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慎思明辨

【导读】

慎思明辨,语出《中庸》“慎思之,明辨之”,意思是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慎思明辨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一个人智慧水平的反映。

本章节选的四篇古文,反映了先贤们思辨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教益。

荀子《天论》是一篇唯物主义的檄文,反映了荀子对自然的清醒认识,对未知的理性判断。在那个科技发展极度有限、人们认识受到极大制约的时代,荀子迈出了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到荀子勇敢地剖析“怪力乱神”,进而进行科学的解释,我们似乎看到了先贤们思辨发展的轨迹。

《管仲相齐》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智慧的力量。事物之间纷繁复杂,矛盾之间对立统一,如何在变化的世事中选择一条小国发展的道路,是一门大学问。管仲能在“不利”中看到“有利”,在“失败”中看到“成功”,因势利导,最终“因祸而得福”,将仅有鱼盐之利的区区小国治理得富强兴盛,从而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狄仁杰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则天常常称呼其为“国老”。而狄仁杰获此殊荣并非来自曲意逢迎,相反,他面对武则天时往往敢于当面争论。《面引廷争》中狄仁杰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举荐降将担大任,阻止武则天建造佛像等,无不体现狄仁杰明辨事理、忠贞体国的本色,尤其是在立太子这一皇帝“家事”上敢于谏言,更见其勇气和胆识。

蔺相如完璧归赵,在历史上本来已有定论。明人王世贞善察疑似之迹,独执异议,大胆立论,反思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且推理严密,最后得出失信后的不堪结果,令人惊叹。这是慎思明辨又一典例。

所选文章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古人的智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相信读过文章后,我们在做人做事中定然会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审慎,多一份辨析。

1.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 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 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 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 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 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 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 ,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导学】

《天论》是一篇唯物主义的檄文,文中荀子第一次对“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阐释,并旗帜鲜明地对鬼神及各种迷信行为进行了否定。荀子是那个时代的“人间清醒者”,也是古代唯物论的先驱。

《天论》中,荀子首先肯定了天的自然存在,肯定天运行的客观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与当时人们把“天”神化、人格化,是完全异趣的。针对殷人主张“天人感应”,周人主张“天命”以及儒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的论调,荀子直接喊出“治乱非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荀子不仅把人间吉凶治乱与自然界变化区分开来,而且对于怪异的自然现象,如“星坠木鸣”“日月有蚀”,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认为这是“天地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说得何等的好!

既然天是自然的,不再是有意识、有意志的,那么一味地崇拜上天、把希望寄托在上天身上便没了意义。与其寄托于虚妄,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行动。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他肯定了人具有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等行动主张。

荀子对自然的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谓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了,但现实中寄希望于虚妄的人却还不在少数,这恐怕就不能不让荀子老人家哑然失笑了。作为万物的灵长,人具有高于其他动物的智慧,只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顺应天道,从自然界获取足够的养料,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已被人类的历史所证实。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参考译文】

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而存在,不会因为桀而消亡。用安定社会的措施去顺应它就吉利,用混乱随意的措施去应对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人生病;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背离它,那么天就不能加祸于人。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人挨饿受渴,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人遭殃。(但如果)农业生产被荒废而生活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令人富裕;衣食不足却又十分懒惰,那么天就不能使人保全健康;违背自然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人就已经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人就已经患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人就已经遭殃。人所遇到的天时和太平盛世相同,而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盛世不同,这不能埋怨上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所以能够明辨天与人的不同职分,就可以说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流星坠落、树木怪响,国都里的人都很害怕,说:这是为什么呢?我说:这没有什么啊。这就是天地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事物中比较少见的而已。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畏惧它,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蚀,狂风暴雨不合时节,奇怪的星星偶然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

认为上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天的运行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天时等待风调雨顺,哪里比得上顺应天时而役使它?依靠万物的自然增殖,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对它们加以化育?思慕万物而希望得到它们,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们茁壮成长?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2.管仲相齐

[西汉]司马迁

管仲 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 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 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 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导学】

管仲是春秋时期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获后世诸多赞誉。管仲由囚徒而成为名相,机遇与好友的推荐是一个原因,而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的智慧。

管仲之智首先体现在他善于“通货积财”“与民同好恶”。齐国区区之地,偏居海滨,条件远不如其他诸侯国。但管仲却能利用滨海条件,流通货物,奖励农耕,积聚财富,使齐国逐渐富强。管仲认识到制定国家法令应当符合民心民意,他说“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即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管仲之智又体现在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认识上。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物质对精神的制约作用,以及礼义廉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管仲之智还体现在他“贵轻重,慎权衡”。在管仲看来,“祸”与“福”、“与”与“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运用灵活,“不利”可变为“有利”,反之“有利”也可变为“不利”。面对桓公袭蔡和北伐山戎的“不利”做法,管仲都能顺势而为,机智化解,使原本可能的失败变成了成功。

管仲之智更体现在他对诚信的坚守上。齐桓公五年,战败的鲁国与齐国在柯地盟会,鲁国曹沫在盟会上胁迫桓公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返齐后,桓公打算背弃约定,管仲却劝谏桓公坚守诺言,使得齐国赢得诸侯归附、天下信任。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足见管仲对后世影响之深。虽然时代不同,但管仲深谋远虑、以机智和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国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地处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并与百姓好恶一致。所以,他(在《管子》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循法度,‘六亲’的关系才会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废除。

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把失败转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本来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菁茅。齐桓公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地盘北伐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后,桓公本想背弃受曹沫胁迫而订立的盟约,管仲就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立信义于天下,诸侯们因此归顺了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之道,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3.面引廷争

