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

在将这份《尼各马可伦理学Ⅰ.1—Ⅲ.5》详注稿提交商务印书馆时,感慨良多。

2005年春季,在给学生们开设《尼各马可伦理学》课程的同时,我开始与几名同学对照着几个英译本逐句地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洛布(Loeb)本希腊语文本。开始时没有明确计划是读完全书还是读到某个地方,只是确定了要一句句细细地读。后来发现读的进度很慢,才确定要读到第Ⅰ卷第5章。正是这件事后来推动了我决定,把计划要阅读完的第Ⅰ卷到第Ⅲ卷第5章的部分做出一个正文以希汉英三语对照,包含详细语法注释与内容注释的本子。

从2005年春直到2012年夏,这项阅读活动历时七年。最初参加的是当时跟随我学习的几个博士生——刘须宽、杨瑾、李丽丽、刘飞。以后,陆续加入的有徐申、李伟哲、陈玮、仇彦斌、吴民、林航、郦平、刘静、门丽霞、于江霞、解红勋、张朝栋、何博超、任继琼、靳松、陈小珍、王江伟、卢明静、冯乐等先后跟随我学习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一些跟随其他老师学习的外哲、马哲、宗教学的同学也或长或短地参加过阅读。陆续加入的还有文学院青年教师杨俊杰,文学院博士生唐卫平与其他两位同学,历史学院的蒋一曼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唐卉副研究员,和当时在陈中梅研究员门下攻读外国文学博士学位的李川。后来,刚刚从德国访学回来的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吕纯山博士,也加入读书小组的活动。算起来,先后加入过的同学和年轻同事约有三十人。

新加入的同学和年轻同事,大都是在跟随雷立柏老师读过一年古希腊语课程之后加入进来的,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通过他们自己努力预习,跟上小组的阅读活动。杨俊杰、何博超、唐卉、李川都已经在古希腊文本方面做了很多阅读,他们带着他们的阅读经验与理解加入进来,提高了读书小组的阅读水平,也给阅读小组带来了新的眼界。

我们采取逐句阅读洛布文本的方式。英、德译本方面,大家有所分工,每个人手边都备着一两个自己熟悉的译本。最初我和大家一起读,一起分析句子,查对各自手边的译本。后来发展到下次要阅读的内容先由几个人准备。每个人负责一小段文本。来阅读时先由准备者逐句做语法分析,说清楚句子的类型、结构、语态、语气,句子是否完整,对重要短语的也做同样的分析,文本校勘方面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主要概念,等等。然后大家讨论,对照各个译本译者对该句的理解,比较不同译者在理解上、翻译上的区别等,最后确定对句子的一种基本的理解,以平实的、接近希腊语原始语法结构的方式给出一个英语表达,并对照我的商务版中译文找出其中表达上的错误与缺欠。这个阅读过程是研究性质的,我们常常有很好的讨论,但也常常有争论。意见相持不下的重要之处,我就记在我当时使用的那份复印本上,好日后考虑做注释时在脚注里加以说明。这些都对尔后的注释工作帮助很大。

以这种方式,我们读得很慢,以通常的观点来说也许是太慢了。开始几年每周进行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后来因为大家的时间难于安排,改成每周一次。有时,当大家发现对于所阅读的句子有相当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方式,且大家在判断这些不同解释方式方面意见不一时,一次竟只能读洛布本一页甚至半页。在那几年中,我们仿佛在文本中一行行地“爬行”。所以直到2012年夏天我们才依照计划读完第Ⅲ卷第5章。但是,大家都感到那样地对每个句子深耙细疏远比自己粗粗地放过去收获大得多。每当我们结束一次阅读讨论活动时,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由于在长久困扰自己的一些重要伦理学问题上调动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有了新的收获而产生的纯净的愉悦。仿佛是,理解的概念与明智这种亚里士多德所阐释的实践智慧概念在我们的思想中“发出”光来,使我们日常沉溺其中而无所省察的事情瞬间显现得清晰了许多。

