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偏重精神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思维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重复使用,它包括处理情绪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发现与探索的关系,以及如何待人处事和如何做人等。人们总是先有习惯性的想法,才有行动。习惯性想法一旦习以为常,就会变成习惯思维。

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思维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之间文化上没有矛盾,只有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会造成相互理解的障碍,甚至会带来矛盾;理解上的障碍会造成对对方策略和政策的误判;误判会造成行为上的冲突,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冲突。

各个民族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自觉和自省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大国,准确把握印度人的思维习惯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印度人的思维习惯,必须研究印度哲学、思想史、文学以及日常生活,挖掘印度人日常思考问题的方式及其历史形成过程。

(一)神游冥想的精神世界

印度本身有许多代表了精神世界的东西,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代表了印度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素食主义和禁止把牲畜作为食物反映了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和印度人对自然的态度。素食主义和禁食动物的习惯使人们感受到了精神和宗教的力量。至少宗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印度人注重精神生活,在他们看来,精神的力量使人们感到自然轻松,轻松地工作和生活,因为轻松,则更有时间去吸纳精神的力量。

印度教倡导超脱现实,追求个体的灵魂与宇宙的灵魂的彻底融合。由于宗教传统,在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印度人更偏重于精神。有人认为,印度教更接近人的本性,人性恶与人性善皆被认为是人的本性。印度教崇尚神灵,对于宗教仪式也非常重视。印度教承认人性善恶皆有,能否成“佛”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修行,只有认真修行,方能成佛,成为智者。这种精神世界,使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约束自己。

在印度教中,宇宙的灵魂被称作“梵”,是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主导宇宙间万事万物。印度哲学学派林立、观点多样,但在世界观基本问题上的差异不大,都承认万物有灵和轮回转世。这是印度教的两大哲学基础。这也是佛教和耆那教的基石。“从这两点出发,发展出印度教哲学的基本思想,即‘梵我同一’的理论。‘梵’是宇宙灵魂、宇宙本体(上帝),世界万物都是梵的衍生物;个体灵魂(自我)是梵的粒子,与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个体灵魂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才能与梵合一,达到圆满,达到极乐;‘梵我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印度教认为现实世界只是一种幻觉,不是真实的世界,人必须超脱现实,追求人生最高的目标。印度哲学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超越现实人生,思想中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希望能够为人世间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指南和获得解脱之道。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使印度教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世俗的行为。

宗教礼仪和宗教仪式成为印度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随遇而安是其精神特征之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似乎多于对物质生活的诉求。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印度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这也许是人们一直把印度看成是一个神秘国家的原因之一。当然,印度人的随遇而安的思维方式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印度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吸引了无数外来者入侵,但是这些外来入侵者一旦进入,便安于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

印度教主张“业报轮回”。这种偏重精神的世界观,使得印度人追求精神圆满,不急功近利,形成了追求真理、不言放弃的民族性特征。不追求功利可能导致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当然,内心的“清静无为”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心秩序,最终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社会秩序,由此可以深入理解印度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趋势。正像尼赫鲁写的,“印度人的思想习惯主要是清静无为。也许古老的种族会发展出那种对人生的态度;悠久的哲学传统也会产生这种态度。但是甘地这位典型的印度人却代表着“清静无为”的正相反的一面”。 尼赫鲁从一个古老种族和悠久哲学传统的视角分析了印度特有的“清静无为”思维方式的历史渊源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会有其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少年老成的人不少,年长的多会因成熟而寻求“清静无为”。

被誉为心灵导师的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在人我关系当中是要活得快乐,不是要征服什么人。人我关系里面必有的是谦卑的温柔、不支配他人、不占有。” 这里的“谦卑”与基督教里讲的“谦卑”或许有某些相似性。克里希那穆提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灵性修炼。他在13岁的时候被“通神学会”送到英国学习。“通神学会”虽然由西方人士发起,但是以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为基础。他一生在印度和世界各地传播精神智慧。他还说,“心填满以后,就会很疲惫,只懂得照方抓药。本质上,这样的心就是庸俗。由于这种心是建立在习惯、信仰、人人遵行而有利可图的成规上面,所以不论内在外在,心都觉得很安全,它不再受打扰”。

