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间,数据炙手可热,从学术界到产业界,从国家到地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数据的大规模可获得推动科研范式向数据密集型和数据驱动型转变,并引发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在内的众多研究领域的颠覆式创新,相关成果车载斗量。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成果在从学术界提出到产业界落地的过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引发大家对政府、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期待,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党和国家把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聚焦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实践探索。
数据能够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四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使网络边界无限扩大、网络终端数量急剧增加,这些终端感知采集的数据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得以传输和汇聚,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类型多样、极具价值的大数据,使全球进入数据的“泽它”(zetta)时代。与此同时,以传统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以及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算力革命使大数据的高效存储与深度分析变得更加快捷。而借助于大数据和算力革命,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算法引发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使人类社会步入智能时代。在智能时代,数据的隐私与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则提供了安全保障。可以说,如果没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就不可能在经济、社会等众多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关键推动力,但数据要素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很多难点与堵点。比如,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数据要素有着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独特特征,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了很多新挑战: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数据交易流通面临技术、标准、法律三大困境,数据要素定价理论体系和定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此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于数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各类主体很难充分推动数据共享和流通,从而形成众多的“数据烟囱”,使一些重要数据“热”不起来,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只有解决上述难点与堵点,数据资源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提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的工作原则是“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推动数据高效流通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充满机遇和挑战,需要包括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在内的各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
本书主要围绕数据流通的底层技术、内在机理以及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场景展开论述,同时对数据流通的市场生态体系、机制进行了总结,数据流通还面临很多挑战,本书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在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山东大学黄少安教授、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彭勇董事长、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季慧丽总经理、山东省数据要素创新创业共同体CEO韩正野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与建议,清华大学出版社刘杨编辑给予大量帮助,作者所在单位和课题研究组成员王晓丹、皮晓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SDJ1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RZB02016)、泰山学者专项经费(项目编号:tsqn202306253)、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银发数字鸿沟破解体系构建与实施赋能老龄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编号:JNSX2023042)的资助与支持。编写本书旨在与所有关注数据流通的读者探讨切磋,但是囿于编写人员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 李 晔
2024年9月1日于千佛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