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印度是一个性格温和的民族。热情率真、坚韧自信、善良厚道、智慧机敏、心境平和、随遇而安,都可以用来概括这个民族的性格,或者说是这个民族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凝聚了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基本社会规范。印度自独立以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对平稳,传统文化没有人为的破坏,印度民族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印度人给人的印象是有着“好脾气”。有人即便是遇到“冷脸”,也不会勃然大怒,他们会不以为然。“在诸如甘地或泰戈尔一类现代政治或文学领袖开明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那种宽容与接纳传统的延续。”
早年,穆斯林入侵者用“剑与火”进入了印度,历经血腥的远征。后来在这块土地上,穆斯林逐渐收敛,其移民也逐渐定居下来,穆斯林统治者印度化,换句话说,这些穆斯林移民被印度文化逐步同化了。在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阿克巴的宫殿里,不乏艺术家、音乐家、画家、学者和作家,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也兼而有之。印度的历史表明,政治上的兼收并蓄,会引导社会走向更加包容。政治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政府善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市场经济会催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氛围。现任印度政府商务及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说,“而今的印度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创业时代,此刻印度人个个勇于冒险,乐于创业,同时也十分珍惜有限的资源,注重废旧物品的合理回收和再次利用”。
这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环境下印度性格的描述。民族性格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不会一成不变。之前,印度的年轻人,世世代代,从事着前辈们所做的工作,或者务农,或者做工,以此谋生。但是在现代社会,在印度,勇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众多,他们活跃在大都市的写字楼里,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都市沙龙等探索创新,开展创新,开辟新的生活天地。现在的印度年轻人,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只要能够赚到钱,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参与、争取,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这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印度社会的潮流。
“那么,印度民族呢?我觉得,很难用三个词来描述这个多样统一的民族,为尽量求全,用了六个词:自信、稳健;坚韧、善良;智慧、浪漫。”
这种“自信、稳健;坚韧、善良;智慧、浪漫”在圣雄甘地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圣雄甘地身上表现出来的自信力,使他成为印度民族的伟大代表。典型的例子是他以苦行僧般的装束,光脊梁、赤脚、拄杖,去伦敦参加圆桌会议,丝毫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表现出巨大的精神能量。”
这种精神能量也可以视为巨大的文化自信。
人们说印度是“大象之国”也有其道理,印度的发展稳健,没有大起大落。印度人做事情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过于实用主义,理性处事,能够较好地处理矛盾和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展示这个民族习惯和性格的作品。有人说,在印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史诗《罗摩衍那》(R ā m ā ya ṇ 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和《摩诃婆罗多》(Mah ā bh ā rata),但不曾出现过《孙子兵法》,由此某种程度上可说明印度是一个温和民族的重要证据。诚然,《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印度的百科全书,两部史诗几乎涵盖了古印度的全部历史,是古印度的真实生活的写照。《罗摩衍那》以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印度古代宫廷的内部争斗和列国之间的战争,史诗中穿插了大量神话传说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并对大自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此书在战斗场面上也用了不少笔墨,叙事宏大,震撼人心。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享誉世界,它的汉语全译本有五百万字。与《罗摩衍那》并列,《摩诃婆罗多》有长篇英雄史诗、作为插画的传说故事、宗教哲学、法典性质,篇幅为《罗摩衍那》的四倍,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史诗。《摩诃婆罗多》展示了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又被称为“印度的灵魂”。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谈到自己的性格时说道,自己“起初对人生问题的理解多少是科学性的,带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科学的轻易的乐观主义。我所拥有的安定舒适的生活以及精力和自信,更增加了那乐观的情绪。一种模模糊糊的人道主义很合我的心意”。
尼赫鲁曾一度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舞台上,被称为伟大学者和博学的人。少年时代,尼赫鲁就对印度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他的乐观主义生活态度产生于他的舒适家庭生活,也是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整体反映。印度不是每个人都出身于显贵高官家庭,有尼赫鲁的家世。尼赫鲁的家庭有条件按照印度资产阶级的身份培养他,为他聘请家庭教师,送他到英国,进入著名的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学习,这不是印度一般家庭可以办到的。他能不能完全代表印度人的性格还要另说,至少可以作为一种类型来表征印度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