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目前我们对汉语虚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前面我们说过,虚词的个性很强,需要一个一个深入研究说明。现在离这个要求很远,特别是常用虚词。因为,凡是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虚词,其语法意义和具体用法往往都十分复杂,我们常常不容易说清楚。在这方面前人与时贤虽已做过不少研究,也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还比较粗。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应的工具书都还不能让学习者,特别是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在这些工具书中找到他们所希望找到的、比较满意的答案。因此,汉语虚词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需要继续深入。
汉语虚词一般认为包括五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关于虚词到底包括哪几类词,语法学界的分歧主要在副词上,一般认为是虚词,有人认为是实词,有人认为是半虚半实的词,各有各的道理,这里我们不想专门讨论这个问题。重要的是需要继续对各类虚词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真正把握住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用的角度看,虚词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已成为汉语语法学界的共识。可是目前对虚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许多问题尚不清楚。下面分类举例性地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要引起大家注意,希望大家都来重视对虚词的研究。
现在大家都承认介词是标示与动词相关的角色(亦即格)的。汉语的介词标示哪些角色?目前研究得还不是很清楚。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汉语语法研究,也有助于中文信息处理。
关于具体的介词,也有不少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被、给、叫、让”,一般认为“被”是专门表示被动的,“给、叫、让”也能表示被动。它们表示被动时有没有区别呢?单就下面的例子看,似乎只有风格色彩的区别:
(1)他被流氓打了。
他给流氓打了。
他叫流氓打了。
他让流氓打了。
(2)衣服被他撕破了。
衣服给他撕破了。
衣服叫他撕破了。
衣服让他撕破了。
但是把“被、给、叫、让”后的宾语成分抽掉,区别就显示出来了:
(3)他被打了。
他给打了。
* 他叫打了。
* 他让打了。
(4)衣服被撕破了。
衣服给撕破了。
* 衣服叫撕破了。
* 衣服让撕破了。
这说明这几个表示被动的介词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再如介词“把”,语法学界已对它研究得很多了,但不是说没有问题了。事实上还有不少问题我们现在还弄不清楚。比如“把”字句里的动词可以带上动态助词“了”“着”,但是一般不能带上动态助词“过”,例如:
(5)把废纸扔了。
( * 把废纸扔过。)
(6)把介绍信带着。
( * 把介绍信带过。)
这是为什么?目前有关“把”字句的种种理论都还不能解释这个现象。
说“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带“过”,我们也曾见到下面这样的句子:
(7)我考虑什么问题,从来没有把你抛开过。
(8)她从来没有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过。
(9)你看,他什么时候把事情办利落过?
到底为什么“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在什么条件下也能带“过”?我们还没法作出回答。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又如,下面的“把”字句都能成立:
(10)你把他放了。
(11)你把手洗洗。
(12)我把昨天的事再说一遍。
但如果加进了否定词“不/没有”就不能成立了:
* 你不/没有把他放了。
* 你不/没有把手洗洗。
* 我不/没有把昨天的事再说一遍。
可是,如改变一下句类,或加上一些成分,就又能成立了:
你不/没有把他放了?
