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

遇笑容 曹广顺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大藏经中所收的两种仅存的康僧会译经。

康僧会,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慧皎《高僧传》卷一《译经上》有传。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印度),后迁居交趾(越南)。吴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一说为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至建业(南京),建寺译经,传播佛教。吴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圆寂。康僧会是三国时期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曾翻译过多种佛经(梁晓虹 1996),传世的,见于大藏经有《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两种,但根据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则只有《六度集经》一种。判定《旧杂譬喻经》是否为康僧会所译(或者说,《旧杂譬喻经》与《六度集经》是否同为一人所译),除考查文献记载之外,还可以根据其语言特点。我们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语言,在语法、词汇上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同样,在同时期之内,不同的作者对语言的使用也有所不同。通过考查作品的语言,来判定作品的时代和作者,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应该较单纯依赖文献记载更为科学、可靠。对《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作者问题,梁晓虹先生(1996)曾撰文从词汇的角度去证明《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材料、立论都翔实可信。但是,根据我们过去从事类似研究的经验(遇笑容 1996),我们觉得语法由于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更能显示出作者、时代的特色,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佛经语法的研究和对比,确定两种译经是否译自一人之手。如果不是一人所译,还可以根据这些语法现象,尝试着探索一下,两种佛经是否是同一时代所译。

我们对比的内容主要是:一、总括副词“都”的使用;二、完成貌句式中完成动词的使用;三、动词连用格式的使用;四、疑问句式的使用。

一、总括副词“都”

《六度集经》中“都”是较常用的一个总括副词,出现48次,如:

(1)(王)即自割髀肉,称之令与鸽重等,鸽逾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尽,未与重等。(卷一)

(2)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同上)

(3)(菩萨)回身四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都无所见。(卷一)

《旧杂譬喻经》中“都”只出现了3例

(4)贾人……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卷上)

(5)我曹尼犍种裸身而行,都无问者。(卷下)

(6)即到其国,都赞叹言:贤者所为何乃快耶!(同上)

《六度集经》中除“都”之外,总括副词也用“皆/俱/佥/悉/具/咸”,这些副词中,“皆”使用最多,120余次,“俱”其次,70余次,“都”居第三位,其余的“悉”近30次,“具”近20次,“咸”近10次,使用频率低于“都”。《旧杂譬喻经》中总括副词除“都”之外,还用“皆/俱/悉/咸/了”等,据我们统计,“皆”近50次,“俱”近30次,“悉”近20次,“都/咸/了”均出现3次,“都”在《旧杂譬喻经》中的使用频率比“皆”和“俱”少很多,不是一个常用的总括副词。

二、完成貌句式中使用的完成动词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最常用的完成貌句式是:动词+(宾语)+完成动词。这个句式,可用作完成动词的动词有多个,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选择。《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在完成动词的选择使用上也有区别。

《六度集经》中出现在这个句式中的完成动词有“已/竟/讫/毕”4个。例如:

(7)夫人产已,还如本时,无所复知。(卷六)

(8)佛说经竟,四辈弟子,天龙鬼神,皆大欢喜。(卷五)

(9)或睹众生寿命终讫,息绝温逝神迁身冷。(卷七)

(10)后日四姓,身诣精舍,稽首毕,一面坐。(卷三)

在我们找到的22例中,“已”有8例,“竟”有9例,“讫”有5例,“毕”有10例。除“讫”少一些外,其他3个在使用频率上差距不大。

《旧杂譬喻经》中出现的完成动词有“已/讫/毕”3个。例如:

(11)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卷上)

(12)龙王言:当斋七曰,七日讫来语,慎勿令人知也。(同上)

(13)夫妇俱下地作礼言:少小事道人未曾闻经,愿开解蔽暗不及。(同上)

《旧杂譬喻经》中我们找到14例完成貌句式,用“已”的10例,用“讫”和“毕”的各2例。“已”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另外两个。

三、动词连用格式的使用

动词连用格式是指汉魏时期动补格式产生之前,用于表达依次进行的动作或动作和动作结果的Vt+Vt(+O)、Vt+Vi/A(+O)格式。这种格式的使用是汉语动补格式产生的基础,其特征是出现在格式中的每一个动词(V)都与宾语(O)构成动宾关系,其中含有的Vi/A,均用作使动 。这种格式集中使用于汉代(特别是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汉以前这种格式不多见,南北朝以后,随着动补结构的产生和使用增加,这种格式逐渐消失。

