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整理中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信任,是亲子情感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基础(如图1-12所示)。
图1-12 找到孩子不爱整理的原因
“我家孩子不爱整理,教了就是学不会。”“我家孩子不会整理,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每次都磨磨蹭蹭,改也改不了。”每次课堂上都会有父母反馈孩子在家整理的情况,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会选择批评责骂或者唠叨监督,甚至是威胁和惩罚,希望以这些方式改正孩子的行为。但你会发现,这些方法根本无法奏效,或者只有短期的成效,过一阵子又恢复原状。渐渐地,孩子的态度就是“我才不管呢,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不收拾整理”,而父母的态度开始演变为“你要是再不收拾,就把你的玩具丢掉!下次再也不给你买了。不收拾好就不要给我出去玩。”一系列的操作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爱整理”“不会整理”的标签。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说以及怎么做,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满是抱怨甚至斥责时,会无形中产生自我暗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邋遢、不爱整理,也整理不好的人。
孩子的行为和感受有着直接的关联,孩子越来越自信,行为才能越来越好。
以下是我和我女儿小壹在亲子整理过程中的互动场景。
面对满地的玩具,小壹完全不想整理。
我:“小壹,妈妈知道你不喜欢做整理。”
(不带任何评判地陈述状况,换位思考。)
小壹略显担忧地看了看我说:“对啊,妈妈,我觉得整理太难了。”
我:“没关系,你可以不喜欢整理,妈妈有时候也会觉得整理很累。”
(消除孩子的担忧,站在孩子的视角,同时让孩子知道妈妈也会有不想做的时候,让孩子明白不想、不喜欢、不爱是一种常态,是可以被理解的。)
我:“哎呀,小猪佩奇的爸爸找不到了,你可以帮我找找吗?”
(善于发现孩子的擅长点、兴趣点,让孩子从她熟悉的物品开始,建立信心。)
小壹:“妈妈,给,小猪佩奇的爸爸在这里。”
(熟悉的物品小壹可以快速地找到,降低难度。)
我:“妈妈发现你一个个从玩具里找,很快就找到小猪佩奇的爸爸了。那可以继续帮我把乔治找出来吗?”
(具体地肯定孩子的方法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孩子确定不了或者决定不了的事情。小壹找到了乔治和恐龙,但不确定要不要把他们俩放在一起。
我:“你是不是没有办法决定要不要带上恐龙,那你想一下什么时候乔治会想要带上恐龙呢?”
(引导孩子学会自主思考,大胆让孩子探索和尝试,独立地找出解决办法。)
小壹:“我知道了,乔治真的很爱恐龙,他去哪里都想带着恐龙,那我先看看乔治的床还有没有位置。”经过艰难地抉择,终于把恐龙和乔治放在了一起。
我:“小壹,妈妈发现虽然你不能确定要不要带上恐龙,但你一直在想,一直在尝试,你努力的样子好棒啊,你看,你真的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具体地称赞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长。)
陪孩子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沟通方法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从而更愿意配合我们的训练。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感受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图1-13所示)。
图1-13 尊重孩子的感受,一步步引导整理
图1-13 尊重孩子的感受,一步步引导整理(续)
父母与孩子一起亲子整理,需要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期待,但不要让他们感到压力。没有负担的亲子交流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关键。
之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学会整理,是希望孩子能够自立,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学习以及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立和自我管理呢?
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无法包办孩子的人生,多让孩子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自己的生活决策,放手将事情交给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很多父母认为,把孩子送来课堂学习整理方法和技巧就足够了。可意料之外的是,孩子认真学习了,回到家却没有任何行为上的改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孩子只是学会了整理技法,但生活中还是会受到父母的催促、唠叨,从而产生厌烦心理,无所作为。最终,孩子的独立性依旧无法得到培养。
在亲子整理课堂上,每当到分类整理环节,我们经常会提出要求,让父母在旁边围观,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以旁观者的角色去观察和感受孩子的整理过程。
可是,还是会发现有一部分父母,忍不住要去提醒:
“哎哎哎,不对不对!”
“不是放那里,不是这么整理的!”
“不能这么放!”