2

为什么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希腊文本?第一个原因与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本有关。我2002年开始在北师大给本科生讲《尼各马可伦理学》概要,给研究生逐章讲其中的思想(通常只讲到第Ⅱ卷)。2003年我在商务印书馆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本。尽管得到不少同事和同学的肯定,这个译本并不让我满意。首先,它的确有一些错误。有些是词与短语的漏译,有些则是语态、语气上掌握的不对。其次,一些表达不够精确,转达其思想不够深入。这包括对上下文联系的把握不够准确,一些术语的思想表达的不够好,还有一些句子的结构、形式或上下文连接关系呈现得不够好,等等。所以,每当有同学或同事与我谈起这本书,谈到他/她正在阅读它,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告诉他/她这里面还有一些错误,如果可能,要对照希腊文本或至少一些西文译本和其他中译本。部分错误我在2009年徐奕春编辑为这本书的新印刷本重排新版时做了订正。徐申编辑接手后又在2017年版上做了部分订正,主要是在第Ⅵ卷。卢明静编辑2019年接手后,又在几次重印时做了局部订正。但这都很不够。我仍然希望能够全面地对那个译本进行订正,以便这个中译本能以与它的卓越的原著更相称的形式留在中文学术文献之中。

所以事实上,是我需要和我的同事和学生一道来细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某种意义上在严肃的学术文本研读上这个道理也对。人多注意的方面就多,每个人理解的方式与角度也有差别,目标又是同一个,这样就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读书时每个人把着一两个英译本或德译本,仔细研判译者对所讨论的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的理解和对其中表达的思想的理解。这对准确把握文本句子的这两个要素极有帮助,对于我甄别商务本译文疏忽了的问题有很大帮助。所以,现在提交的这份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详注稿可以说是我和读书小组共同对《尼各马可伦理学》这个部分所作的一次迄今最严格的订正。

第二个原因也仍然是我个人的。我在对读希腊文本与不同英译本方面的一个主要困惑来自一些英译本对重要术语的“灵活译法”,虽然我慢慢地熟悉了不同英译者翻译亚里士多德同一个术语的种种“灵活”方式,我常常在读一段英译文时仍会感到需要去对证希腊文本,弄清楚亚里士多德的某一个词希腊文上是什么形式的。我完全理解那种偏重“达”和“雅”的方式,理解对于英译者捕捉希腊语原义不是问题。但是我认为对母语是汉语的读者这将是个问题。这个质疑与我在对西文学术文本的汉语翻译上主张“信以求达”这一基本要求有关。和一些其他同事的看法相同,我主张首先确保“信”,在此基础上力求“达”。至于“雅”则要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而不能因“雅”而损失“达”,更不可损失“信”。我现在仍然持这种看法。所以我在商务本中已力求保持重要术语的译法一致。这的确是困难的,因为必须考虑一个词的词源来自名词还是动词,来自动词还必须考虑它主动被动态以及派生出来的不定式、分词、形容词以及名词化的短语的种种意思。所以,你必须考虑选取的汉语词汇既合乎汉语的通常表达方式,又可以做词性上的转换。

所以,这也是我需要与年轻同事和学生一道来做的一个尝试。除了中文表达方面,我还想试试看,我们能不能在尽力吸收各重要英译本的卓越成就的同时,通过逐句判读来形成一个既能靠近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又能保持其重要术语的基本形式的比较平实的英译文。如果我们能够形成它,它显然将能帮助一个懂英语的中文读者,使他能利用来去了解那个希腊文语句的语法形式,这对于他尽可能去利用所提供的语法注释将是有帮助的。显然,这一“附加”的努力绝非意在与那些著名的英译本“竞争”,而仅仅是想为懂英语的中文读者提供一个可能有帮助的“中介”。我没有把握判断这个努力是否有价值。这一权力应该保留给这个详注本未来的中文读者。

阅读2003年版《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者现在可以对照这个本子的中文部分来阅读。至少,它可能造成的误导应当少于2003年版。大家将发现,我在这个本子里改变了一些术语、短语的汉语表达方式。最重要的例子是“道德”“道德的”被修改为“伦理”“伦理的”。还有一些其他的修改,不再一一列举。

我需要由此谈到一件重要的事。在这个阅读活动中,我和部分参与过阅读并已经在近些年从事希腊哲学与伦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同学和同事形成了一个想法: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及少数其他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应当以分卷本的方式来做深度的学术思想性的注释,这些注释将不仅对学者从事研究,而且对一般阅读者(包括没有学习过希腊语的读者)了解文本的希腊语言的根据以及了解它的思想内容有所帮助。我们共同认为,这项工作将具有它的独特价值。它们将与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著作的通译本或通译注释本构成某种配合,并且,如果它们在深度阐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包含的那些重要论题、论证以及它们的复杂的相互关联方面,在这些论题、论证与他的形而上学、他的灵魂论的深层关联方面,以及在这些思想与他的前人,尤其是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有关思想的联系方面,做出一些阐释,这些阐释将对阅读者有比较大的帮助。假如做得好,有所建树,这样的工作将不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做出一些阐释,而且能够展开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的深入讨论,而通译本或通译注释本则可能使许多这样的讨论被掩盖起来。

