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的冬天,某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我第一次游览孔林,突然没头没脑地问同行的律师朋友:人情社会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儒家文化,律师何为?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泗水之滨,距离曲阜老城,还有两公里左右,占地近200万平方米,埋葬孔家七十几代人,包括孔子墓在内,大大小小的坟墓不下10万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家墓地。
初游孔林的经历实在谈不上赏心悦目。刚刚进门的时候,阳光挂在门框上,亮晃晃、暖融融的,感觉还行。没走几步,阳光就被古木枝丫切割得树影斑驳,半林瑟瑟半林红。没过多久,残阳不再如血,渐渐地连墓碑也看不清了,地上冒出一股股凄凄惶惶的冷气。
天快黑了,阴森森的,冷飕飕的,我们有点紧张,急急忙忙地往外走。同行者问我,为什么会想起“人情社会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儒家文化,律师何为”这么宏大的问题?意思是,我们做律师的,处江湖之远,怎么会在孔林这样的地方提出这种庙堂之上的问题,大而不当,也不应景。
其实,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不是我最先提出来的。此前,我在北京随两位好友秋游香山公园碧云寺,其中一位朋友说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领导者的贪腐悲剧,促使他不断地思考“人情社会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思考者是一位熟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宪法学博士,一直在政法系统工作,对儒家传统、人情社会、法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思考了很多,而且很深入。然而,毕竟是秋游,不是研讨会,我们仨聊了几句,就被路上的风景转移了话题,暂时将这个煞风景的问题寄存于心。没想到,这一次冬游孔林,置身于这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真迹中,我的所见所思不但激活了香山公园碧云寺的老问题,还激起了我作为律师的身份联想,延伸出一个新问题:儒家文化,律师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