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善断”包括智谋与决断两方面,即不但要善于谋划,还要能及时做出判断,拿出正确决策,以指导行动。多谋善断是做好一切工作、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多谋善断的反面无谋少断或优柔寡断,缺乏谋略而又当断不断,是导致工作失败、做事不成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做到多谋善断呢?
多谋善断源于对全局的准确把握和对情况的了然于心。《孙子兵法》要求作战前最重要的准备便是掌握敌我双方的态势,并根据态势做出正确的判断。《隆中对》中诸葛亮审时度势,观察分析“不可争”“不可图”与“可争”“可图”形势,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晰的内政、外交和军事路线,描绘出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可以说是多谋善断的经典之作。
多谋善断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决策者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孙子兵法》提出,君王不可干预将帅的决策,以免错失战机;同时将帅要堪当大任,有勇有谋。楚汉相争,刘邦善于听取并采纳张良的意见,而张良谙悉敌情,运筹帷幄,不动一兵一卒,仅凭一支良箫,便吹散数万楚兵。试想,如果刘邦疑心重重,张良优柔寡断,君臣不能同心协力,能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吗?
多谋善断最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谋划需要智慧,多想才能出智慧。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只有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大脑才能灵光。古今中外,凡善于谋划者,必是善于思考者,这是一条基本定律。决断需要魄力,魄力来自正确的判断和勇敢的精神。判断准确,但不敢“冒险”,就会坐失良机;判断错误,但又“忒胆大”,就会铤而走险。只有判断正确而又胆大心细才能成功,这是又一条定律。
走出历史的雾霭,来到现实的社会。今天多谋善断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必备的品质和素养,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当追求的品质和素养。学生学习需要它,考试需要它,将来求职也需要它。竞争的时代,没有“太平饭”可吃,只有点子多、办法多,才能抓住时机,才能站稳脚跟。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学策略;锻炼,不仅要炼身体,还要炼大脑,炼决断。——这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学们,欲成龙成凤成翘楚,那就从培养自己的谋划和决断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始吧!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轒辒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
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一名言就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
谋攻,顾名思义就是谋划攻守策略,是战争中决战决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战前的精心谋划、安排,就不可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好的战斗效果。推而广之,谋攻不仅适用于军事,而且适用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谋攻”。
孙子在“谋攻篇”里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策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
策略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开篇即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就是说使敌国不战而降是用兵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则是用兵次策,进而推出“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等,最后得出结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可称之为“善之善者”。
策略二,“上兵伐谋”,“以谋致胜”。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是依靠谋略,谋划战争,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用之”。“攻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不符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策略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致胜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就是说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领,之所以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绩超过众人,是因为他们能事先了解敌人的情况。
策略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为,将领率兵远征,情况千变万化,胜败乃一瞬间,战机不可失,君王不应干预将帅的决策。这是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进一步诠释。“君臣异道则治(安定),同道则乱(混乱)”,如此,方能取胜。
上述这些用兵的策略和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们不仅可以在军事上大放异彩,而且可以在商战、外交战、体育竞技、科学探索乃至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之兵”因充满辩证的思想而历久弥新,为人们所推崇。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例子说明它们在今天的作用吗?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军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出动军队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策略。(为了攻城)修造攻城的楼车、四轮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堆积攻城的土山,又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时)将帅们已经无法克制自己的焦躁愤怒,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带来的灾害啊!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依靠交战,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消灭敌国而不依靠和敌人打持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取得全面的胜利,这便是以谋略战胜敌人的方法。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兵力两倍于敌就分割消灭敌人,兵力与敌军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撤退,比敌人兵力弱就要避免正面与敌交战。所以兵力弱小,如果坚守硬拼,就势必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获。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情况,每次作战就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的情况,胜负的概率各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每战必败。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
,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
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
,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Lì Yìjī)持重宝啖
秦将。”秦将果畔
,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
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
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
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
,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之师。他不仅充满智慧、富有谋略、善于决策,同时也能在刘邦成就帝业之时急流勇退,保全自身,体现了他对人心时局高超的洞察力。
本文为我们展现了张良身上哪些智慧的闪光点呢?