3

一个间接些的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我自己还需要更深入一些地阅读这本书,哪怕只是它的最基础的部分,不仅为了教学,而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更深入地思考,尤其是,思考它与这位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关系。我在2003年出版《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本的序言中曾建议青年读者要“反复读几遍”像《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样的伦理学著作。事实上这同样也适用于我自己,这个阅读我一直在继续,退休之后仍然在继续。因为,翻译注释这部著作的经历让我体会到,翻译一部像这样的经典著作绝不是理解、领会和思考它的思想内容的活动的终结点,它所表达的思想需要缜密地思索和研究。因此,如果一个人自己想去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一份经典文本,如果他有幸已经来到人生的中年甚至更高的年纪,并且保持着阅读与思索伦理学的哲学的兴趣,那么,最能让他受益的应当莫过于与同样有阅读思考兴趣的学生一道来阅读这样的著作了。而如果你想与有兴趣的学生一起读,你就必须先读,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带着“后读者”一起读这样的著作,才在与“后读者”一起读的过程中有与你“先读”时不同的新的理解与收获,例如,你会注意到一些先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我自己是“先读”的,所以可以算是有资格和学生们一起读的。我认为自己是在所有参与者中受益最多的,不仅因为我参与的时间最长,而且因为我从参与的年轻同事和同学们的讨论中获得了许多新信息和许多新的理解。

这也就是我在那几年与大家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及在后来与后续参加的学生一道读《形而上学》和《论灵魂》的切实体会。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一直是纠缠着我的一个问题。在与大家一起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期间,我就决定要花些时间好好读读《形而上学》与《论灵魂》,努力弄清楚这个关系,形成我自己的一个明确的看法。在2012年结束了对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的研读之后,读书小组,那时许多人已经离校,又有了一些新成员,开始读《形而上学》第Ⅴ和第Ⅵ卷,后来,在新来师大工作的田书峰主持下大家又一起读《论灵魂》第Ⅱ卷。这些阅读为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必要准备。正是通过阅读《形而上学》《论灵魂》再回过来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我才更清楚地理解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与那两部著作的联系。

我又要回过来说这个详注本。因为这个本子的最初草本是几位同学帮助整理的。2011年前后,陈玮、仇彦斌帮助我把《尼各马可伦理学》第Ⅰ和第Ⅱ卷文本整理成第一个希中英三栏对照文本,并在脚注中给出对我们讨论过的重要语词(尤其是动词)的用法的说明。2012—2013年,何博超帮助我把第Ⅲ卷第1–5章文本做成同样的三栏对照文本,同样给出重要语词的说明,并给出了部分句子的简要说明,以及按照我们讨论时谈到的,对一些重要不同校勘,对一些重要不同解释的说明。三位同学帮助把我的商务版文字放在中栏,以方便中文读者。希腊文放在左栏,我们讨论中确定的英译文放右栏,逐段对照。感谢这三位同学的帮助,使我手里有了一个可以继续注释工作的本子。

从2015年退休到2019年,我在这个本子上一边在注释《尼各马可伦理学》第Ⅰ卷到第Ⅲ卷第5章,一边就在反复读《形而上学》与《论灵魂》的一些部分。其间也翻译了《形而上学》的某些片断,整理了一些笔记。这个反复对读的过程的确让我有些心得,这些心得的主要内容表达在我新近撰写的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文稿之中。也许,现在能较好地概括这些心得的几个重要之点的是我为新近一篇文字所作的如下摘要——

基于对个别是者的“那个‘是’(τό ὄν)”与它的“实是(ἡ οὐσία)”两个核心概念的阐释,亚里士多德构建起他的“是”的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他欲表明,即使对于柏拉图欲排除的个别可感是者,说“‘是’是‘非是’生成的原因”也比说“‘非是’是‘是’的原因”要更合理。这一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要说明,我们如何可以从个别可感是者的“原理–实是”与“时间–实是”来说明其“非是”。按照亚里士多德,范畴论构成对个别可感是者的“原理–实是”的说明,而对其“时间–实是”则需要借助对“能–实现”的“是”来阐明。但这后一种阐明必须说明其承载者如何地从“潜在地‘是’”成为“实现地‘是’”的。这一“生成”借助“实现”对于“能”而言是运动,对于承载者而言是使“现实”的“实是”这两方面的“优越性”得到支持。通过阐明一个人的“是其所是”的善与他的“能–实现”的生成运动“所为”的最终的善是同一的,这种形而上学开出了通向其伦理学的道路。

