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我们住在桥水镇,次晨在当地捡了几枚箭镞
,然后坐火车前往三明治
,中午之前就到了。三明治是“鳕鱼岬铁路”的终点
,尽管它仅仅是鳕鱼岬的始端而已。雨势凶猛,雨雾横飞,而且没有减弱的迹象,我们只好坐上那种几近过时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共马车,并且告诉车夫,“今天能到哪就到哪”。我们已经忘了公共马车一天能走多远,只是听人家说鳕鱼岬的道路非常“难走”,当然人家也补了一句,说道路是沙质的,下了雨会好走一些。我们坐的是一辆格外狭窄的马车,可一排座位坐两个人还剩一丁点儿球形的空隙,所以车夫一等再等,直到有九名乘客上车为止
,压根儿不掂量乘客的块头大小。这之后,车夫动手关门,把门摔得砰砰响,折腾了三四下才把门关上,就跟这事儿都怪合页或插销不好似的,与此同时,我们大家都在调整呼吸的节奏,好助他一臂之力。
到现在,我们已经实实在在踏上了鳕鱼岬,它从三明治向东延伸三十五里,然后又向正北和西北延伸三十里,总长六十五里,平均宽度则是五里左右。它的腹地海拔二百尺,有些地方也许能达到三百尺。据本州地质学家希区柯克
[1]
所说,鳕鱼岬几乎完全由沙子构成,有些地方的沙层厚达三百尺,只不过,沙层往下一点儿的地方多半有一个隐藏的岩石内核。他还说,鳕鱼岬产生于洪积作用,只有末端和边缘的一小部分是冲积形成的。海岬的前半部分散布着东一块西一块的大石头,跟沙子混在一起,最后的三十里则少有大石,连砾石都不多见。按照希区柯克的推测,大洋经年累月侵蚀大陆,造就了波士顿港和其他一些海湾,微小的碎片被水流运送到离岸不远的地方,形成了这么一个沙洲。要是对这里的地表做一个农垦方面的测试,可以发现沙层之上有一层薄薄的土壤,从巴恩斯特博
开始逐渐减薄,到特鲁罗就没有了。但是,这件饱经风霜的外套有许多破洞和裂缝,将来也不太可能得到缝补,致使海岬的肌体时不时地裸露人前,至于说海岬的末端,则是完完全全一丝不挂。
坐火车的时候,我阅读的速度赶不上旅行的速度,这时我坐上马车,便把我那本一八〇二年印行的《马萨诸塞历史学会资料汇编》第八卷
[2]
拿出来读,借此了解我此时所在的地方,因为书中载有鳕鱼岬各个城镇的简介。书中写道,从普利茅斯
那边过来的人,“乘车穿过一片绵延十二里、房屋稀少的林地,便可看见三明治定居点,对旅人来说,这里的景色较比悦目。”
另一位作者也说,三明治是个美丽的村镇。我倒是觉得,我们的村镇只经得起相互比较,跟大自然可比不了。我不敢恭维前引作者的品味,因为他把
美丽
村镇说得太滥,其实呢,装点这类村镇的没准儿只是一座“染整作坊”,“一间漂亮的学校”或教堂,以及“几爿各行各业的店铺”。在这类村镇,绿白两色的乡绅宅第排成整齐的行列,房门都对着同一条街道,这街道到底是更像一片沙漠,还是更像一座长长的马棚场院,实在是不好说。只有那些疲惫的旅人,或者是返乡的游子,也许还有回心转意的厌世之人,才会觉得这样的地方美,至于那个刚从林子里出来、感官不存偏见的人,若是沿着一条寸草不生的道路,穿过一连串说不清是农舍还是救济院的杂乱房屋,走近一个这样的地方,肯定不会有同样的感觉。话又说回来,我无法发表什么专门针对三明治的评论,因为我们见到的顶多是半个三明治,肯定还是掉了地的三明治,抹黄油的一面冲下。
我只是看见,镇子虽然小,建筑倒也密密麻麻,镇上有几家旨在利用当地沙子的玻璃作坊,还有一些十分狭窄的街道,马车在里面弯来拐去,绕得我们晕头转向,雨水直往车里灌,一开始是从这一边,一会儿又从另外一边,使得我恍然大悟,那些待在屋里的人,确实比我们这些坐车的人舒服。关于这个镇子,我的书里还有这么一句,“总体说来,本镇居民都过得挺丰裕的。”照我的估计,这话的意思是他们过得跟哲人不一样
