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是一篇文字优美、情节动人的悲剧故事。它的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属于日本大正末年兴起的新感觉派的作家。《雪国》在1935年开始陆续刊登在这一派的杂志《文学界》上。这部小说以日本东北地方降雪量最大,号称雪国的地方为背景,通过一个不务正业的男子岛村同艺妓驹子和美少女叶子三人间的心理纠葛,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人生宿命的悲惨结局。这部小说全篇完成于1948年。1968年《雪国》和川端的另外两篇小说《古都》《千只鹤》一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谓新感觉派是在日本大正末年与日本的普罗文学运动同时诞生的文学流派,属于这一派的作家还有知名的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人。这一流派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兴起的艺术运动——未来派、表现派等的影响,是在美国机械主义压力下兴起并试图打破旧传统的一个文学运动。同时也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所谓“私小说”(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素材为主题的小说)的一个挑战。
新感觉派在形式上注重优美的风格和新颖的笔调。它试图从感觉上描写事物,因而它也带有一种象征主义的味道。《雪国》的开篇头两句就可以算作最好的例子:
“ 国境の 长 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 。”
第一句的“名词+ であった ”和第二句的“形容词连用形+なった”都是从感觉上发现事物的已经实现和变化的。其中第二句的“ 夜の底 ”是一个新奇的词组。这个“夜的底部”从字面看,无论日语还是汉语都是不好理解的。其实,它想表达的是:在列车上观看车外的景物时,车窗就是一幅风景画,而它的底部当然是指大地而言了。因此这个句子就是说“大地变成了白色”。而言外之意,列车开入隧道之前的大地,没有雪因而是黑的,而列车穿过隧道一进入雪国,大地便是白雪皑皑了。这就是新感觉派的一种手法。总的说来,《雪国》对大自然的描写是优美的,对人物的心理描述是细腻出色的。读者在阅读中自然会体会到这一点。
尚永清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