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方兴未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万千样态,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点。“通识教育”旨在关注人格的修养,公民的责任,知识的整全,全球的视野,为中华文明的承接与光大以及人类生存的共同命运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通识教育”是教育自我反思的积极产物,它要摆脱学生长久以来被动式学习的积习,摆脱教师“概论式知识传授”的惯性,摆脱大学教育教学与育人脱节的怪圈,从而回归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想象力、学术贯通力以及生活反思力,培养学生阅读、交流、写作的可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全过程高度自觉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依托于专业教师的学术积累,同时需要教师自觉地克服专业视野本身的局限,以厚积薄发的学术精神,深入浅出的学科反思,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探索、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修养、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识教育”在中国也是教师自我挑战与成长的过程。
“通识教育”超越中国大学以院系为单位的基本格局,注重培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共同体生活。一方面,“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专业的视野,使之能与不同学科的同学自由地交流与探索;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推动教师跨越自身的学科边界,使高度专业化的教师建立“通识教育者”的身份认同,形成“通识教育”的教师共同体。
在“通识教育”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复旦大学率先在国内大学中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自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至今,逐步形成了五大“住宿书院”与七大“核心课程”模块的复旦通识教育模式,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构建了复旦“通识教育”的体系。我们的愿景日趋清晰,我们的路线更加坚定,我们的行动更加务实。
“复旦通识文库”是推进复旦乃至整个中国大学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复旦的创新实践及各高校的经验积累,借鉴世界卓越大学的优秀成果,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将形成自己的优秀传统,开创独特的教育路径,确立自身的价值标尺。文库拟定四大系列:
“文理学苑”:“通识教育”扎根于文理学科的基础,教师在核心课程教学基础上完成独立的著述。这是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学术著作。著述将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既有微观聚焦,又有宏观视野,既有学术知识,又有现实关怀;同时注重思想性与理论高度。通过这个系列,教师的课程内涵得以不断升华,教学成果得以逐渐积累,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译介系列”:“通识教育”强调全球视野,努力将世界文明统序置于“通识教育”的考察之中。译著重视论题的历史脉络,强调理论视野与现实关切,在广泛的知识背景下深入对某一专题的认识。“通识教育”承载着文明的传承赓续与精神形塑,存亡继绝又返本开新。通过译介工作,我们希望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更宽广的思想脉络和更扎实的现实感。
“论丛系列”:“通识教育”既需要大学管理者的决策推动,也需要教师的持续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通识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使命的高度思想共识。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者们既是行动者,也是思想者。他们的思考永远是最鲜活的,其中既有老校长们对于“通识教育”高瞻远瞩的问题诊断、观念梳理以及愿景展望,也有广大教师针对具体课程脚踏实地的反思与总结,更有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领域的精深研究。
“思想广角”:“通识教育”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场域,需要有鲜活多元的形态与样式。“思想广角”在一般的课堂之外,聚焦知识前沿与社会热点,最大限度地吸纳大学、知识界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反映劳育美育、行知游学等方面的实践与反思,协力拓展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形成“通识教育”的思想广角。
我们希冀这四大系列能够助力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扎实推进。惟愿“复旦通识文库”书系不断推陈出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为序。
“复旦通识文库”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