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事理通达

【导读】

“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语出朱熹的《论语集注》,意思是要知书达理,保持心气平和的内在修养。世间总有一些事物羁绊着我们,使我们难以解脱。“通达”,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外界纷扰,不做作,不纠结,内外通透。但是世上又有多少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呢?因此,通达事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学习本章,让我们走近古人,看看他们是怎样磨砺、锤炼坦荡的心境和平静如水的心态的。

欲通达,先洒脱。王羲之面对上门求佳婿的贵宾,坦腹东床,从心所欲,坦荡展示出自己日常的生活状态,绝不藏着掖着。——这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他喜欢道士的鹅,就给道士抄一本经书来换取这群大鹅;他想要帮助老妇卖扇,就在扇面上纵情挥洒,使得扇子价格倍增,而本人则分文不取。这就是潇洒自由,不为外物羁绊。

通达,不仅表现在面对外物时的洒脱,更表现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果断。叔孙通被称为“汉家儒宗”,却也留下了千古“骂名”,因为他在政治上不能“从一而终”。学生骂他“面谀亲贵”,让他走开,不要污染自己的清誉。但叔孙通毫不在意,他心里藏着比骂声更重要的事情,他要制定礼乐制度,将自己的家国理念贯彻到底。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忠”的虚名,选择了最能实现自己抱负的道路。

通达的最高境界,想必就是庄子了吧。不但对外物、对权势,甚至对生死都抱着一种淡然态度。生的时候他认真地生,死的时候他坦然地死,人生的终点或许是另一个起点。《列御寇》记录了庄子的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面对死亡的超然态度。

先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理通达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胸怀和境界。欲通达,必明理;欲明理,必读书;知书者,能达理。知书达理者,心气能平和。心气平和者,处事淡然、洒脱。这是一种高端修养,需要长期磨砺才能达到,先贤的例子给我们做了榜样。

事理通达天地宽,心境坦荡日月长。让我们每个人都向着这个目标进发!

1.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 鼓盆 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 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噭噭 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 ,髐然有形 。撽以马捶 ,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 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 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 ,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外篇·至乐》)

【导学】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死亡是人类终极的平等。

面对死亡,有人恐惧,有人坦然;有人悲伤,有人乐观;有人痛惜,有人超然。显然《鼓盆而歌》中的主人公庄子属于后者。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向往自由,追求“逍遥”的境界。你看——

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别人觉得他行为怪异放诞,他却说妻子只是回归了生命的初始状态。如他所说,人的生命流转正如四季运行的变化,既然只不过是流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何必为此徒劳痛苦呢?在遇到骷髅的时候,他和骷髅进行了对人世意义的探讨,骷髅以一个死者身份介绍了死后的快乐,表示远离了世俗的追求后可以活得自由自在。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庄子对于生命的“漠视”,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庄子的豁达与超然。实际上,这是庄子“自然无为”的表现。庄子认为,人想要得到真正的逍遥,就要生的时候认真“生”,死的时候坦然“死”。面对不同的境遇,只要以一颗通透的心来看待变化,就不会为外界所累,自身也就能保持自由和逍遥了。

人活在世间,不可能无欲无求。但当这种世俗的追求已经成为巨大的精神负担时,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庄子的态度呢?生死尚且能置之度外,何况虚名美誉、财帛权势呢?骷髅说,即令他重生,也不愿意再经历人世间的劳苦了。这句话或许会让人怀疑生命的意义,但骷髅如果不是活着的时候经历了辛劳,又怎能说出这样的话呢?骷髅没有遗憾之事,没有愧对之人,于是坦然面对自己死亡的状态。

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对待生与死?你们认为生死就像阴晴圆缺、花开花落一样正常吗?庄子是“重死轻生”的无情之人吗?

【参考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叉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盆一边唱歌。惠子说:“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儿育女直至衰老死亡,人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还敲着瓦盆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这个人她刚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构成形体的)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已经仰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活人头颅的形状。庄子用马鞭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丧失天理,因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子儿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享尽天年死去而成了这样呢?”庄子说完,拿过骷髅,枕在头下睡去。到了半夜,骷髅出现在梦中说:“你的谈吐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都属于活人的忧患,人死了就没有这些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情况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与天地同寿,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塑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子儿女、宗族邻里和朋友故交,你愿意这样吗?”骷髅皱眉蹙额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受人世的劳苦呢?”

2.汉家儒宗

[西汉]司马迁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 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 ,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 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 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 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导学】

叔孙通在历史上褒贬不一。《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其先后侍奉多位主公的行为进行了嘲讽:依附权势,迎合风俗,献媚取宠。相反,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叔孙通放到了“汉家儒宗”的位置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太史公认为,叔孙通“大直若诎”,他保全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并非苟且贪生。到了真正需要为事业献身的时候,他是会毫不犹豫的。

从本文可以看出,叔孙通凭借着自己的灵活机敏,洞察先机,多次逃离危险,最终认定了刘邦,再也没换过其他主公。叔孙通的人格形象,与其说是一个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如说是一个灵活机敏、深谙乱世求生法则的智者。

战争年代,叔孙通一直用自己的能力和收入,保护着自己学生的安全,注重为儒学储备人才。汉朝建立之后,叔孙通更是大力提携鲁国学生,让他们跟自己一同打造礼乐制度。儒学大师公孙弘、董仲舒等人,都是叔孙通的后辈学子。

