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陈衡哲:《一日》

文学史老师曾说,陈衡哲女士写的《一日》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1917年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1917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女孩子还在裹小脚,留大辫子,不上学堂。小学的语文课还在教文言文,报馆的记者还在用文言写新闻,政府还在用文言写布告,民众用白话写的陈情书,衙门不收不看。新文学的思想出现了,五四运动还没有产生。陈衡哲女士能在那个时候推出她的短篇小说,文学史不可不记,我们也不可不看。

两年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涌现了一代新文学作家,体裁学西洋,语言用白话。那些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史家统称为中国现代文学。陈衡哲是江苏武进人,1890年生,到上海读书,是清华首批留美专科女生,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中国第一位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女代表,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作者。

这篇“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并非“最好”,那时白话文学的语言尚未成熟,有些句子难免生硬,词汇也贫乏。那时有国学大师和新潮流对抗,认为写白话文不能成为作家,一如“推着小车在路旁卖茶的人”不能成为教授。其实那时的作家,如陈衡哲女士,并不知道“推着小车在路旁卖茶的人”怎样叙事抒情状物写景;国学大师也没有料到,“推着小车在路旁卖茶的人”虽不能成为教授,研究“推着小车在路旁卖茶的人”怎样说话倒可登上讲坛。我们今天翻出这篇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来,不是用文学批评的态度看它,而是用学习的态度看它。在批评家眼中“尺有所短”,在学习的人眼中“寸有所长”。有些新观念、新技巧,那时候已由先贤引进,我们到现在还有人没有领受,太抱歉了!

什么是小说?小说家彭歌介绍过一个定义:小说是你骑在墙头上,把墙内发生的事说给墙外的人听。专家学者也许嫌它太简单,但它对我们学习的人倒是很有帮助。小说基本上是叙事,陈衡哲的《一日》叙述了中国的一个留学生在美国一家女子学院宿舍里一日之内的生活情形。

中国原来就有自己的小说,那些小说家叙事的时候,照例先把“何人、何地、何时”交代清楚。陶渊明叙述世外桃源的故事,开头先说晋代太元年间武陵郡一个打鱼的人;蒲松龄叙述一个孝子的故事,开头先说山东青州东香山前有一个叫周顺亭的人,有名有姓,有凭有据,表示他笔下叙述的这件事情很真实,请读者相信。

陈衡哲的《一日》没有沿用这种传统的格式,小说正文开篇,她既未交代这是美国的女子学院,也没说她本人就是这家女子学院的一名新生,她下笔第一行写的是“当!当!当!当!七下钟了”。看下去,才知道一个房间里住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作息时间都受钟声支配。再看下去,两个人到食堂里去和许多人一同吃早餐,才知道她们过的是集体生活。再看下去,她们谈论昨夜发生的事,才知道这是美国女子学院的宿舍。……就这样,你一点一滴地逐渐知道“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一小块一小块地拼贴全貌。这种写法来自西洋文学,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使用。

从前,中国小说叙事,总是有头有尾,有因有果。那个武陵人既然是渔夫,那他离不开河,河的源头是山,他又有好奇心,于是找到了山里面的那个世界。他怎样进入那个世界,为什么离开那个世界,后来那个世界怎么又消失了,都有合理的交代。陈衡哲女士的《一日》不这么写,她写一个在校外寄宿的学生昨夜没有回到寄宿的地方,房东关心她,打电话给学校管理宿舍的舍监,打听那学生的行踪。舍监连夜查问了一百多个房间,她自己一夜没睡,也惊破了那么多人的好梦,徒劳无功。结果呢,她要找的那个学生确实在学校的宿舍里住了一晚,但舍监漏掉了那个房间,没有去查。

她写美国学生不了解中国,对中国留学生提出许多可笑的问题。听说中国人没有桌子,在地上吃饭。“你们在家吃些什么?有鸡蛋么?”“我有个朋友,他的姑母在中国传教,你认得她吗?”“我的哥哥认得一个姓张的中国学生,这不消说一定是你的哥哥了。”