[3]
,只不过马车停留的时间不够我们在镇上吃饭,所以我们没机会验证作者所说是否属实。也有可能,这句话指的是“他们能够产出的油脂”
数量。书里又说,“三明治居民大多对父辈的习俗、行当和生活方式充满热爱,并且遵行不悖”,于是我觉得,说来说去,他们跟其他地方的芸芸众生也没有多少区别。书里补充说,这是“一种类同,就现在而言,这种特性不会损害他们的德行和品味”,这句品评只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作者跟他们那些人都是一般见识。从没有哪个民族靠诅咒父辈过活,不管父辈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一个诅咒。当然我必须承认,我们的资料来源比较陈旧,很有可能,如今他们已彻彻底底改弦更张。
我们沿海湾一侧行进,经巴恩斯特博、雅茅斯、邓尼斯和布鲁斯特
驶向奥尔良,右手边是一带丘陵,沿着海岬不断延伸。天气并不适合观赏路边景致,可我们还是把握机会,尽量辨识透过雨雾瞥见的陆地和水面。眼前的乡野大多荒芜不毛,就算有点儿植被,也只是残留在山丘上的一小撮灌木而已。我们在雅茅斯看到了四五年前种下的大片刚松
[4]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邓尼斯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从这些刚松旁边驶过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排得整整齐齐,长得似乎格外茁壮,只不过行列当中出现了一些巨大的缺口。听人说,这样的土地只能种刚松,种别的都不上算。高一点儿的丘阜顶上都立着一根杆子,上面绑着一件旧风衣,或者是一张船帆,用途则是通风报信,比如说告知海岬南岸的居民,从波士顿驶来的邮船已经抵达北岸。看样子,海岬居民的大部分旧衣物都得为这个目的服务,不会给收荒的小贩剩下多少破衣烂衫。一架架风车矗立山顶,都是些庞大的八角形建筑,上面布满风吹日晒的痕迹,一座座盐场散布海岸各处,盐场里有一个个龟背一般的低矮屋顶,一些规模略小的风车,还有一长排一长排的大水槽,架在打进沼地的桩子上
,凡此种种,都是内陆居民见所未见的有趣事物。路旁的沙地点缀着一丛丛状如苔草的植物,学名
Hudsonia tomentosa
[5]
,同车的一位女士告诉我们,这种植物叫作“穷草”,因为它长在其他植物不肯落脚的地方。
马车里弥漫着一种温暖宜人的平等氛围,同车旅伴都有一股子乐观爽朗的快活劲头,使得我很受触动。这些人简直是“友善随和”的代名词,彼此之间如鱼得水,个个都像是终于学会了生活的艺术。他们似乎一见如故,言谈举止无比纯朴,无比坦率,营造出一种非同寻常的相见甚欢,换句话说,他们的交流似乎没有任何障碍,相见的欢愉达到了尽可能大的程度。旅伴之间没有畏惧或鄙视,大家都不挑不拣,满足于偶遇众人的陪伴。显而易见,车上没有谁自高自大,要求得到那种仅仅以财富地位为依据的愚蠢敬重,尽管这是新英格兰
许多地方的陋俗。然而,他们中确实有几个沿途各镇的所谓“头面人物”,比如说几位退休的海船船长,条件相当不错,跟所有的海船船长一样爱谈种地的事情;或是一位身板笔直、模样体面又可靠的男士,身穿一件长大衣,曾经是海里的精盐,如今又是大地的精盐
;或是一位派头更足的绅士,当年没准儿担任过州议会的议员;或是一位典型的鳕鱼岬男士,长着红扑扑的宽脸膛,见惯大风大浪,轻易不会动气着恼;又或是一位渔夫的妻子,之前在波士顿等了一个星期的近海班轮,最终还是坐火车来了这里。
