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时间意识

在论述感知意识之后和回忆意识之前,我们需要专门来探讨时间意识的问题。在前面讨论感知意识时,我们尚无须顾及时间。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感知意识(即物感知和同感知)是由横意向性主宰的,在这里尚未涉及时间发生的问题。而当问题涉及宽泛意义上的感知意识,即自感知时,这里出现的更多是指向自身历史发展线索的纵意向性,在这里也未直接涉及时间问题,尽管已经默默地设定了时间性。现在,在我们准备讨论回忆意识时,时间问题就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了面前。

这也是胡塞尔本人的意识现象学的发展进程。在1900/1901年发表《逻辑研究》时,关于“意识体验”他讨论的基本上是感知、表象、直观,即横意向性的问题。纵意向性的问题要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后才出现,其最初的开端是1905年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胡塞尔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回忆意识。之所以对回忆意识的讨论会直接涉及时间问题,乃是因为——我们后面还会对此做详细的讨论——在回忆意识中必然包含着过去意识和时间间距意识。因而,使得感知与回忆得以区分开来的时间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对这个问题的应答不仅是讨论回忆意识问题的前提,也是进一步界定感知意识的前提。

胡塞尔曾在研究手稿中对这个意识现象学的讨论顺序做过反思和说明:“如果我构想一门感知现象学、想象现象学、判断现象学、意愿现象学以及如此等等,那么就应当排除时间构造的问题,排除这些体验的类型如何自身构造成为时间客体的问题,因为这种构造对于所有行为及其意向相关项而言都是一个共同的东西、本质相同的东西。就此而论,我的工作进程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同样正确的是,将原初时间意识现象学置后处理。”(Hua XXXIII, 120f.)

这也意味着,在结构现象学领域中,时间不会成为问题,因为这里的结构,即意识的结构奠基本身是超时间的或非时间的。不过,一旦我们涉及回忆意识或期待意识,涉及过去意识和将来意识,我们就必须思考过去、现在、将来是以何种方式显现的,即如何被我们意识到的,以及思考时间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它构成发生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事实上,我们在感知意识中已经接触到时间问题:所有感觉材料都是当下的,这也导致感知意识本身包含了当下意识或现在意识。只是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当下的横截面或凝固的当下瞬间,因而在这期间不会出现时间流动的问题。但静态的意识仅仅是通过理论的抽象而完成的第一步。在下一瞬间,意识的活动性或流动性就会不可扼制地显露出来,表明它的另一个根本性质。这也是反思意识中纵意向性得以可能的前提。

意识在指向对象的同时,本身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胡塞尔在研究手稿中将当下的时间点称作“活的当下” 24 。无论大脑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完成在时间连续统的思维框架方面的构建的,我们的意识无须超出自身就可以知道当下会不断地过去,成为回忆的内容,而未来会不可阻止地到来,成为当下的生活。对于意识来说,时间连续统的思维框架不是构建的,而是意识本身的形式。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会使用“意识生活”或“心灵生活”的说法,并且常常会将意识哲学与生命哲学放在一起讨论,例如在胡塞尔、狄尔泰那里。

即使是在对一个静止物体的凝视过程中,意识仍然是流动不息的,而且它也会觉察到自己的流动;即使是在完全的无所事事中,或在无所指向的刻意关闭状态中,意识仍然是流动不息的,而且是以自己可以觉察到的方式。 25

这种对意识流动的觉察或内意识,不同于对它的反思,因为反思是对已经发生的意识流动的追思,而对意识流动的觉察是以非意向的、非对象的方式伴随意识流动一起进行的。胡塞尔将它称作意识的“延续”(Dauer),柏格森将它称作意识的“绵延”(durée)。它们基本上都是“内时间意识”的同义词。

意识现象学的时间分析需要从“延续”或“绵延”开始,即从当下的“内时间意识”开始,因为当下的发生是原初时间意识的起源,也是意识现象学的“客观时间”的起源。在所有感知活动中都已经包含了当下意识,但这个当下意识还不能算是时间意识,因为它是点状的、静态的。但在意识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这个当下意识的“点”会伴随意识活动前行。与此同时,原有的意识内容并不会随新的意识内容的出现而即刻逃遁不见踪影,也不会附着在新的意识内容上以滚雪球的方式伴随它一同前行,而是以一种动态滞留(Retention)的方式滞后拖延,并渐行渐远地没入意识的深处,像彗星一样留下自己的越来越细微的尾巴。

更新涌现的意识内容也会以此方式让位给更新的意识内容。在此不断更新的意识进程中,意识活动的当下点会越来越远地离开最初的当下点。如前所述,胡塞尔因而将这个意义上的“当下”称作“活的当下”。

在这里我们涉及时间与我们前面在讨论“自感知”时提到的“线性自我”的本质关联。这是时间意识的第一个本质关联。

按照胡塞尔在其时间分析中给出的时间意识的图式,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活的当下”与“线性自我”关系的形象理解。“线性自我”在这里仅仅代表了延续的时间形式。在这里仍然可以不讨论“自我”的内容或质料。胡塞尔曾用以下几何图式(图1)来刻画这里的时间形式的特征(Hua X, 28)。