1.以“利”诱敌,“趁虚而入”。对于刘邦进攻秦军的想法,张良及时阻止,“秦兵尚强,未可轻”,然后以利诱之,“秦将果畔”。不动一兵一卒,就能让秦将倒戈投降,此时刘邦喜不自胜,认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此时,张良却头脑冷静,认为兵士未必真降,便建议“因其解击之”。于是汉军趁虚而入,攻下咸阳,取得了完胜。
2.洞察人心,消除敌疑。刘邦请求项王,得到了汉中封地。张良便向刘邦建议“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刘邦依计而行,消除了项羽对他的怀疑,在汉中站稳了脚跟。张良又利用楚将与项羽之间的嫌隙,向刘邦举荐了楚将黥布、彭越,同时又举荐了求战心切的汉将韩信,并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攻破了楚国,夺得了天下。
3.功成身退,不求显赫。张良深知“伴君如伴虎”,在助刘邦稳住韩信后,便辞去“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只接受以当初的出发地“留”作为封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是他看透时局人心之后,所做的最佳选择,至少守住了自己的尊严,而不致落得韩信等人的下场。
张良是谋士,也是智者,他“运筹帷幄”“功成身退”的智慧历来为人们传颂。同时,这也向统治者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什么要诛戮功臣?为什么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同安乐?
这也提示我们:请珍惜那些生活中给你指路的人。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关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去攻打镇守峣关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您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饭食,在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军,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叛秦,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要接受提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突袭峣关,大败秦军。(随后)追击败军到蓝田,与秦军再次交锋,秦军终于溃败。于是沛公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汉王也趁机要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帮忙向项羽求取汉中做封地。项王就答应了,于是汉王得到了汉中地区。汉王到他的封国去,张良送到褒中,汉王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汉王让张良回去。自己一路走一路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向西防范汉王之心,而发兵向北去攻打齐国。
项王终究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贬为侯,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到汉王那里,汉王这时也已回军平定三秦了。汉王又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随同自己东征项羽。打到了彭城,汉军战败而还。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拿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嫌隙;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叛楚,这两个人可以马上任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您打算拿出关东之地封赏,就赏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军就可以攻破了。”最终击败楚军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的印信。
汉王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我的计策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
,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
,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
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
,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故建德之南,军败不振,讨黑闼反动,望风辄奔。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
,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
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惙
,尚能忧吾国事乎!”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
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
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初唐贤相房玄龄,其才智堪比汉代萧何,二人都以多谋善断、思虑周全而著称。
隋立朝之初,人皆云“隋祚方永”,唯房玄龄能认清隋之弊端,言其“终当内相诛夷”,后隋果然灭亡。玄龄谋断之能初显。
昔日太宗征战四方,随从的人都争获宝物,只有房玄龄招纳人才至幕府,与诸将亲密团结,人人皆愿为其尽力,为辅佐太宗争天下做了准备。又见玄龄谋虑之深远。
太宗打算征伐高丽,劳师袭远,群臣无人敢直言相劝。玄龄于生命垂危之际上书,多方分析,直陈利弊,力谏太宗放弃东征。再见玄龄谋虑之无私。
年轻时,下达军令、发布文书,能够驻马立成。位极人臣后,身处高位仍谨小慎微,勤勉敬业,多次上表请辞。更见玄龄谋虑之周全。
房玄龄治家有法,担心诸子骄侈,于是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以提醒子孙。玄龄不仅谋自身,而且谋子孙,思虑深远。
房玄龄能够多谋善断,成一代贤相。成语“房谋杜断”就来自他和另一名臣杜如晦的故事,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一个多谋善断的人,就要虑根本,虑深远,虑无私,虑周全。他们的故事还启示我们:要善于积累,见识广博是多谋善断的前提;要注重观察,抓住关键细节是多谋善断的方法;要果断决策,抓住机遇敢于冒险是多谋善断的本质及特征。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县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年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作文章,书法兼通草书和隶书。开皇年间,天下统一,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仅仅凭借与周朝的亲近,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夺,最终必会自相诛灭。看起来如今虽然天下太平,其灭亡已近在眼前了!”彦谦大惊说:“不要胡说!”十八岁那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吏部侍郎高孝基号为知人,对裴矩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两人一见如故。署任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太宗被封为秦王,随即授玄龄为王府记室,封为临淄侯。太宗征战各方,房玄龄未曾不跟随前往,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唯有房玄龄招纳人才到幕府,和众位大将暗中交结,人人都愿意为他竭尽全力。秦王曾经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现在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学识,应当委以重任。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与秦王产生了嫌隙,秦王召玄龄商议。玄龄回答说:“国家患难何世不有,只有圣人能平祸乱。大王功盖天下,不仅仅凭借人谋,神明也将相助。”便引荐杜如晦同谋大计。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征召二人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秦王成为皇太子,玄龄升任太子右庶子。太子即位后,(玄龄)任职中书令。按照顺序论功行赏,房玄龄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人凭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以致建德南侵,全军大败不振,讨伐黑闼反叛之贼,竟然望风奔逃。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论功行赏要先于诸将一样。”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看起来您还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太宗)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玄龄总揽。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族。