《六度集经》中动词连用格式出现了超过80例,如:

(14)天帝释……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卷一)

(15)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化作年少婆罗门,从异国来诣王宫门。(卷二)

(16)外好内臭,化成屎尿。(卷七)

(17)小妻贪嫉,恚而誓曰:会以重毒鸠杀汝矣。(卷四)

(18)内垢消尽,处在空寂。(卷五)

(19)又入城赁染众采,结其一疋,为众技巧,杂技充满。(卷八)

《六度集经》中的动词连用格式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1.如果格式中第二个动词是Vi/A,该格式一般都不带宾语〔例(18)中的“尽”、例(19)中的“满”〕。2.80多个例子中有51个是表示“变成”义的〔如例(14)(15)(16)〕,所用的动词有:“化为/变为/化作/代成”4组。其中“化为”最常用,出现43次,“变为”其次,4次,然后是“化作”3次、“化成”1次。

《旧杂譬喻经》中使用动词连用格式近30次,如:

(20)龙化作老翁来,头面着地。(卷上)

(21)钵化成牛头,袈装化成牛皮。(同上)

(22)鬼便化作端正男子来,头面着道人足。(卷下)

《旧杂譬喻经》中第二动词为Vi/A的动词连用格式也不带宾语。表示“变为”义的,有19例。所用动词组有:“化作/化成/化为/变成/变为/变化为”6种。最常用的是“化作”7次,以下依次“化成”6次,“化为”2次,“变成”“变为”“变化为”各1次。与《六度集经》相比,《六度集经》中常用的(“化为”43次),在《旧杂譬喻经》中是不常用的(仅2次);《六度集经》中不常用的(“化作”3次、“化成”1次),却是《旧杂譬喻经》中常用的(“化作”7次、“化成”6次)。

四、疑问句式的使用

构成汉语疑问句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句调、句型和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句调在历史研究中无法讨论,句型在两部译经中差别不大,所以,本文主要讨论两种译经中疑问词的使用差别。如果根据疑问对象来分类,其中疑问词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问人。在对人进行提问时,《六度集经》用“谁10/何人9/孰4”,部分例句的句末用疑问语气词(乎10/哉1)。《旧杂譬喻经》用“谁7/何人2/何等1”,仅1例句末用疑问语气词“乎”。《旧杂譬喻经》比《六度集经》少了疑问代词“孰”,且少用疑问语气词。

(23)天地无常,谁能保国者乎?(《六度集经》卷三)

(24)孰能见魂灵之变化乎?(卷八)

(二)问事。问事时《六度集经》主要用“何55/云何8/何等3”,部分例句句末用语气词(“何”与语气词“乎/耶/哉”搭配使用者22例)。《旧杂譬喻经》主要用“何6/何等5”,有1例“何”与语气词“耶”搭配使用。《旧杂譬喻经》和《六度集经》相比较少用语气词,不用疑问代词“云何”。

(25)今所立刹,其福云何?(卷八)

(26)曰:厥乐云何?(同上)

(三)问方式、原因。问方式、原因,《六度集经》较多用的是“何缘7”,也用“缘何1/缘4”等。多数例句句末使用语气词“乎”。《旧杂譬喻经》较多用“何用11/何以10/何8”,“何缘”仅2见。句末使用语气词者少见(55例中有7例使用)。

(27)吾何缘在斯乎?(《六度集经》卷五)

(28)汝何因欲之?(《旧杂譬喻经》卷上)

(四)问事件。我们把对一个整个的事件提问称为“问事件”,把对事件的某一部分提问称为“问事”。因此,“问事件”至少包括一般疑问句(两兄各云:以妻济命可乎?)和反复问句(妇问曰:识天子不?)两部分。为叙述方便,我们把一般疑问句中出现在句末的疑问语气词和反复问句中出现在句末的“不”作同样的处理,不讨论其词类的异同。