甚至有些急性子的父母,会直接上手去干预,加入孩子的整理过程中,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在旁边看,完全不让孩子参与。
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机会。学会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把整理的权利交给孩子。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会习惯性地采用批评和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却很少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
沉下心来去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的态度、进步的地方、出色的行为。学着用正面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对孩子说一句“你真棒”或者是“还需要更努力”等积极的话语,让孩子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
学会以孩子的优点为切入点,开启亲子沟通。用具体的描述去赞美和鼓励孩子的努力与成长,而不是笼统地表扬孩子很聪明、很棒。相信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会产生学习整理的内驱力(如图1-14所示)。
图1-14 父母学会赞赏和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以下是我和我女儿小壹关于买不买玩具的互动。在遇到小壹哭闹着要再买玩具,而我不希望她购买的情况下,我是这样和她沟通的:
我:“小壹,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很想要买这个玩具。”
(用同理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能被理解,最好是简单直接地述说感受。“别再哭了,你都是大孩子了,羞羞脸。”避免给孩子这样的评判,给予孩子一些时间来抒发情绪,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
我:“你一直哭,妈妈没有办法听懂你要表达的内容。好好说,告诉妈妈你需要什么帮助?”
(引导孩子学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给予孩子期待和信任。)
有时候,父母的心态决定了问题的沟通与解决方式。平静的状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父母通过观察孩子的状态,给予孩子适当的接纳和引导,让孩子平复情绪,说清感受。
亲子沟通方式不同,孩子的表现和反应也各不相同。当然,父母对孩子不同程度的期待,都是源于我们对孩子的爱,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未来。
学会赞赏和鼓励,允许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获得成就感和持续的内驱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在沟通中常常使用以下语句:快快快,赶紧回家给我写作业去!赶紧吃饭,不要再嘀嘀咕咕地说话!今天的玩具不收拾好,就不准你出去玩!
父母在陪伴孩子做亲子整理时,会经常性地感到无力、无奈,甚至想要放弃。“我家的孩子真的是顽劣得很,完全不指望了。”“跟她讲了不下几百遍,就是不听,屡教不改。”“我已经尝试过非常多的方法,可还是没有效果。”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整理行为给出的反馈。这时我们要思考,如果想要进展顺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突破?是透过暴力沟通和身份压制,强迫孩子配合,达到暂时的整洁有序,还是尝试改变沟通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希望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也经常会反问父母,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最了解您的孩子和您的人?答案就是父母自己。所以,对父母而言,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整理首要的事就是不断地去认识孩子,有的放矢地尝试新的可能性和方法,寻找一个能够主动赢得孩子配合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更希望获得主动权,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命令。命令的方式或许短期有效果,但一定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如图1-15)。
图1-15 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对话
举个例子,某天我接到出差的通知,必须马上出发去赶车,于是我拖着行李箱想拽着小壹把她送到奶奶家。可当时,她一直执着于要帮她的芭比娃娃换衣服和化妆。
结果我越是着急,她越是哭闹不愿意走。甚至我开始不自觉地不耐烦起来。“小壹你今天太不乖了,妈妈要被你气死了。”小壹的情绪也一直不佳,最终我强行抱着她进了电梯。
当看见电梯里镜子中我俩狼狈的样子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着急,却并没有平静地和孩子沟通我为什么着急。
于是我马上蹲下来抱了抱小壹,告诉她,妈妈今天有急事要处理,现在把你先送去奶奶家,明天回家我们再继续玩芭比娃娃好不好?小壹听完点点头说好。
或许,如果这个沟通再及时一点,是不是我就可以带着小壹和她的芭比娃娃去奶奶家,告诉她现在只是换个地方,等一会儿就可以继续装扮芭比娃娃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比命令更有效的方式是真诚的沟通。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过孩子。这里有三个核心的沟通句式分享给大家:
表达信任: 妈妈相信你可以解决。
培养能力: 你愿意按照你的方式,先尝试着做吗?
感受认同: 妈妈知道你不舒服、不开心、不愿意,妈妈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
当父母做出了改变,孩子不可能不改变。
父母可以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直到你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性格,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只要父母用足够多的爱与尊重来鼓励和支持孩子,孩子就会找到爱和信心。其实,赢得孩子,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