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之变》
布面油画
170cm×300cm
2020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内篇·逍遥游》
北海有一条叫作“鲲”的大鱼,大到什么程度呢?不知道有几千里。有一天,这条大鱼突然变成一只大鸟,名叫“鹏”。鹏也很大,它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时,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辽阔无际。这只巨鸟在海水翻腾、大风激扬时,就借势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
“鲲鹏之变”是《庄子·内篇·逍遥游》的开篇故事,我每次重读都能体会到它气势如虹的感觉,而且丝毫不觉得乏味。我只能赞叹一句,庄子太会讲故事了!故事的意境如此超然,妙趣横生又大气磅礴,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文字非常优美,不像《道德经》那样艰涩难懂。这也是比起老子我更爱庄子的原因,他总是能在轻松又夸张的故事中,让我们领悟世间大道。
“鲲鹏之变”寄托了我们中国人太多的人生向往,这个故事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民族基因里。
庄子在《逍遥游》的开篇即讲述了这样一个鲲鹏之变的故事,意欲何在呢?
第一,善于破界,世界才能更辽阔。
庄子为我们描述了一条名为“鲲”的鱼,它有几千里长,这已经让我们大吃一惊,但更离奇的是,这条大鱼还能变成一只大鸟,名字也跟着变了,叫作“鹏”,大鸟的背也有几千里长。当我们还在怀疑它能不能飞起来的时候,人家已经从北海飞到了南海,像天上的云一样。这是多么神奇壮观的景象啊!
当我们认为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时,我们为什么不问问,为什么就不可能发生呢?如果没有这种打破边界、自由驰骋的想象,又怎么会有今天的飞机、航母呢?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从小到大都被家庭、社会驯化,很多思维模式被固化下来,慢慢变成了习惯、风俗和文化,代代相传,很少有人去质疑或打破它们。
而那些善于想象、善于打破边界、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甚至跳跃性思维的人,才不会满足于眼睛所见的世界,他们更相信还未被发现的种种可能。人类文明能不断向前发展,科技能不断进步和创新,正是因为那些具有鲲鹏之志的人才得以实现的。
井底之蛙永远想象不到外面的天空有多辽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当有一天,你能决心摆脱束缚,“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此一跃而起,一飞冲天,你的世界将就此改变,你的视野将更加宽广,心胸更加辽阔,思想更加自由,不再被各种事物和观念束缚,自然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想象变成现实。
第二,善于借势,才能更远大。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展翅之后,是怎么从北海到了南海呢?是乘着六月的“海运”,“海运”就是大潮、大浪带起来的一股大风、一股气势。
庄子告诉我们要有一飞冲天的能量和勇气,那么打破边界之后如何才能飞得更远,不至于再次跌落水中呢?这时就要学会借势,观察“海运”,即海动风起的规律,伺机而动,顺势而为。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句话说的是万事万物具备了道生的力量还不够,还要以德善加以养护,才能形成物象。而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势能,就如种子发芽,破土而出,还要借助阳光、雨露和空气的势能,才能开花结果。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旦时机和势能形成,要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四两拨千斤,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飞到南海,看看天池都是“小菜一碟”了。
第三,善于放下,才能更自在。
当大鹏展翅翱翔于天空时,俯身向下,“野马也,尘埃也”,原本巨大的山川大河,已经一片模糊,就像我们在飞机上俯视地面一样,一切的具象实物都如此缥缈,有时如野马奔腾,烟尘涌起,有时如尘埃笼罩大地,朦朦胧胧。
我们曾经以为追求向往的生活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慢慢地,我们发现放弃执念才是更大的勇气。
当我们体会到“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天地苍苍,无边无际,辽阔至极时,就能感受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万事万物都不过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
人类所有的困惑烦恼不过是庸人自扰,大小、好坏、有用或没用等观念才是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学会给固有观念松松绑,我们才能得真自在、真逍遥。
简而言之,鲲鹏之变向我们展现了三层含义。
1.鲲鹏之变的勇气。
人生在世,我们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拥有鲲鹏之变的破界勇气和力量,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和胸怀。
2.大鹏展翅的势能。
具备了生命的高度,还要有生命的长度和深度。我们要知道,外部环境在限制我们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势能。学会观察,等待缘起,等待风来,才能顺势飞得更远,看得更多。
3.万物一体的真逍遥。
当我们体会到了“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最终也就能发现我们根本不知道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自己与天地其实是一体的,心有多辽阔,天地就有多辽阔,这才是庄子真正要表达的逍遥境界。用《金刚经》的话说,此时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