在问事件时,《六度集经》主要用“乎”,使用超过100次,少数例子中“乎”与疑问副词“宁/将”等搭配使用。用“不”仅3例,其中1例与“宁”搭配使用。《旧杂譬喻经》正好相反,以用“不”为主,共15例,其中6例与“宁4/非1/当1”搭配使用。用“乎”的只出现了3例。

(29)二亲何心而逐之乎?(《六度集经》卷二)

(30)世尊宁闻见乎?(同上 卷七)

(31)汝知是天所从生不?(《旧杂譬喻经》卷下)

(32)天下人容颜宁有如我不?(同上 卷上)

在以上的4项内容里,两部译经的译者在疑问代词、语气词的使用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以上四种语法现象的对比显示:《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在虚词的使用和某些语法格式、句型的构成上有显著区别,它们可能出自不同译者之手。

如果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非同一译者所译,而《六度集经》因为见于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被认为是出自康僧会之手,那么,《旧杂譬喻经》可能是什么时代翻译的呢?为此我们调查了与康僧会同时的另一翻译家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以下是《撰集百缘经》(一至四卷)中总括副词、完成貌句式中完成动词、动词连用格式和疑问句式的使用情况:

总括副词 皆28/都3/了3/咸3/悉3/具2/皆悉6/尽皆1

完成貌句式中的完成动词 已145/竟4/讫1/已讫5/讫已5/已竟2/讫竟1

动词连用格式 第二动词位置上出现了A,并带有宾语,如:

(33)尔时太子,……寻作大坑,盛满中火,欲自投身。(卷四)

表示“变为”义时,最常用“变成”10次,也用“成为/化作”,各1次。

疑问句式的使用

问人 谁2/阿谁1/何人1

问事 何42/云何9/何等1/化为1

问方式、原因 云何9/何故2/何1

问事件 不20(5例分别与“颇/叵/为”搭配使用)/耶7(2例与“将”搭配使用)/为1/乎2

把《撰集百缘经》的材料与《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的加以比较,我们发现:

(一)总括副词的使用可能与译者的习惯(我们把方言差异也包括在“习惯”之内)有关,不用“都”可以帮助确定《旧杂譬喻经》与《六度集经》不是同一个译者所译。从以往对副词发展历史的研究看,《六度集经》大量使用副词“都”,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都”的广泛使用是在宋代之后,宋以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集》等文献中,副词“都”的使用频率都很低。《六度集经》的翻译时代在三国,其中出现的主要语言现象,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使我们怀疑“都”在汉语史中的发展,或许有过地域差异。也就是说,《六度集经》中“都”出现较多,有可能是译者使用的方言里,副词“都”发展较当时“共同语”快的反映。

(二)完成动词较早用“讫/毕”,稍晚用“已/竟”。三种译经大体上属后一种,《撰集百缘经》《旧杂譬喻经》中“已”均占很大优势;《六度集经》中“已/竟”合起来,也有明显优势,但仍有从“讫/毕”向“已/竟”过渡的痕迹。

(三)动词连用式三种译经情况基本相同,虽在表同一语义时选择的词汇有所不同,但都出现了较多的例句;同时,都没有出现在第二动词位置上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化(及物动词不能与宾语构成动宾关系),或不能用作使动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出现在第一动词之后、宾语之前的情况。这表明三部佛经翻译时间,应均在汉代之后,南北朝及唐代之前。

(四)疑问句中在问事件时都使用了“不”,但都不用“无/磨”;出现了疑问副词“颇/叵/将/为”等与“不/乎”搭配使用的例子。这也显示出唐代以前的特点。

综上所述:从语言上看,《旧杂譬喻经》与《六度集经》可能不是同一译者所译,但其翻译时间,应当相去不远。

本文试图从语言上判定《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否为同一译者所译,作为语言研究,特别是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判定作品的写作、翻译时代,同样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对比,在判定《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非同一译者所译的同时,进一步判定它们是否为同一时代所译,进而尝试通过这种研究,逐渐为佛经翻译年代的判定,建立一些语言上的判别标准。

参考文献

梁晓虹,1996,《从语言上判定〈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 FsksRK6BTs/HFvqcPf7n8JSgy1sy+CDZ+0lvV1xzVw4bo94KzRJca/MEv2PXiD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