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只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对高丽不服朝命很愤怒,讨伐的心意很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对高阳公主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国事担忧啊!”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长处,如同自己也有。熟悉精通吏事,而以文雅加以修饰,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时因事受责,必叩头请罪,谨慎畏惧,就像无地自容一样。房玄龄治家有规矩,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诫,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个,对他们说:“(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他们。”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
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
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六年春,扬声
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
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
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
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
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
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天下奇才也!”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此事发生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巡察蜀军营垒时,那时蜀军已经撤退。作为胜利方的主帅能对敌对方的主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司马懿发出如此赞叹呢?
撇去文学的塑造,还原历史的真实,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至少有以下雄才大略,连他的敌人都不能不佩服。
首先,诸葛亮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人们最熟悉的便是他的“隆中对”。当时诸葛亮身居草庐,一介布衣,但却胸怀全局,纵论天下,预言三分;并向刘备提出具体的战略主张——外联孙权,内修政理,一旦有隙,便兵出荆、益,攻击曹魏,复兴汉室——为处于困顿中的刘备拨开迷雾、指点迷津。三国时期的征讨杀伐正是沿着诸葛亮的这条路线展开的。
其次,诸葛亮有着非凡的治国理政才能。当时,蜀国偏于一隅,国小而民寡,但诸葛亮治蜀有方。他西和诸戎,南抚彝越,消除后方隐患;他抚恤百姓,明示法规,公正无私;他开诚布公,明察秋毫,惩恶扬善;他夙兴夜寐,事必躬亲,不与虚伪者为伍;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终于,在诸葛亮治下蜀国大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谷阜民丰。正如陈寿所评价的,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
再次,诸葛亮有着高超的排兵布阵艺术。面对诸葛亮撤军后的营垒、住所,司马懿感叹“天下奇才也”,赞的是他的军事才能;杜甫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的还是他的军事才能。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七纵那么出神入化,但从改进连弩、创制木牛流马、作八阵图等也可见其非同一般。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战赤壁、夺荆州、攻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屯田汉中,挥师北伐,五出祁山。最后虽功亏一篑,但留有前、后《出师表》,感动无数人。
最后,诸葛亮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风亮节。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博览群书,关心时事,自比管仲、乐毅,但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庸夫俗子。刘备托孤时,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毫无僭越之心。治理国政时,诸葛亮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后代,诸葛亮诫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个人财产,诸葛亮如实向后主及蜀民申报“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清正廉洁,有目共睹;光明磊落,日月可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流传上千年之后被明人罗贯中写进了小说,诸葛亮由真实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光辉的文学形象,成为智慧神一样的化身,成为人们希望与情感的寄托。尤其是在当代,在智慧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的时代,诸葛亮更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心目中学习的偶像。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维护好,利用好,发扬好。
也有人认为,作为文学形象的诸葛亮,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甚至有着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本事——“多智而近妖”,与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差距很大,不值得崇拜。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刘禅值得辅佐,就请尽力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力量,忠贞不贰地为国效命,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遣赵云、邓芝率军为疑兵,占据箕谷虚张声势,魏国大将军曹真领兵前来抗击。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分明。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一千多户百姓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犹豫失措,以致发生了马谡在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箕谷发兵不谨慎的过失,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我应该承当这个责任。自请降职三级,来责罚我的过失。”
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实现,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贫瘠的田地,我的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至于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无须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安抚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众多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整个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