为了一丝不苟地尊重事实,我们不得不说,我们这天见到的寥寥几位女士,看起来都是格外抽巴。她们颧骨突出,鼻子高耸,牙齿掉了个精光,面部轮廓可以概括为一个清晰醒目的“W”。她们保持得不像她们的丈夫那么好,或者也可以说,她们保持得特别好,跟干制的标本一样。(她们的丈夫则都是腌制的,像腌泡菜那样。)尽管如此,我们对她们的敬重并没有分毫减损,我们自个儿的牙齿,同样是远远称不上完美。
我们冒雨前行,中途若有停顿,通常都是停在邮电所,于是我们觉得,撰写信件,赶在我们到达之前把信件整理好,一定是鳕鱼岬居民在这个雨天的首要工作。这一带的邮电所,特别有家庭作坊的气息。我们的马车时不时停在某间低矮店铺或民居门口,然后就有一个斫轮匠或鞋匠走出门来,身上穿着衬衫和皮革围裙,鼻梁上架着刚刚戴好的眼镜,一边把邮包递到乘客跟前,仿佛那是他自家烘焙的一块蛋糕,一边顾自向车夫兜售小道消息,完全无视乘客的存在,就跟他们都不过是行李似的。我们了解到,有个地方的邮电所长是个女的,人们说她是道路沿线最尽责的一名所长,我们却有点儿怀疑,她经手的邮件恐怕会受到十分严格的检查。马车在邓尼斯的邮电所停留的时候,我们大着胆子把脑袋探到窗外,想看看我们在往哪里走,随即看见前方耸立着一些奇形怪状的荒芜山丘,座座都长满穷草,在蒙蒙雨雾中若隐若现,虽然说近在咫尺,看起来却像是远在天边,仿佛前方已经是陆地的尽头,尽管还有一些马儿在朝那个方向跑。千真万确,我们眼前的邓尼斯乡野格外贫瘠,格外荒凉,我简直形容不出它的特质,说不定,前天才变成干地的海底就是这个样子。地上盖满穷草,几乎看不见树,只有东一座西一座饱经风吹日晒的小平房,屋顶往往刷成了红色,其余部分则未经粉刷,它们凄凄惨惨地矗在那里,连接土地的房基倒是十分宽大,所有安适想必都是深藏地底。然而,我们从《地名索引》
[6]
——我们还带了这本书——当中读到,一八三七年,共有一百五十位出身本镇的船长航行在美国的各个港口
。由此可见,这镇子的南部一定有比眼前所见多得多的房子,否则我们就没法想象,船长们回家时该住哪儿,如果他们有回家之日的话。当然喽,事实是他们的房子都漂在水上,他们的家乡就是大洋。邓尼斯镇的这个区域几乎没有树木,我也没听他们说到过种树的打算。确实,镇上有座教堂,教堂周围种着四行伦巴第黑杨
[7]
,围出一个正方形的广场,它们的行列像屋柱一样笔直,拐角也像屋角一样方正,可我要是没看错的话,这些树全都是死的。我禁不住想,这地方需要一次复兴。我们的书里说,一七九五年,邓尼斯建起了“一座带尖塔的典雅教堂”
,兴许就是我看见的这一座,可我记不起来,我看见它的时候,它的尖塔到底是依然存在,还是已经因哀悼这些黑杨而归于坍塌。邓尼斯另外还有一座教堂,书里它说是一座“整饬的建筑”
,邻镇查特姆当时只有一座教堂,书里却只是说它“状况良好”
,别的什么也没说,依我看,这两句评语都不光可以理解为对教堂建筑状况的形容,还可以理解为对教堂精神风貌的形容。然而照我的估计,所谓的“典雅教堂”,不管是百老汇的三一教堂,还是诺布斯卡塞特的这座教堂
,其实都跟“美丽村镇”属于同一个类别。看到“典雅教堂”的福分,我永远也不会拥有。品行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天热的时候他们靠什么遮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从书里读到,“查特姆经常起雾,比本县
境内别的地方都多。夏天里,雾气可以代替树木,使房屋免受太阳的炙烤。对于那些喜欢视野开阔的人来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难道是查特姆居民不喜欢开阔的视野?——“雾气确实招人讨厌,不过,并无证据表明雾气有损健康。”
