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反而”

就已有的资料看,对“反而”一词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第一,“反而”到底是什么词?有的说它是副词,有的说它是连词,有的说它既是副词又是连词。 第二,“反而”在句子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有的说它表示转折关系;有的说它表示递进关系;有的说它既表示递进关系,又表示转折关系。

关于“反而”,过去谈得不多,所谈也极为简单。目前大家的不同看法,从某一方面说,也正反映了我们对“反而”这个词,特别是对它的具体用法,搞得不是很清楚。就拿《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来说,它们对“反而”的语法意义的解释还是可取的, 但是都未能具体分析说明“反而”的用法。本文试对“反而”的用法、词性作些具体分析。

要搞清楚“反而”的具体用法,首先必须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

现代汉语里用到“反而”,总有如下的语义背景: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上述A、B、C、D指的是四层意思,“反而”就用在说明D意的语句里。这四层意思可以在句中一起明确地说出来,也可以不全明确地说出来;这四层意思可以通过一个复句形式来表达(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通过一个句群来表达;这四层意思有时也可以压缩,通过一个最小的复句形式(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甚至是一个单句来表达。下面我们着重分析讨论这四层意思在复句里出现的具体情况,也兼及其他两种情况。

如果我们将“反而”出现的语义背景在一个复句中全都说出来,那么将得到格式Ⅰ:

Ⅰ. A + B +可是 C +反而D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的格式。例如:

(1)(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并没有凉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C分句里常常有“不但”“不仅”等表示递进的前置连词。例如:

(2)(A)有些演员唱歌、演奏必伴之以摇摆、扭屁股的动作,(B)以为可以赢得观众,谁知(C) 不但 没有博得喝彩声,(D) 反而 引起了多数观众的议论和指责。(文摘报)

例(1)C分句也可以说成“可是 不但 没有凉下来”。因此,格式Ⅰ可以改写为:

Ⅰ. A + B +可是(不但)C +反而D

格式里的括号表示其中的成分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下同。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要求说话尽量经济,用最少的言辞表达所要说的意思。因此,格式Ⅰ除非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一般很少用,在我们所搜集的一百四十个例句中,仅见一例,即例(2)。由于B和C实际起着互相衬托的作用,在C里实际包含了B的意思,而在B里隐含着C的意思,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常常省去B,例如:

(3)(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可是(C)天气不但没有凉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4)(A)中央曾对其中有些问题有过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予以重视和解决,但是(C)不但没有解决,(D) 反而 越来越严重。(毛泽东《解决“五多”问题》)

(5)(A)蕙气得回房间哭了半天,(C)她的丈夫不但不安慰她,(D) 反而 责备她小气。(巴金《春》)

这就构成格式Ⅱ:

Ⅱ. A +可是(不但)C +反而D

也可以保留B,省去C,例如:

(6)(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D) 反而 更闷热了。

(7)(A)九号十二号两天刚说好停战,(B)大家以为没有事了,谁知(D)敌人 反而 在这时候用大炮轰城。(《田汉剧作选》)

(8)(A)他往灶里塞了好多柴火,(B)想让火烧得旺些,没想到(D) 反而 把火压灭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这就构成格式Ⅲ:

Ⅲ. A + B +可是+反而D

也可以B、C都省去,只保留A、D,例如:

(9)(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天气 反而 更闷热了。

(10)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A)党员数量大为减少,(D)战斗力 反而 增加。(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11)一路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论着:为什么(A)一个人自己种了玉蜀米,山薯,辛辛苦苦地,(D)一年到头 反而 只能够吃 米。(《叶紫创作集》)

这就构成格式Ⅳ:

Ⅳ. A +反而D

将四种格式排列在一起:

Ⅰ. A + B +可是(不但)C +反而D

Ⅱ. A  +可是(不但)C +反而D

Ⅲ. A + B +可是        +反而D

Ⅳ. A            +反而D

这四个格式从表面看虽然各不相同,实际上却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格式Ⅰ看作是繁式,那么格式Ⅱ 、Ⅲ 、Ⅳ就分别是它的省略式,因此这四个格式也可以概括表示为:

A +(B)+(可是(不但)C)+反而D

D是“反而”所在的分句,当然不能省。A是使用“反而”的前提条件,因此也不能省。

包含“反而”的复句格式,其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可图示如下:

很明显,所有包含“反而”的复句,就全句说都是转折复句。可是,在格式Ⅰ和Ⅱ里,“反而”所在的D,只跟C发生关系,它们之间都是递进关系;而在格式Ⅲ和Ⅳ里,“反而”所在的D跟“A + B”或A发生关系,它们之间都是转折关系。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反而”会让人感到它有时表示递进关系,有时表示转折关系。

前面已经指出,A是使用“反而”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能省。但是,A有四种变化情况: [1]

