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真诚。质朴和天真是艺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仅从这一点看,于莲的艺术创作就是值得赞赏的。
于莲试图以绘画,亦即图解的方式,通过《庄子》的故事对道家思想进行阐释。这种方式不是没有人做,但在我接触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还没有太多人进行这样的创作。我觉得于莲这样做还是值得关注、值得赞赏的,因为她试图用个性化的方式对道家哲学进行形象化的图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端廷
我觉得庄子的学说在中国文化里面一直非常有生命力。于莲尝试用油画表现中国的老庄哲学,是一件特别令人感动的事情,而且她采用一种看上去很稚拙的表现方式,让画面非常生动,富有志趣,这恰恰符合以寓言的形式传达思想的意境。于莲通过明亮、纯粹的颜色给我们呈现多彩的世界,这种多彩的世界既有思想,又有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表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敢
在作品形式方面,我觉得于莲的绘画采用了传统的构图方法,但具体的描绘和造型方法都不是传统的,显现出一种非常浪漫的个性,很有艺术特色,我觉得接近于夏加尔。夏加尔有一些关于梦的作品,例如人在天上倒飞等。这种浪漫主义的感觉跟于莲的作品非常贴切,有一种去雕饰的天然本色,很有生命力。
——《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盛葳
从于莲的画里我们能感受到放松的、愉悦的、悦己的精神,这恰恰和庄子的精神相契合。
庄子讲道理讲得很实在、很有趣,于莲的画也具有这两个特点。她其实画得很实在,用中国古代画论的话来讲就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我觉得在她充满强烈色彩与视觉张力的画里,以及她自洽、自得的艺术语言之中,有逍遥游的精神,我觉得这恰恰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是求之不得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
于莲一位长期生活在海外的艺术家,我们从于莲身上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她在一种他者的文化语境中对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敏感反思。
于莲把深刻的哲理进行了大众化的处理和延伸,然后形成一套从她自己生发出来的视觉叙事逻辑。比如她在绘画中大量用重色进行色彩表达,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它和我们当下的审美品味或者观看品味很吻合,很贴近当下人们的欣赏习惯。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葛玉君
于莲用“画说庄子”系列的图像叙事进行经典故事的创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自我的表达,不断走向对内心的叩问和探索。
于莲不断地把文本内容和图像内容相结合,这个再表达的过程,我觉得其实也是对自身进行艺术疗愈的过程。
她作为艺术家开始尝试突破一些的现世的束缚,从画面中产生行为,这其实是很有实验性的。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
于莲老师对庄子的理解既古典又当代,既理想又现实,既悲观又乐观。她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体悟,正在于"于莲成为艺术家的经历与大多数人不同,她与艺术的相交缘起于她的焦虑"(推荐序)。因为生命需要反思,生活需要提升,现实压力的焦虑比较好理解,而一旦进入精神压力的焦虑,我们就可以思接千古,与古圣先贤自由且通畅地交流,无论是文字还是艺术,或者是其他,都无法阻挡人类永不停息的薪火相传。
——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市金声玉振黄金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作者祝安顺
于莲的文字是否投射了《庄子》的本意,于莲的画作是否表现出了你心中思慕的庄子的精神,书中相关内容旁都有《庄子》原文,人人自可品读,自然生出趣味。
——知名历史学者、《山海经》(入选新华荐书年度十大好书)译注者孙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