你也不把手洗洗。
我不/没有敢把昨天的事再说一遍。
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使用“把”字句的条件还需进一步研究。
连词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这主要是同义连词辨析问题。有的比较清楚,例如“和、或(者)、还是”这一组连词。首先,“和”跟“或(者)、还是”是对立的,“和”表示加合关系,“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或(者)”和“还是”虽然都表示选择关系,二者也有不同,“或(者)”用于陈述句,“还是”用于疑问句。总之,这三个连词的区别是明显的。不过这区别分明的三个连词却又可以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即都可以在表示无条件的连词后使用。例如:
(13)无论刮风和下雨,……
无论刮风或(者)下雨,……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
这为什么?也还值得研究。
更多的同义连词现在辨析得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例如:
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况且、何况”。
表示让步的“虽然、尽管、固然”。
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只是”。
表示假设让步的“即使、就是、哪怕”。
表示推论结果关系的“既、既然”。
表示原因的“因为、由于”。
表示因果关系的“所以、因而、于是、以致、从而”。
现在一般说的助词是一个大杂烩,哪一类都不好归进去的词就往往放到助词里去。所以,从某个角度说,助词是汉语词类划分中剩余词的收容所。正因为这样,所以助词数量虽然不多,总计不到四十个,但这类词里的每个词个性往往大于共性。因此,对于助词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下面略举些例子:
1. 了
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态(或说表示实现),这已为语法学界所公认。问题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我们现在还说不大清楚。例如:
(14)吃了饭来找我。
( * 吃饭来找我。)
(15)我们去年一年才看(了)三个电影。
(16)刚才看的是《红楼梦》。
( * 刚才看了的是《红楼梦》。)
例(14)里的“了”一定要用,不能省去;如果省去了这个“了”,说成“吃饭来找我”,意思就大不相同(前者是“吃了饭以后来找我”的意思,后者是“要吃饭就来找我”的意思)。例(15)里的“了”可用可不用,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例(16)里决不能加进“了”,“刚才看了的是《红楼梦》”就不合语法。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时候不用“了”?这还需要研究。
2. 着
“着”表示进行态,或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或表示状态的持续。是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都能带“着”呢?不是。例如“游泳”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可以处于正在进行之中,“休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也可以在持续之中,但是我们不能说“游泳着”“休息着”,我们只能说“正在游泳”“正在休息”。这说明有的动词能带“着”,有的动词不能带“着”。到底哪些动词能带“着”,哪些动词不能带“着”,这也需要研究。
能带“着”的动词也不是在任何表示进行态的时候都要用“着”。这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一定要用“着”,例如:
(17)他笑着说。
这里的“着”决不能省去,省去了就不成话了( * 他笑说)。再一种是可用可不用,例如:
(18)他正说(着)话呢!
还有一种是不能用“着”,虽然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处于进行态,例如:
(19)他在看电视。
( * 他在看着电视。)
例(19)动词“看”后就不能用“着”,用了“着”就不成话了。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用“着”,什么时候不需要用“着”,也需要研究。
3. 的
这些年来对“的”研究得还是比较多的,但并不等于没有问题了,事实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用“的”,什么时候不用“的”,现在还说不清楚。
先说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有的偏正词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用“的”,也可不用“的”,例如:
干净手绢 儿 干净的手绢 儿
热粥 热的粥
木头桌子 木头的桌子
树叶子 树的叶子
有的则根本不能用“的”,例如:
男同学 * 男的同学
女孩子 * 女的孩子
煤油炉子 * 煤油的炉子
饺子汤 * 饺子的汤
可是有的则一定要用“的”,例如:
* 水密度 水的密度
* 铁重量 铁的重量
* 热烤鸭 热的烤鸭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用与不用的规律是什么,就很需要研究。