1. A取名词短语的形式,作后面某一段的主语。上文所举的例(1)(3)(6)(9),就都可以分别改为:

(12)(A)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B)大家以为会使天气凉快一些,谁知(C)不但没凉快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13)(A)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C)不但没使天气凉快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14)(A)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B)按说该使天气凉快一些,谁知(D) 反而 更闷热了。

(15)(A)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D) 反而 使天气更闷热了。

再如:

(16)(A)这种不正确的谦逊(C)不但不能成为一个人的美德,(D) 反而 有害于我们共同的事业。(转引自《语文知识》1955年第12期)

(17)(A)你这个年青人(B)照理应该走在头里,(D)你怎么 反而 掉在我们老头 后边啦?(文汇报)

(18)难道(A)这不幸的事件(D) 反而 使得她不想望孩子了吗?(《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

2. A取介词短语形式,做后面某一段的状语。上文的例(1)(3)(6)(9)也可分别改写为:

(19)(A)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天气会凉快一些,谁知(C)不但没凉快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20)(A)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C)天气不但没凉快下来,(D) 反而 更闷热了。

(21)(A)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D) 反而 更闷热了。

(22)(A)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D)天气 反而 更闷热了。

再如:

(23)(A)在他得知自己患了血癌以后,(B)同志们都担心他会经受不住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谁知(D)他倒 反而 来安慰自己的爱人和同志们了。(长江日报)

(24)(A)自从母亲死后,(D)大小姐的身体 反而 健康发福了,气性也 反而 温驯了。(李劼人《暴风雨前》)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当句中B、C、D都出现时,跟前面分析过的格式Ⅰ一样,全句是个转折复句,“反而”所在的D跟C发生递进关系,如例(12)(19);当句中只出现C、D时,全句便是个递进复句,如例(13)(16)(20);当句中只出现B、D时,全句便是个转折复句,如例(14)(17)(21)(23);当句中只出现D时,全句通常是一个含有转折意思的单句,如例(15)(18)(22)。

3. A见于前句。例如:

(25)(A)民国以来,(C)也还是谁也不作声。(D) 反而 在外国,倒常有人说起中国的,但那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别人的声音。(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例(25)包含“反而”的复句里并没有A,A是在前面一个句子里。再如:

(26)(C)他不但没有成为列车上的调皮鬼,(D) 反而 成了积极带头的模范。(峻青《黎明的河边·东去列车》)

(27)哼!依你说,(D) 反而 是周乡绅怕了乡下人么?(《洪深选集》)

例(26)(27)包含“反而”的复句里都没有A,可是在原文里A都出现了,只是在较前的句子里。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前面所提及的A、B、C、D四层意思包含在一个句群中的现象。

4. A取假设分句形式。前面所提到的A,都是一个已然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运用“反而”的语义背景中,A也可以是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例如:

(28)要是先把刁小三抓起来,看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事实上刁小三目前对我们用处不是很大, 反而 会打草惊蛇,对整个侦破工作不利。

这与A为已然的前提条件时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当A为假设的前提条件时,格式Ⅳ便成了:

如果A +反而D

这时,“反而”所在的分句D与A之间是假设关系。例如:

(29)不能!(A)打死一两个敌人,(D) 反而 碍事!(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

在这种情况下,会让人感到“反而”又能表示假设关系。

下面讨论“反而”的词性问题。

我们同意《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意见,把它归入副词。理由有三:

1. 运用“反而”的句子,虽然有种种不同的格式,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Ⅰ式是最基本的格式,其余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因此出现在各种格式里的“反而”其实是同一个词。这说明把“反而”处理为既是副词又是连词,是不恰当的。

2. “反而”经常用于复句,但并不是非得用于复句不可。当“反而”语义背景中的A取名词短语形式做主语或取介词短语形式做状语时,“反而”可以用于单句,如例(15)(18)(22)。

3. 不管“反而”出现在哪一种具体的句子格式里,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是相同的(即《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八百词》所指出的,见注③)。至于“反而”所在的分句,与前面的分句有时是转折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有时是假设关系,这是包含“反而”的复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而不是“反而”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虽然二者有联系。我们不能将“反而”所在的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归到“反而”头上去。

因此,我们认为“反而”是一个副词。

与副词“反而”同义的还有副词“反”“反倒”。例如:

(30)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 被狗咬了。(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1)疯哥,你是好人,真有你的,不记前仇, 反倒 把我扶到这 来,你的心眼太好了。(老舍《龙须沟》,1951年本)

上面二例中的“反”和“反倒”都可以换成“反而”,意思不变,所不同的是,“反倒”多用于口语,“反”多用于书面语,“反而”则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原载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1] 有时,A意也可以用一个谓词性短语表达,例如:

常常喜欢想呀想的,只是有时候(A)想了(D) 反而 把事情弄得更糟。(《儿童文学选》)

让他哭好了,抱他干么?小孩子(A)多哭哭(D) 反而 卫生。(林淡秋《散荒雪》) iFee0rZ4TomrXjcNlXDjFmW/XEcSkgzK53RjmIfkuQ64rWn5HD26nfdGpOC14p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