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译本序

本书的作者赫尔曼·柯恩(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犹太裔德国哲学家,1842年诞生于柯斯维希(Coswig)。由于父亲是一位希伯来语教师兼当地犹太会堂的领唱,柯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希伯来语言和文化的传统教育,幼时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得他在成年后处理希伯来原始资料时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中学毕业之后,柯恩进入了布雷斯劳拉比神学院接受正统的拉比教育。但是后来他放弃了成为一名拉比的初衷,转攻哲学,辗转求学于布雷斯劳大学、柏林大学和哈勒大学,最后于186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873年,在时任马堡大学教授的朗格(F. A. Lange)力邀之下,柯恩进入马堡大学担任讲师,并于三年后升任教授,直到1912年退休。柯恩在马堡大学的学术生涯可谓如日中天,他一手创立了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并作为其领袖而享誉德国哲学界。在此期间,柯恩一方面致力于对康德的再解读工作,出版了《康德的经验理论》( Kants Theorie die Erfahrung , 1871, 1885)、《康德对伦理学的论证》( Kants Begruendung der Ethik , 1877)和《康德对美学的论证》( Kants Begruendung der Aesthetik , 1889)等著作;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出版了《纯粹认识的逻辑》( Logik der reinen Erkenntnis ,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 Die Ethik des reinen Willens , 1904)和《纯粹感受的美学》( Die Aesthetik des reinen Gefuehls , 1912)等。从马堡大学退休之后,柯恩迁居柏林,任教于柏林犹太科学院,这使得他能够集中精力再次投身于犹太思想的研究。一直到他1918年去世,柯恩笔耕不辍,除了散见于报刊上的单篇论文外,还出版了《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概念》( Der Bergriff der Riligion im System der Philosophie , 1915),以及逝世后才出版的本书。本书作为柯恩最后的著作,不仅如英文本译者所说的那样“堪称是其最成熟的著作”,而且也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就是说,柯恩将其前期的哲学思想融入了其犹太思想之中,哲学的理性和宗教的热忱彼此交织,造就了这一犹太哲学史上的伟大著作。

关于本书的内容,英文、德文版序言和施特劳斯的序言中已经多次提及,故不再赘述,在此仅对本书的标题略说几句。本书中文本的标题《源于犹太教的理性宗教》( Die Religion der Vernunft aus den Quellen des Judentums Religion of Reason out of the Sources of Judaism ])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译,因为除了“理性宗教”“犹太教”的概念之外,“源于”的概念也令人颇费思量。纵观本书的全部内容,柯恩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犹太教资源的:一方面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资料”的犹太教资源,包括文献、思想等;另一方面是相当抽象的作为“初始原理”“第一原理”“原型”等意义上的犹太教资源,这种资源并不直接产生丰富的内容,毋宁说是内容的规范。这种意义大致相当于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中的先天的部分,它先于、不依赖于内容,而又能赋予内容以普遍必然性。在本书中,柯恩在两种意义上交替使用犹太教资源,我们随处能见到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的犹太资源的引用和时隐时现的康德哲学基本原则、思路的娴熟应用,充分说明了他对犹太资源和康德哲学的已入化境的掌握。

此外还需要交代一下本书翻译中的若干技术性细节。一是关于注释。本书译自西蒙·开普兰(Simon Kaplan)的英文译本,英译者所加注释一律在最后标以“英译者”,中译者所加注释则在最后标以“中译者”。中译者所加注释大致可以分成资料性的和解说性的两类,前者主要是对原文中提及的人物、著作等的注释;后者主要是对原文中语焉不详或较难理解的地方加以简单的解说。当然,后者就不像前者那样“硬”,见仁见智,读者可以自行斟酌。此外,本书原来有引文、人物索引,中译本采取了对引文和人物直接加注的方式,不再单独列出。二是关于原本文字。本书涉及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以及部分拉丁文,中译本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在一般不影响文意的情况下不单独注出原文,但重要的概念甚至句子则附上原文,以方便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翻译,仔细想来,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当时的客观条件较差,国内遍寻原文不见。无奈之下译者只能求助于刚刚兴起的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外的犹太哲学专家、犹太文化研究机构求助,经过几番大海捞针式的尝试之后,终于有一位美国教授答应无偿赠给译者一套英文译本,并给译者来信说不希望中国的学者因为资料的匮乏而无法进行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当时的欣喜和感动依然历历在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只译出了本书的前四章,未曾出版就被译者束之高阁,变成了仅供自己参考的资料。此后十余年间,译者学习、工作多有变动,但是一直从事犹太哲学方面尤其是柯恩思想的研究工作,将本书完整翻译过来的想法也一直萦绕心头,并终于在2008年底重新开始翻译,其结果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四十余万字的中文译本,就译者所知,这也是柯恩著作的第一个全本中文译本,无论如何,也算了却了译者十余年来的一桩心愿。

中译本的完成,首先要感谢的是山东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早在十余年前译者仍在求学之时,傅老师就关爱有加,将译者引入了犹太哲学的殿堂。此后十余年间,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后来工作,译者一直得到傅老师始终如一的关怀,译者对此一直感怀在心。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山东大学的谭鑫田教授、刘杰教授、傅永军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崔永杰教授的帮助,山东大学出版社的黄福武先生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增霖
2012年6月于山东师范大学 DYYmHCsu7w04JOBGKMZJNHMNqMonrsZ8IH5nSitEOZAgZ0zLZtZ1QcDVILMIWb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