这使得百姓如崇敬神一般崇敬汉谟拉比。石柱下方用楔形文字刻着法律条文。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兵役、租佃、雇佣、商业、寄存、婚姻、继承、人身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法典废除了过去的习惯法,执法者再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解释法律:今天我看上了你们家的牛,你便要将牛赠予我,否则便违法;明天我看上了你家的田产,你必须无偿将田产赠予我,否则便违法。随意更改法律的情况被终止,对于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平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法典中记录的内容还是逃脱不出时代局限性,具有同态复仇
、保护贵族阶级、奴隶没有人权的特点。
哇!原来是这样
《汉谟拉比法典》把古巴比伦社会的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即阿维鲁、穆什钦努和奴隶。在法典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对地位较高的阿维鲁冒犯同等级的阿维鲁采用所谓的“野蛮”的刑罚,而对其冒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穆什钦努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却采用所谓的“文明”或“进步”的惩罚方式。法典第196条:“倘自由民(阿维鲁)损毁任何自由民(阿维鲁)之眼,则应毁其眼。”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阿维鲁)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阿维鲁)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看起来损毁眼睛的惩罚似乎比赔偿金钱的惩罚要野蛮,但是经过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立法者汉谟拉比看来,严重的人身伤害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是对人格的侮辱,因此侵犯他人的尊严、侮辱他人的人格之人,自己也无资格享有人的尊严,也应该丧失其人格,这体现了立法者的一种人本观念。不仅如此,汉谟拉比还对过失致人受伤和死亡制定了专门的惩罚措施。如果自由民在争执中殴打另一自由民而致伤,则他只需立誓“我非故意使然”,然后赔偿医药费即可;如果其将另一自由民殴打致死,则他也需要发誓(“我非故意使然”),然后赔偿二分之一明那(货币名称)之银。这种精确的区分,是汉谟拉比时期法律相对公平的体现。
同态复仇长期持续下去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并且这种公平式的同态复仇仅仅在自由民之间适用。对于奴隶,则不在法典保护范围之内,奴隶只是主人的财产,奴隶受到了伤害,不会有人为他们报仇,伤人者赔钱即可。法典也并未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妇女和儿童可作为债务抵押。
但总的来说,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仍旧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开创了人类法律的先河,后世雅典的成文法便是模仿古巴比伦法典制定的,法典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为后世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借鉴。
“在光明到来前,你必须寻找黑暗躲起来,不然你可能会有危险。”这听起来有点像灵异故事,但这句话是古代印度贱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者城镇外面的住房里,他们只可以使用自己的水井和寺庙,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种姓中的成员,不可与其他种姓的人发生身体上的接触,甚至不可以进入后者的视线,所以这些贱民很有可能在白天都无法出来活动。
什么是种姓成员?种姓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其实和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大陆的雅利安人有关。他们拥有铁质武器和马拉战车,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生活在印度大陆的土著居民,并在这里建立起新的文明。雅利安人一开始的生活习俗其实和今天的印度人十分不同,他们虽然崇拜牛,但也能吃牛肉;他们也能饮用烈酒;虽然有不同阶级的人群,但是还没有出现种姓之间的巨大隔阂。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将本民族的人划分为武士贵族、祭司、平民三大等级,他们并没有限制只有同一个等级可以通婚,也没有关于哪个等级只能从事某项职业的规定。但是雅利安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土著居民的区别,那便是肤色。公元前500年,种姓制度开始出现。种姓制度与姓氏无关,与人种和所处的阶级有关。
头脑风暴
(1)印度为什么会诞生种姓制度呢?
(2)印度的种姓分为哪几等?
(3)你认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将当地黑色皮肤的土著人称为达塞人(即奴隶)。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雅利安人极力阻止本民族和达塞人的混合,因此种姓制度就此诞生。在种姓制度中,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他们所能够从事的职业为:婆罗门担任祭司、刹帝利为贵族(掌管政治和军事)、吠舍由工商业者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则留给达塞人。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合理化,婆罗门编造出这样一种解释: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这种思想被内化进《吠陀经》的赞美诗中,在每一次的宗教仪式上和献祭时都会被大声朗诵,于是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不断加固。
哇!原来是这样
种姓制度存在于印度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在古代印度,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达到有效地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防止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以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史海泛舟
婆罗门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构成,刹帝利由武士和国家管理者构成,吠舍由工商业者构成,首陀罗由工匠和奴隶构成。此外还存在众多的贱民,又称为不可接触者,为第五种姓。该阶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从事屠宰牲畜、清除粪便、搬运尸体等污秽职业,被婆罗门视为污秽不洁之人。印度社会还存在一部分没有种姓或被逐出种姓的人,这些人由于战争、迁移、违反种姓规定或犯罪等被开除出种姓集团,也归于贱民阶层。1950年,印度宪法明确废除贱民制之后,原来的低级种姓进一步区分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种姓。表列种姓约占总人口的15.7%,表列部落约占总人口的7.7%,处于社会最底层。表列种姓只能住在村外,不能使用公共水井,不准进理发店、餐馆、学校和寺院等公共场所,也不允许经过高级种姓的住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表列部落则生活在偏远的山地和森林地区,长期与世隔绝,境遇更为悲惨。其他落后种姓约占印度人口的50%,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一起约占印度人口的75%。
为了让生活在底层的首陀罗和贱民能够忍受这种压榨,婆罗门提出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教义:如果你这辈子是农民、是杀猪的、是淘粪工,那么肯定是你上辈子坏事做多了;如果你下辈子想投个好胎,想过上婆罗门的生活,那么这辈子最好不要反抗,乖乖地履行现世的义务。这种教义让很多首陀罗和贱民看到了希望,他们甘愿忍受这一切。
现在并不是所有皮肤黝黑的印度人都是低种姓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按理说雅利安人是白皮肤,他们包揽了前三个种姓,将第四种姓留给了黑皮肤的达塞人,不同种姓之间不可以通婚,那么达塞人是如何变成高种姓的呢?这是因为雅利安人会为了战争的胜利与达塞人的部落进行结盟,这就使得联盟部落的达塞人祭司可以成为婆罗门,达塞人部落的首领可以成为刹帝利,所以今天才能看见并非所有的印度高种姓都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