(二)无所畏惧的自我意识

印度各地,粉红色的城市街景、富丽堂皇的宫殿、月光市场、泰姬陵,其背后不免显示出了印度人的自我意识。人们自由自在地建设着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建设古堡,为城市挑选了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毫无顾忌地睡在大路上,面对老鼠、虱子、疾病,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1.惯于思考普遍性原理和原则

印度历史悠久,古籍浩渺如烟海,内含深刻人生哲理和对茫茫世界的深刻思索,体现了缜密的思维方式。印度古代逻辑学也极为发达,自立于世界逻辑思维之林。印度人善于思辨,容易忽略具体的个体和缺乏特殊感知,喜欢使用抽象概念和普遍性名词。

2.“寻找替代方案”的解决问题思路

“寻找替代方案”,或者叫做“变通”(印地语:Jugaad,旁遮普语: ),在印度广为沿用。它的本意是即兴创作、创新、修复或简单解决方案的意思,还有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替代产品的意思。换句话说,“寻找替代方案”就是创造性地应对问题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例如,洗衣机过剩了,可以把它改成和面机,过剩的问题就解决了。变通用来表述印度人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挑战的独创行为和创造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便利地用手边的资源快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减少成本,废物利用。变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管理手段。变通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少外国人从中获得灵感。印度人将变通背后的驱动力归结为打破路径依赖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他们在这一点上非常自信。“世界认为印度是一种‘缓慢变革’,我们则称其为‘谨慎行事’,这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和诸多的节约。” 若是这样去理解,如果印度出现产能过剩,可能第一个解决方案不会是向国际上输出产能,而是想办法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消化过剩产能。这样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比如,卡迈勒·纳特写道,“印度学会了节约珍稀的资源。已经无法再翻新的卡车轮胎,先是用在牛车上,牛车上用到不能再用后,继续用做橡胶拖鞋和凉鞋的原材料”。 印度的这些传统和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来源于历史。“过去的物质匮乏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消费偏好:买到的物品要能同时满足多项基本需要或需求。” “寻找替代方案”这种习惯源于历史上的物质匮乏。这里有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消费观念曾风靡一时,高生产、高消费、一次性消费等,这种文化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曾产生不小影响,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又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观念以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将其称为循环节约经济,类似于印度的“寻找替代方案”。在这个意义上,印度人说自己的变通思维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也确有其道理。想想看,美国人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在全球独领风骚,除了其技术、经济实力和军事,还有美国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建立在“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至上的美国文化基础上。这种美国文化曾风靡一时,甚至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时间“高投资、高生产、高消费”成为一些人的座右铭。印度后于中国崛起,它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21世纪的世界更加成熟,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文明正成为当代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印度人“自夸”的这种“变通”思维方式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或许这是印度的后发优势。面对来自人口规模、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人类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社会福祉的需求不能变,但是实现社会福祉的手段必须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改革是决定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要成为一个可持续、繁荣的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摆脱变革的选择。

“寻找替代方案”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部分或者环节问题。这种解决问题或者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印度教育的方方面面,面对问题需求解决办法,可以调动思维,让教育源于生活,学生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可以与老师展开辩论,使自己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国外大学的课堂上,印度人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不拘泥于一定要考虑成熟了才回答和提问。当然,“寻找替代方案”也让印度人吃尽了苦头,因为缺乏标准做法,印度人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在美国的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的教育不无关系。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而“寻找替代方案”式的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善于辩论的印度人

阿马蒂亚·森说道,“对我们印度人而言,长篇大论并不陌生。我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很长时间。半个世纪以前,克里希纳·梅农在联合国(当时他是印度代表团团长)创下发表最长演讲的纪录(9个小时不停顿),迄今尚无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另外的数座高谈阔论的高峰,是由其他的印度人攀登上去的。我们确实喜欢说话”。 其实这不是印度人的新习惯,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些我们通过印度古代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看到,它们都是宏大的史诗。在学术或政治领域持续不断的是印度人的文化习惯,也是他们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这些日常的公共生活的辩论中,男性在辩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这种性别差异,印度社会已经习以为常。 SGeHxUbbXjyaTcoyZEEeSRAtU8MuGFTmebA9Qal8CtPO9hemSto06KybUctuLz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