十之八九,自由来去的海风也起到了扇子的作用。撰著查特姆历史的作者还说,“许多家庭的早餐和晚餐没有什么区别,奶酪、蛋糕和馅饼在早餐里有多常见,在晚餐里就有多常见。”
读了这句话,我们还是没法确定,在他们的早餐或晚餐里,这几样东西到底常不常见。
到得此处,崎岖的道路开始贴着海岸延伸,一边是海湾,一边是号称鳕鱼岬最高点的“斯卡戈巉岩”
。说到从这座小山顶上看见的海湾全景,我们的向导写道,“这景色说不上多么秀丽,却可以让人感受到壮美的震撼。”
这样的震撼,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东西。我们穿过邓尼斯境内的苏埃特村,这个村镇坐落在苏埃特半岛和奎维特半岛上,书上说它“要是与诺布斯卡塞特相比”——我们迷迷蒙蒙地记得,马车曾驶入或驶近后面这个村镇——“也许称得上一个宜人的村镇,但要是与三明治相比,则没有美感可言。”
可我们非常喜欢邓尼斯,有胜于我们在鳕鱼岬上看到的其他任何城镇,一是因为它无比新奇,二是因为在这个风狂雨骤的日子,它呈现出了一种无比壮美的凄凉。
苏埃特的约翰·希尔斯船长
,是本国第一个单靠日晒制得纯净海盐的人,虽然说法国的海滨地区,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早已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制盐。那是一七七六年的事情,当时的战事把食盐变成了稀罕贵重的东西。《历史学会资料汇编》
有关于希尔斯制盐试验的一份有趣记载,第一眼看见盐场的屋顶,我们就把这份记载读了一遍。巴恩斯特博县几乎没有注入海洋的淡水河流,因此是我国北方海滨最适合兴办盐场的地方。不久之前,人们还为此地的盐业投入了大约两百万元的资金。然而,如今的鳕鱼岬已经竞争不过西部的食盐进口商和制造商,这一来,此地的盐业正在迅速衰亡。人们纷纷放弃盐业,为渔业投入空前的热情。在鳕鱼岬各个镇子的条目里,《地名索引》会千篇一律地告诉你,这个镇子有多少人捕鱼为业,弄到的鱼和鱼油价值几何,食盐的产量和用量各是几多,有多少人在从事近海贸易,又有多少人在制造棕叶帽、皮具、靴子、鞋子和铁皮器皿,然后就没了,所以你只能自个儿想象,那些更为地道的家庭产业,那些几乎举世攸同的产业,在当地有何进展。
将近黄昏,我们的马车驶过布鲁斯特,这个镇子用的是布鲁斯特长老
的名字,怕的是若非如此,他就会被人忘记。谁不曾听说布鲁斯特长老?谁又会知道他究竟是何方神圣?布鲁斯特似乎是鳕鱼岬上建筑最现代化的城镇,也是退休船长最青睐的居所。据说,“这个地方哺育了许多远航外国的船长和大副,比本县别的镇子都多。”
这里的沙地上矗立着许多现代化的美式房屋,跟剑桥港的情形一样,你简直可以赌咒发誓,说这些房子是从查理河顺流而下,漂过海湾来到这里的。
我把这些房子称为“美式”,是因为它们由美国人出资兴建,又是由美国木匠“搭了起来”,可它们都跟未经加工的原木相去无几,不过是一堆用白色涂料伪装过的东部木料
[8]
,我最不感兴趣的一种漂木。兴许我们有理由为本国的海上建筑感到自豪,用不着去问希腊人、哥特人
或意大利人讨要船舶的式样。船长们不会去请剑桥港的木匠来为自己营建水上的住宅,至于说岸上的住宅,如果说他们非得模仿谁的话,肯定也只会模仿努米底亚人,把他们的船倒扣过来当房子用
[9]
,这样才更对他们的胃口。我们从书中读到,“有些时节,靠肉眼就可以从这里(越过肘形海岬内侧的海湾)看到威尔弗利特和特鲁罗的窗子玻璃反射的阳光,尽管那两个镇子坐落在本县大路上十八里开外的地方。”
这些文字勾起了我们愉快的想象,因为我们已经二十四小时不见太阳。
说到多年之前