从2005年春开始与年轻同事和学生一道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到和大家一起并我自己继续细读《形而上学》《论灵魂》,并在此过程中注释其第Ⅰ卷到第Ⅲ卷第5章,无疑是我的哲学之路的一段重要经历。

4

为什么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阅读结束在第Ⅲ卷第5章呢?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负面的:已经临近退休,我不可能一直有条件与大家继续那样地阅读,直到读完全书10卷,更没有可能在此之后完成繁重的勘校希腊语文本,做出详细的语法注释,勘校和整理英译文和中译文,并做出必要但比较详细的思想内容注释的工作。

但结束于第Ⅲ卷第5章这一安排又恰好可以与一个可以说是内属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契合:在灵魂论范围内来说明一个人“能–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那种最终的善,他的要基于其“时间–实是”来阐明的那个善,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恰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1)伦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第Ⅰ卷、第Ⅱ卷和第Ⅲ卷第1–5章。第Ⅰ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第Ⅱ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二原理——德性。第Ⅲ卷第1–5章阐述德性内涵的意愿性原理。(2)德性与合德性的生活:涵盖第Ⅲ卷第6–12章、第Ⅳ–Ⅴ卷、第Ⅵ卷、第Ⅶ卷第1–10章、第Ⅷ–Ⅸ卷。第Ⅲ卷第6章至第Ⅴ卷,讨论伦理德性和合伦理德性的生活。第Ⅵ卷讨论理智德性和合理智德性的生活。第Ⅶ卷讨论中间性的品性。第Ⅷ–Ⅸ卷讨论合德性生活的友爱。(3)伴随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包括两个子部分:第Ⅶ卷第11–14章,第Ⅹ卷第1–5章。第一个子部分表明快乐伴随着灵魂的具体的实现活动,并因此是某种善,尽管不是我们着眼于人一生的实践的生命活动所说的那个目的善。第二个子部分表明快乐由于所伴随的实现活动的不同而在种类上不同,每种快乐都完善着它所伴随的那种实现活动。(4)沉思的生活,一个人的最完全意义的“实现”或幸福:包含第Ⅹ卷第6–9章。第6–8章讨论沉思的生活。第9章是从沉思的伦理学到作为立法学的政治学的引论。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部分是全书的基础。构成全书的重心的“合德性的生活”部分,与作为全书的最高峰的“沉思的生活”部分,都以这个原理部分为基础,都是基于它的进一步展开;两个部分的快乐论,则是向着这个二阶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善来说明伴随着这样的实现活动的快乐的性质。这个原理部分事实上构成了后面两个部分,尤其是“沉思地过伦理的(政治的)生活”部分的一个引言。

这样地理解,我把我目前的翻译并详细注释《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工作结束在第Ⅲ卷第5章就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既然后面各卷的深入注释都将是非常繁重的工作,我可以把第一阶段的工作就结束在这里。我们或可期待将有其他学者、研究者以他们认为适合的方式继续工作,分卷地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做深度的注释与翻译工作。我相信,会有同道投入这项工作,因为它自身具有学术的、思想的价值。我也相信,认真地完成的这项工作将构成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严肃学术讨论的良好平台。

5

这个详注本希望对中文读者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所帮助。我尤其希望它将对在校大学生有这样的帮助。

因为,无论是读文科的还是读理科、工科的,无论是读了一些希腊文的还是没有读过希腊文的,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可能在大学期间听说过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知道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有的人或许还听到过某些有关的哲学讲座、伦理学讲座,因而可能自己买过一本,有时候会来读一读。但我遇到的许多学生都告诉我,他们哪怕要初步读进去都会遭遇很大困难。我也曾对许多同学说,读这本书是会碰到困难,因为许多理解要在他们随后的生活实践中来学习和理解,但我认为他们在大学期间先读一遍《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要拥有一种伦理学并以它来思考地生活是很重要的,对有机会上了大学的人就更重要,因为有一种伦理学就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基础应该在读大学时打下。关于一个人的基本教养,我们中国人有几千年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我们的教养的重要根源。儒学关于“人(仁)之道”与内心的“良知”的教导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养的来源。这些教导会与礼俗文化相互影响地发生作用,但它绝不会等同于礼俗文化。要充分理解儒学给予我们的教养,我们就要学习哲学、学习伦理学。学习哲学地理解儒家给予我们的教养,又要借助好的哲学思考来启发我们。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种启发。读这本书应该从读大学开始。

