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海洋美丽而又壮观,但你是否知道,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并没有河流和海洋,大气层里的水分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随着其他气体分子蒸发了。
地球上后来的水是与原始大气一起由地球内部产生的。在早期,地壳才固结不久,地球内部全是“岩浆海洋”,火山喷发此起彼伏,带出了大量的水汽直冲九霄,聚集成厚厚的云层。随着地球逐渐变冷,当水蒸气超过其饱和点时,就开始凝结成水滴、冰晶,从而引发了“排山倒海”的狂风暴雨,一“下”就是几百年、几千年。雨水不停地流向低洼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原始海洋就这样诞生了。此时的大洋水不仅严重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火山喷发酸性物质,如HCL、HF、CO 2 等,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根据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大约在39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海底是地球固体表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坦,也有高低起伏。倘若沧海真的变成了桑田,我们就会发现,海底世界的面貌和我们居住的陆地十分相似,既有雄伟的高山,深邃的海沟与峡谷,也有辽阔的平原。世界大洋的海底像个大水盆,边缘是浅水的大陆架,中间是深海盆地,洋底有高山深谷及深海大平原。根据大量的测量资料,可以知道海底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沿岸陆地从海岸向外延伸,是坡度不大、比较平坦的海底,这个地带称为“大陆架”;再向外是相当陡峭的斜坡,急剧向下直到3000m,这个斜坡叫作“大陆坡”;从大陆坡往下便是广阔的大洋底部了。在整个海洋面积中,大陆架和大陆坡占20%左右,大洋底占80%左右。大陆架浅海的海底地形起伏一般不大,上面盖着一层厚度不等的泥沙碎石,它们主要是由河流从陆地上搬运来的。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李白《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李梦阳《泰山》: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张九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居易《题海图屏风》: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