的布鲁斯特居民,同一位作者(约翰·辛普金斯教士)写道,“看样子,谁也不比他们更喜欢社交活动和天伦之乐。他们没有流连酒馆的恶习,要赶上公共节庆才去。据我所知,这地方连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或酒鬼都没有。”
他这番品评,我的康科德乡人可承当不起。
最后,我们在奥尔良的希金斯客栈歇脚过夜,感觉非常像身处大洋里的一片沙洲,不知道雾气消散之后,前方显现的是陆地还是水面。我们在这里追上了两名意大利少年,他们背着自个儿的风琴,徒步穿过沙地,已经沿着海岬跋涉了这么远的距离,还准备继续前往普罗文思顿。我们心想,要是普罗文思顿的居民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的命运该是多么地凄惨!他们的下一站,还能是谁家的庭院?但我们最终断定,他们到这里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里只有涛声,别的音乐肯定是罕有听闻。如是这般,伟大的启蒙机器迟早会派出它的使者,让他们跟随人口调查员的脚步,走遍新大陆所有的沙质海岬和灯塔,叫那些地方的蛮族输诚纳款。
[1] 即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地质学家爱德华·希区柯克(Edward Hitchcock, 1793—1864)。梭罗的引述源自希区柯克撰著的《马萨诸塞地质最终报告》( Final 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Massachusetts , 1841)。
[2] 马萨诸塞历史学会编纂的《马萨诸塞历史学会资料汇编》( Collections of the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 )有很多辑,梭罗说的是第一辑的第八卷。
[3] 梭罗心目中的“哲人”都安于清贫的生活,他的《瓦尔登湖》( Walden , 1854)当中也有类似叙述。
[4] 刚松(pitch pine)是原产于北美大陆东部的一种松树,拉丁学名 Pinus rigida 。
[5] Hudsonia tomentosa (绒毛金石玫)为半日花科金石玫属开花小灌木,原产北美大陆东北部,又名沙石南(sand heather)。
[6] “《地名索引》”原文为“Gazetteer”,指美国作家约翰·海沃德(John Hayward, 1781—1869)编著的《新英格兰地名索引》( The New England Gazetteer )。
[7] 伦巴第黑杨(Lombardy poplar)是杨柳科杨属乔木黑杨的一个变种,学名 Populus nigra var. italica ,因最初培育于意大利的伦巴第地区而得名。这种树喜欢炎热干燥的气候,在潮湿的地方长不好。
[8] “东部木料”原文为“Eastern stuff”,在梭罗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相关叙述来看,“Eastern stuff”指的是美国东部常见并大量用于建房的白松(white pine, Pinus strobus )。
[9] 努米底亚(Numidia)是公元前202年建立的一个北非古国,于公元前46年被古罗马共和国兼并。据古罗马历史学家萨卢斯特(Sallust,前86—前35?)撰著的《朱古塔战争》( The Jugurthine War )一书所说,努米底亚人曾经用倒扣的船只权充住房,后来也把房子盖成倒扣船只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