[北宋]司马光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 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 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府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 矣。”

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 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 ,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黄獐之战,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 。又有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及孙万荣死,二人皆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 ,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廊宇,不得全无。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导学】

“面引廷争”又为“面折廷争”,意为敢于当面指责皇帝的过错,在朝廷上与之争辩。在封建社会这是要冒杀头风险的,非大智大勇者不敢为,非思虑超群者不敢为。历史上,魏徵是个榜样,狄仁杰又是个榜样。

本文记叙了狄仁杰直言劝谏女皇武则天的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一个耿直、明辨事理、以国事为重的老臣的形象跃然纸上。

立太子,历来被视为皇家最隐秘的私事,是不容臣子置喙的。历史上,太子之位之争引起皇族手足相残、血流成河的事情比比皆是。但立太子又关乎国运,绝非一家一人的私事。国运当头,社稷为重。为了避免社稷倾覆、生灵涂炭,狄仁杰冒死犯难,勇敢地涉足这一禁区。他从天意、人伦、祭祀等方面成功说服了武后,使她放弃了废子立侄的念头,为大唐兴盛延续了血脉。

举贤任能是对为官者的人品、眼力、胸怀的一大考验。贪官往往利用这一机会,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扩充势力;庸官遇此往往唯唯诺诺,远嫌避怨,不敢进言。而狄仁杰面对举荐之事,既不营私又不回避,而是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尤其是成功地说服武后,大胆任用降将李楷固,扫除了边患。

敬佛事是封建王朝的大典,是封建帝王实行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但礼佛敬佛往往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武则天不顾国力,欲建超级大佛,谁人敢言?关键时刻还是狄仁杰敢言。他上疏谏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这些铮铮之言,直击武后的死穴,非大智慧者不敢言!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魏徵为镜,创造了贞观之治;武则天以狄仁杰为镜,延续了大唐血脉。同学们,从这两则小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些什么呢?

【参考译文】

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做太子,多次指使人劝说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太后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太宗文皇帝不避风雨,亲自冒着刀枪箭镞,平定天下,传给子孙。高宗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的家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头脑,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讲如同一个整体,何况我忝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他又劝太后召回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也劝说太后。太后心里稍微醒悟。另一日,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

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一人做尚书郎,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狄光嗣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后来他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追步(古代荐举自己儿子的)祁奚了。”

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舞槊,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隼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黄獐谷之战,唐将张玄遇、麻仁节都被他用套绳套住。又有个叫骆务整的,也是契丹将领,多次打败唐兵。等到孙万荣死后,两人都来投降,官吏们指责他们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们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等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们侍奉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们,就都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们。他的亲属好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们。他又请求授给他们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派他们领兵进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

庚申年,武则天打算建造一尊大佛像,让全国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钱来,以促成其事。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即使陛下收集了僧侣捐助的资金,这笔钱还不够建造佛像所需费用的百分之一。佛像又庞大,不能露天供养,就算修建百层高的殿堂来覆盖,还担心不能将它完全遮住,何况其他堂前廊屋,也不能一点都不建啊!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如今边境又不安宁,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哪一个地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太后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太后十分信任和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太后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辛丑年,狄仁杰去世,太后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4.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 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 ,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 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 秦王怒,而僇 相如于市,武安君 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 ,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二《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导学】

“完璧归赵”是战国时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赵国大夫蔺相如临危受命,奉稀世之璧去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在秦王失信的情况下,蔺相如临危不惧,以命相搏,保全了和氏璧,使其完好地回到了赵国。此故事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一直没有受到质疑,并且演化为成语,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蔺相如也成了人们心目中智勇双全的英雄。

可是到了明代,有个文学家王世贞却大胆提出质疑,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予未敢以为信也”,其理由为:

1.秦以十五城之空名换璧的真实意图只是想得到和氏璧,并非想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赵国有“给”与“不给”和“怕”与“不怕”两种选择,即“怕了就给,不怕就不给”。不能既害怕,又不给,这样就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会激怒秦国,招来祸患。

2.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同意给城池,又设九宾隆重礼仪,准备斋戒之后来受璧。而蔺相如却在斋戒期间“使舍人怀而逃之”(即怀璧潜逃),这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使无理的秦国处在了“理直”的一方,有理的赵国反而处在了“理曲”的一方。

3.既然赵国“理曲”,假如秦王发怒,杀死蔺相如,并派军攻打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就可以使璧最终落入秦国之手。

4.蔺相如能够保全和氏璧,那是上天的护佑,并不是蔺相如做法正确。恶果没有出现,只是事出偶然或时机未到而已。蔺相如的行为,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冒险行为。

今天,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为王世贞和司马迁判断是非曲直,也没有必要修改成语“完璧归赵”约定俗成的含义。但王世贞不盲从古人,敢于力排众说,善察疑似之迹,使人们反思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又是十分令人称道的。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从王世贞的这篇评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感悟很多。

王世贞不仅独执异议,大胆立论,而且见识高远,说理高超。文章开篇即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否定的理由,最后分析了怀璧潜逃的后果是国破家亡,灾难深重。行文步步深入,丝丝入扣;章法散聚结合,先破后立;结论自然推出,令人信服。——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即不仅要敢立新说,而且要善立新说,慎思明辨,言之成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标语或不切实际的口号上。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要骗取和氏璧是实情,但并不是想要借此觊觎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赵国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赵国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难道不是赵国的宝物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言而无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使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究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fQuWryQFEKnkRxGmoEf8Ri6BgpxVF/nWEctwLQlrx0KOKU0R5gD5cyHOXqp/VS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