她写学生贝田的功课成绩太差,教务长说她已经到了退学的边缘。这个警告并非直接向贝田提出,而是找了一个叫玛及的学生转达。

她写一个学生当选了级长,到了晚上,一些同学在她窗外唱歌,表示祝贺。

这几件事情互相没有连带关系,整篇小说就像那种点心盒子,分成好几个方格,每个方格里放一种点心,端出来待客。这种写法也是学西洋。

有人说,怎样写短篇小说,教科书里有格式,陈衡哲的《一日》跟标准格式不合。关于教科书里的格式,希望另外有机会讨论,现在先说一句:教科书里的格式并非唯一的格式。有人说,《一日》很像是一篇日记,也好,小说也可以用日记体来写,鲁迅先生有《狂人日记》,丁玲女士有《莎菲女士的日记》。有人说,《一日》更像是散文,也好,在小说这个大分类中,有一个小分类叫作“散文小说”。如果我们还在学习,还能学习,你我都可以写自己的《一日》,可以照陈衡哲女士这样写,也可以不照她的样子写。

如果采用她的写法呢?你得有三件、四件可写的事情,不能太少,也不宜再多。

例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上午,爸爸教你去买蛋糕,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那一种。那是一家老店,店面很小,门面、橱窗、柜台、包装,多少年来都是那个老老实实的样子,没什么设计。今天你去买蛋糕,发现同一条街上有一家新店开张,店里面灯火辉煌,店门口五彩缤纷。走进去看,玻璃柜里面的蛋糕有各种不同的造型,非常可爱,顾客可以当场试吃,店员在旁边端盘伺候。你尝了一口,滋味平常,不及老店的蛋糕好吃,但确实比老店的蛋糕好看。你应该买哪一家?求新还是守常?要面子还是要里子?服从视觉还是服从味觉?本来想回去问爸爸,继而一想,“我”今年几岁了?这等小事,应该自己可以下判断做决定了,就捧着新店的商标回家了。

例如,你收到很多生日礼物,其中有一双运动鞋,妈妈教你试试尺寸是否合脚,你穿上去不想再脱下来。这种鞋柔软,有弹性,走起路来飘飘然,跟同伴站在一起,自己觉得有几分鹤立鸡群。过生日的滋味,成长的滋味,这滋味真好。既然穿了运动鞋,就抱起篮球到球场蹦蹦跳跳,好像跳起来比以前高了几寸,跑起来比以前快了几尺,这滋味真好。这种鞋防滑,鞋底有很深的沟槽,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刚刚铺好的水泥地,很想踩上去留个脚印,当然,忍住了,这种事不能做。暗暗盘算要再过多久才下雪,雪地留痕,做个长大的人。

例如,这天下午,你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为你唱生日快乐歌,为你吹烛、许愿、鼓掌,吃你切开的蛋糕。你一口蛋糕吞进喉咙,流出眼泪,妈妈赶快坐在你旁边,把你搂在怀里,全场寂然无声,邻居夏伯伯慢吞吞地说:“我小时候过生日也哭过,不哭长不大,长大了不再哭。”你一听,眼泪马上停住。大家围过来看你把生日礼物一包一包地拆开:爷爷送你一笔钱,要你考进大学的时候拿出来交学费;爸爸送你一笔钱,等你结婚的时候用于蜜月旅行;级任导师送你一件毛衣,说是冬天很冷,由你家到学校的路很远。(现在还是夏天呢!)怎么都是为将来!怎么没有“我”的现在!

例如,好久没下雨了,加上天气炎热,村后池塘里的水干了,怪不得这几天听不见青蛙的叫声。说起蛙鸣,那可是从古到今人人印象深刻。它们的头部能把叫声放大,大家约好了一同呐喊,你在梦中也听得见,惹人讨厌。现在很清静,你反而挂念它们,特地去看看那个池塘,一看吓了一跳,池塘的水全干了,青蛙一个也不见了,它们能到哪儿去呢?这一片田野都是农田,它们能到哪儿去呢?你以前总是拿池水当镜子,看这张脸一年一年模样不同,这天你忘了自己。

你看,陈衡哲用四件小事呈现了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你用四件事呈现了青少年的成长。 v2WxmMNOefWQtTFKQc2Vdo8LZ7l1et/Ig4sU/+4DDlpG2wWLsO8BagQhLluhZ1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