在这里,从A到E的横线展示了时间意识的前行进程,它是由一个一个原印象的时间点组成的。从A到A′竖线则代表了随着不断延续的滞留而形成的内容下坠的进程。这里所说的“前行的”原印象、前摄与“下坠的”滞留都是具有意识内容的,它们可以是感知的内容、想象的内容、判断的内容,如此等等,但我们在这里不去顾及变动不居的具体意识内容,而仅仅关注纯粹的时间和纯粹的发生。以此方式,我们在意识的不断流动中就可以把握到它在时间与发生方面的不变形式。胡塞尔因此说:“我们具有流动时间的恒定的形式,我们具有在它之中生成构建的对象,它的原现前相位或原生成相位是线性的行为连续统,它被我们称作横连续统。”(Hua XXXIII, 114, Anm.1)

图1 时间意识的几何图式

AE:诸现在点的系列;AA′:下坠;EA′:相位连续统(现在点连同过去视域)

而由竖线代表的意识内容的下坠表明了时间与发生的关系形式:时间前行到横线P的位置时,相当于内容下坠到竖线的P′的位置。这个发生现象学意义上的深度与心理分析和深度心理学讨论的“深度”是基本一致的,也与唯识学中所说的心意识的“深密”相一致,但它与目前人工智能中的所说的“深度心灵”、“深度学习”、“深度信念”、“深度伪造”等意义上的深度并不相同。发生现象学与深度心理学所说的“深度”是由意识发生所形成的积淀的无意识深处(相当于瑜伽唯识学所说的“种子”),相对于意识当下进行的显现表层(相当于瑜伽唯识学所说的“熏习”);而人工智能所说的“深度”,则是指人工神经网络的多隐层,相对于单隐层节点的浅层模型。前者关系意识发生与积淀的过程与结果,后者涉及意识发生与积淀的原因与条件。对前者的确定与研究是通过反思和描述或观察与解释的哲学与精神科学方法来进行的,对后者的构建和深化是在对神经网络认知基础上通过建模、计算、检测和记录等自然科学方法来进行的。

第二个本质关联是现象学的原时间流与客观时间起源之间存在的本质关联。就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而言,所有对时间意识的直观、描述、刻画与分析,都是在反思的目光中进行和完成的,即在关于意识的意识中进行和完成的。在直向的、非反思的意识的进程中,我们仅仅有延续感或绵延感,但我们并不具有作为思考对象的时间性。这种对象性的时间是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构造起来的。

这一方面意味着,内时间意识的原流(Urstrom)要先行于对时间的反思意识。时间反思始终后于内时间意识,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原先并非是对象的内时间意识,在反思的过程中成为对象,类似于在自感知中的“现象学自我”的情况:原先的非对象的“我的”代词在反思中成为对象性的主词“自我” 26 。这个情况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的反思行为及其结果:在直向的意识进程中的一个非对象的伴随性因素可以在反思中成为反思的对象。在此意义上,反思的意识行为与直向的意识行为一样,是客体化的行为,即构造客体的行为。

通过反思而构造起来的时间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观时间。它是意识通过对自己的原流状态的反思而把握到的个体的意识体验的时间。前面所说的时间的三位一体:原印象、滞留、前摄,就是这个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从原则上说,内时间意识始终以此方式流动,一边前行,一边下坠,本身没有长短快慢的分别。时间的长与短、快与慢是通过个体反思而构造起来的主观时间以及随后通过交互主体的约定而构造起来的客观时间的特征。

意识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起源问题与这个时间意识的反思有关。通过反思产生的对象性的时间是主观时间。它有长短之分,而这是主观时间的基本特征,时间的长短在这里是相对于主观体验而言:我们常常觉得某一段体验的时间很长或很短,例如人在年迈时会觉得早年的岁月长,而当下的岁月短。许多年长者的回忆录都显露出这样的特征。但这当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与慢。因为时间的快与慢通常是相对于客观时间而言。我们之所以常常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或很慢,乃是因为我们有客观时间的比照或参考。

这种客观时间是在时间意识发生的最后步骤上才产生的或被构造出来的:由于我们的主观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各个个体对于时间长短的理解和体验无法达到一致,因而人类共同体会以约定的方式来构建一种具有交互主体有效性的时间:客观时间。各个文化中最初形成的历法便是这种约定的结果:无论以什么为依据,历法根本上是时间法则。我们目前通用的时间,无论是以公历即西历的形式,还是以农历或印度历或犹太历或伊斯兰历的形式,都是约定的结果。

这个意义上的客观时间具有双重的“客观”的含义:其一,在康德所说的对所有主体都有效的意义上的“客观”;其二,在康德所说的在所有主体之外存在的意义上的“客观”。

就第二个意义上的“客观”而言,所有文化中的历法的依据都是外部自然,都可以归为阴历或阳历,即它们的客观参照物要么是太阳,要么是月亮,要么同时是这两者。在此意义上它们是客观的。而当这种时间法则被一个共同体用来标识对这个共同体中的所有人都一致的时间时,它就是对这个共同体有效的时间法则,而当它被所有人用来标识对所有人都一致的时间时,它就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时间法则。

据此可以做出如下的总结:按照意识现象学的分析,时间形成的顺序是内时间、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这里的客观时间当然也是自然科学所理解和讨论的时间。但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看,客观时间的起源无疑远早于主观时间的形成,因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是在宇宙产生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这两种观点尽管相互对立,但都有其合理性: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精神科学的合理性。前者是外部世界或物质宇宙的起源,是客观时空的发生;后者是内心世界或精神宇宙的由来,是主观时空或时空意识的缘起。 6J1Wd/61D3BGri9gc+x+94ChfAIU0I76sgyj2jVeIr4+gFNYmf1jKYq9EUZyP0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