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地理多样性

区域差距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严峻问题,例如,以GDP之类衡量,经济发展居全国后列的贵州,与处发达地区的首善之区北京,差距的确巨大,而且越来越大。可是,贵州的朋友来北京看我,正赶上沙尘暴,又遇塞车之苦,见面就直言“北京人真可怜”。这并非朋友的个人之见,此类感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我跑遍全中国的经历所见,每个地方都有值得自豪的东西,每个地方也都在羡慕其他地方的好东西。时下偏执于GDP已不合时宜,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于是,“差”什么?谁比谁“差”?却成了并无确定答案的问题。有鉴于此,与其说“区域差距”,不如说“区域多样性”或“地理多样性”更好。

地理多样性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命世界、生态过程、人口民族、经济发展、社会构成、文化风俗等在各地的变异性。思维缜密的哲学家看到,掉在地上的每一片树叶都不一样;而所有的人无需缜密思维就能发现,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不一样,这就是地理多样性。假如整个地球上都是一样的气候、一样的岩石、一样的地形、一样的自然资源、一样的人群、一样的经济结构、一样的社会习俗、一样的景观,那么,这个世界将何等乏味。幸好存在地理多样性,这个世界才如此精彩。

地理多样性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追求一律,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追不上别人不说,还失去了自我。西藏与浙江很不相同,不应该也不可能按照浙江的模式发展。“因地制宜”这个成语,人人耳熟能详,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付诸实践的。若要尽天时、量地利,扬长避短,不仅需对本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需对他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简言之,要认识地理多样性。

谈到多样性,现在得到普遍认同的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其价值、其重要性、其保护的迫切性已引起广泛重视。然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要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着手。可见,更全面的认识应该是理解地理多样性。要认识地理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与美学价值、认识价值与教育价值,这都是从人类立场所做的价值判断。更深层地思考,还应理解地理多样性本身存在的价值,因为早在具有价值判断从而产生上述价值的人类出现以前,地理多样性就存在了;而且正因为它的存在,才产生了人类及其文明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地理多样性都面临威胁,更全面地认识地理多样性才能提供系统的解决之道。

生态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函数。这就是说,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这个系统就越稳定。其实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生态系统,也适用于社会系统。世界发展史已经表明,族群、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基本构成要素越是多样,社会就越稳定;任何一家独大、强者专制的社会,终究是脆弱的。进而言之,衡量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尺也应该是多样的,尽管GDP很重要,但若强调到成为GDP“专制”,就不可持续。因此,我国在经历了GDP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后,开始进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阶段,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在此斗胆提出一个命题:地理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区域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全球化与中国特色之间)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函数。均衡区域发展,绝不是追求区域同一,否则各区域都失去了竞争机制和互补优势,因而失去了活力和个性,反而不均衡了。和而不同,儒之大者,区域均衡之道也。

正如布伦特兰报告指出:“可持续性的蓝图不是唯一的,因为各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态条件都不相同。每个国家都要制定自己的具体政策措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个性都不相同,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指出,虽然区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区域格局的认识和对区域界限的划分却不可避免带有主观的成分,还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认识的空间尺度。需要从多样的角度来认识地理多样性和区域多样性。

摘自《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前言 IMQ3ZlGJGIh8IJTFpa/TYpTsQZf4E9vN7zYCyrl7atVHIqoOuMIWQQq8KZtgSn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