学生中也有抵制叔孙通的,他们说:“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面对这样的斥骂,叔孙通则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在叔孙通看来,与其追求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不如把理想变成可以一步步实现的目标。灵活、务实和权变,是叔孙通的一大特色。

叔孙通这种处事的策略,司马迁特地用《道德经》里的八个字来概括:大直若诎,道固委蛇。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往往最能弯曲自己,因为道路本来就是曲折的。

同学们,对叔孙通的行为,你怎么看?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因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担任待诏博士。

等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追随项梁。项梁兵败定陶,叔孙通又追随楚怀王。楚怀王被尊为义帝,被项羽迁移到长沙,叔孙通则留下来侍奉项羽。汉二年,汉王刘邦率领五路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又投降了汉王。汉王兵败西逃,叔孙通跟了去,始终追随汉王。

叔孙通常穿一身儒服,汉王见了很厌恶,他就换了服饰,穿上短衣,按照楚人的样子打扮,汉王很高兴。

叔孙通归降汉王时,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从来不在汉王面前推荐他们,却专门引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弟子们都私下骂叔孙通说:“侍奉先生这么多年,有幸得以跟着归降汉王。现在却不引荐我们,专门引荐盗贼,真不知这是为什么?”叔孙通听到了,就对弟子们说:“汉王正亲自冒着飞箭礌石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难道能去搏杀吗?所以我先推荐那些能斩将夺旗的勇士。你们暂且等着我,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汉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各路诸侯在定陶推举汉王为皇帝。于是叔孙通奉命去征召鲁地的三十多名儒生。鲁地有两名儒生不肯跟他走,说:“您所侍奉的主子都快有十位了,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而得到亲近、显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战乱中死去的人还没有安葬,受伤的人还没有康复,又想制定礼乐制度了。制定礼乐制度,必须施行德政一百年以后才能办。我们不忍心做您所做的事。您的所作所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读书人,不懂得时势的变化。”

汉十二年,高祖打算让赵王如意替代太子,叔孙通劝谏高祖说:“从前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她的儿子奚齐,晋国内乱达几十年,被天下人讥笑。秦始皇因为不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使赵高得以假传诏命立胡亥,自己造成香火断灭,这是陛下亲眼看见的。现今太子为人仁慈孝顺,天下人都听说过;吕后与陛下吃苦受累,难道是可以背弃不顾的吗!陛下如果一定要废掉嫡长子改立少子,我愿先受一死,用我的一腔鲜血染红此地。”高帝说:“算了算了,我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天下都会跟着摇动,您怎么能拿天下开玩笑!”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叔孙通迎合时代需要,度量事务,制定礼仪制度,他进取或退守都能顺随时代的变化,终于成为汉朝儒生的宗师。

3.东床坦腹

[唐]房玄龄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 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 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 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 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导学】

面对他人的眼光,有的人谨小慎微,也有人旷达随性。请看书圣王羲之——

面对上门招亲之人,别人或拘谨或忐忑,独他坦然无畏,甚至出现了“坦卧东床”这样的放诞之举,为的是让人家看到真实的自己。王氏一族为当时望族,子弟甚多,且多追求高官厚爵。他则不然,爱山,爱水,爱垂钓,爱寄情于天地,爱托身于明月清风。纵有高位和财帛,又如何能与自己的快乐相比呢?

他的书法早有盛名,但他并不以此为傲,也不过分谦虚。别人夸奖,他接受;别人不识,他也不恼。对喜爱的事物,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想要便尽量去获得,拿不到也不为此烦恼。鹅在,他欢喜欣赏;鹅烹,他也不过慨然一叹,绝不困顿忧伤。《世说新语》里还记录过他的另一则故事,任职会稽,有人给他推荐支遁,说支遁是“拔新领异”,但他很高傲,未去拜访。后来支遁前来拜访,他起初不以为然,直到支遁谈论《逍遥游》“才藻新奇”,像开放的鲜花一般辉煌灿烂时,他才“披襟解带”,与之畅谈。

由此可见,王羲之为人坦率耿直,不掩饰,不矫情,称得上是“通达”之人。我们在生活中何尝不需要这样的通达呢?面对别人的眼光,你是否过于在意?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你是否在抱怨中迷失自我?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十三岁时,曾去拜见周 ,周 仔细观察后,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酒席上烤牛心这道菜最为珍贵,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 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长大后,他能言善辩,并且以性情耿介著称,尤其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深受堂伯王敦、王导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负有盛名,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有出息的子弟,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把王羲之与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向王导求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挨个察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各位子弟都很不错,可是一听到选婿的人到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饭,置若罔闻。”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素来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待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意愿。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道义超越当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志向相同。王羲之曾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集宴饮,并亲自为宴集诗作序,以申述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为此感叹惋惜了一整天。又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喜欢,执意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说:“若替我抄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全都送给你。”王羲之很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王羲之曾经到门生家,看见野杉木做的几案光滑洁净,就在上面写字,楷书草书各半。后来门生的父亲不慎把字刮掉了,门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售卖。王羲之就在她的扇子上写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买扇子。有一天老妇人又拿扇子来,王羲之只是微笑着不答话。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并列。”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在水池边学写字,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如果天下人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ppZj4gKhYJplUfTxbpKSyx008hXZVzvRHrVzNYsWweQAaoDP2Gm4l5jTsxmaiC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