但是我认为我们先读了这本书的人,尤其我们作为教师,应当对后读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在初读时少经历一些困难,或让他们即使仍然不免经历一些困难,也因为得到这些帮助而不致因遭遇根本的挫折而放弃。我认为第一个可能的帮助是让他们能借助对语言的理解而接近这部著作的表达方式。大学生具有的语言知识,不论他们是否读了希腊语,将能帮助他们。如果他们看清楚那些句子在怎样地做表达,他们就能够朝它们表达的思想走近一步。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对他们的帮助就会比较大。我认为另一个可能的帮助是让他们初步理解在所读的句子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做些什么,在以那种方式表达什么。如果他们了解了那种表达方式,又能把这位哲学家所说明的那些要点弄明白,他们肯定就又前进了一步。如果他们还能按照“内容注释”里的提示去看看前面那些有关的文句,在对照对那些句子的注释弄明白亚里士多德在那里又做了些什么,这个进步就会更大,就会对他们帮助更大。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如实地告诉学生,像这样的著作一个人一生需要反复地读、多读几遍,而且应该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帮助。这个详注本的页下“语言注释”与书尾的“内容注释”就是为了向他们提供这两种帮助的。

6

我需要对这部I.1–III.5详注本的呈现形式做简要的说明。

正文以句子为单元,以希腊文、中文、英文三栏对照形式逐段给出。在分段上详注本尊重洛布版希腊文本。除少数地方之外,在标点上也基本上尊重洛布本,在个别地方采纳拜沃特(I. Bywater)文本。在语句的校勘上尊重洛布本英译者莱克汉姆(H. Rackham)。有些没有遵从他的校勘的部分都给出了说明。在语词的校勘上也尊重莱克汉姆。有些没有遵从他而采纳了他给出参照的其他抄本校勘的也都给出了说明。

页下脚注属于语言注释范畴,依数字排序,注释序号置于希腊文栏中。语言注释包括句子分析、语词分析与短语分析三个主要部分。(1)句子分析。a)句型。区分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区分省略句、完整句;区分人称句、无人称句。b)语气、语态。语气上区分一般句、虚拟句、疑问句、祈使句等;语态上依动词区分主动、中被动。c)句子结构。区分主系、主系表,主谓、主谓宾。d)从句。在主句分析之后,分析从句,但有时依从语序,先分析位置在前的从句。分析方式同上。(2)语词分析。名词区分性数格,形容词同;动词区分时态、语态、数、人称,分词同。(3)短语分析。区分名词性短语,尤其是属格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副介词短语。名词性短语给出性数格;属格短语给出性数,包含分词的属格短语给出原语句意义;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分析方式同句子分析;副介词短语说明其形式、意义,并指明它限定的句子部分。

“内容注释”属于思想注释范畴,依英文字母排序,注释号置于中文栏中,每章单独排,至于全书正文之后。内容注释包括三种。(1)术语注释。给出亚里士多德的通常用法意义和与所在文本的思想关联。(2)参照注释。给出所参照的文本的位置。(3)句子思想内容注释。给出a)文句与上下文讨论的一般关系;b)亚里士多德在该句中所表达的要点;并给出c)各要点的思想内容的分析。

虽然做了努力,因能力有限,我的工作仍然可能挂一漏万,一定还会有错误。我诚恳期待认真的读者帮助找到那些应当改正的错误与缺点,以期日后有机会改进。

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同仁。他们认为虽有那个全译本,单出这个详注本仍然是对读者、对研究者有帮助的。这种学术眼光让我非常敬佩。感谢哲社编辑室的同仁。这样一本形式上没有先例的书从选题论证、策划到编辑都已经给编辑室带来许多琐碎的事情。他们着眼于学术发展的眼光和担当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卢明静。承担这件工作无疑将让她经受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不仅希腊文、英文的校勘要花费很多时间,未来会发现的大大小小的错误与缺点都需要记录、积累并适时修订。她出于对学术出版事业的热忱甘愿投入这项工作,这让我十分感动。我深知,没有商务印书馆同仁的这种见识、理解、支持和准备长时间付出辛苦的准备,这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我在此向商务印书馆同仁表达我由衷的感谢。

廖申白
2022年4月7日识于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10楼寓所 K6T7Twy5ndLbEBM5B1uafLpflmflNzJUikFAbJQ0N9jGKoB8Ng/Ule3VIcXzdu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