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布面油画 60cm×77cm 2021年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内篇·齐物论》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每天都用橡子喂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说:“以后每天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很不高兴。养猴子的人想了一下,说:“那早上给四升,晚上给三升。”猴子听了竟转怒为喜,非常高兴。橡子的名称和实际数量都没有变化,而猴子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里养猴子的人不过是顺从猴子的主观感受罢了。因此圣人混同于是是非非,而任凭自然均衡,这就是是非并行,各得其所。
这个故事就是“朝三暮四”,也是我们很熟悉的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来指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朝三暮四”这个词形容那些感情不专一、见异思迁的“花心大萝卜”。但当我们读了《庄子》原文中的故事,尤其是故事最后的那句点睛之笔——“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我们会发现“朝三暮四”的原意其实蕴含至理:天道无分别,人道有是非,而圣人可以并行不悖。
具体来说,天道就是故事中的那七升橡子,它是不变的实质与根本,但因为猴子(暗讽人)有了分别心,才区分了“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
圣人应该如何行事呢?
“和之以是非”,心有天道,但能顺其人间观念,以无是无非的心来调和、化解是非,这就是“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庄子的大智慧在此尽显无遗。
具体地说,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一方面,不要让情绪被表象蒙蔽、左右,要学会看到事物的本质,善恶、是非、彼此都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不要片面、狭隘地看待事物,不要钻牛角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别像猴子那样“朝三暮四”就不满意,“朝四暮三”反而开心。
另一方面,庄子又教我们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来判断人生得失。“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无论事情是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所面对的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真的不必为之喜怒哀乐。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那七升橡子,早得晚得都是一样的,少年得志不必洋洋得意,也许晚景凄凉;少年悲苦也不必失落,也许大器晚成。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境遇都有所不同,但体验的痛苦、福祉的总量是一样的,实在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更不必觉得老天不公平。我们毫不费力得到的,可能是别人孜孜以求的;我们艳羡不已的,可能是别人嗤之以鼻的。
“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都是表象,“得失一体,祸福相依”才是庄子真正要提醒我们的。如果能在得失之间和祸福之间学会调和、转化,就能成为得道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