现在说说句尾的“的”。句尾的“的”也有一个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有这么一个实际例子。有个留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么一句话:“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老师改作文时就在句尾加了个“的”,改为:“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这改得好,加了这个“的”确实句子就通顺了。学生就问老师,为什么要加这个“的”。老师回答说:汉语里有这么一种格式“是……的”,前面用了“是”,后面就要用“的”,你那个句子前面有“是”,可是后面没用“的”,就让人感觉缺了点东西,所以要加“的”。过了一段时间,那同学又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句子:“他这样做是偏听偏信的。”老师改作文时,把末尾这个“的”删去了。学生看了以后就感到奇怪了,问老师为什么要删去这个“的”。老师说:没有这个“的”,句子干脆利落;有了这个“的”就有点 儿 拖泥带水了,所以要删去。那学生又问了:“老师,您上次不是说前面用了‘是’后面就得用‘的’吗?我现在前面用了‘是’,所以后面就用了‘的’,为什么要删去呢?”老师自己也回答不出了。这当然不能怪这位老师,我们确实也没有研究清楚句尾这个“的”到底什么时候一定得用,什么时候不能用。这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语气词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 过去一般分析句子结构时都不考虑语气词,朱德熙先生提出有个语气词结构的问题。例如:
按a分析,重点问“你知道吗”;按b分析,重点问“他来吗”。二者意思不同。提出“语气词结构”的概念对分化类似上面那个句子的两种意思确实有帮助。但带来的问题是,语气词到底是句子平面上的东西呢,还是词组平面上的东西呢?目前一般都认为语气词是句子平面上的东西。如果承认有语气词结构,那么语气词是否就不是句子平面上的东西了?承认有语气词结构跟认为语气词是句子平面上的东西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这些问题都可以深入研究。
2. 确定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不能凭感觉(语感),而要得到验证。比如要判断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决不能只根据语感,而要看它是不是真正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又必须在形式上得到验证。验证的办法是比较,那就是从疑问句和非疑问句、这种疑问句和那种疑问之间的最小对比中,来确定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否真正负载疑问信息。比如,语气词“啊”,不少书上都说它能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如《现代汉语词典》“啊”条的第三个义项是这样的:“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你吃不吃啊?|你这说的是真的啊?”试问,这些句子里的“啊”是表示疑问语气吗?应该说,如果把这两个问句里的“啊”去掉,句子的语调、句子所表示的疑问语气没有变化。这一点跟“吗”“呢”的情况不同。例如“你去吗?”如果把“吗”去掉,就变成“你去?”,虽然“你去?”和“你去吗?”都是疑问句,但有区别:第一,“你去吗?”可以是升调,也可以是降调,“你去?”则只能是升调,不能是降调。第二,二者所表示的疑问语气不同,“你去?”是问话人事先听说过你要去,问话是为了证实;“你去吗?”是问话人事先不知道你去不去而进行发问。再例如“他去呢?”如果把“呢”去掉,变成“他去?”,这虽然也还是个问句,但是这两个问句所表示的疑问语气差别很大。有“呢”是特指问句,相当于“如果他去怎么样?”;无“呢”则是个是非问句,相当于“他去是不是?”,可见,“吗”“呢”确实能表示某种疑问语气。然而“啊”不是这样的情况,用不用“啊”并不改变句子的疑问语气。事实上“啊”在疑问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那么这个“啊”在疑问句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表示什么语气,也值得研究。
3. 现在工具书中对于语气词的解释一般都太简单,也不太确切,尤其不大注意具体使用条件的说明。比如“吧”和“呢”,一般都谈到它们可以用在表示假设的分句末尾,表示假设。例如:
办吧,没有那么多钱;不办吧,上头有意见。
办呢,没有那么多钱;不办呢,上头有意见。
是不是所有表示假设的分句末尾都能用“吧”或“呢”呢?它们在假设复句中的使用条件是否相同呢?事实告诉我们回答是否定的。请看例句:
(20)“你明天上课时把这封信带给王平。”“他要不来上课呢?”
(21)房间大呢,我要;不大呢,我不要。
例(20)(21)里的“呢”都出现在表示假设的分句末尾,但都不能换用“吧”。那么“吧”“呢”在假设复句里使用的条件是什么?也需要研究。
4. 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除了一般书上提到的“啊、吗、吧、呢、嘛、呗……”外,还有没有?也值得研究。例如“你试试看”“你骑骑看”里的“看”是不是语气词?有人认为是语气词。
再有,“等我写完了的(de)”“我先抄完了的(de)”里的“的(de)”是什么词?是不是语气词?如果是,是个什么语气词?还没有见诸文字,需要研究。
副词中的问题也不少。这里只想谈谈同义副词的辨析问题。如何真正把握同义副词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不同点,尤其是把握住各自的不同点,很值得研究,这里试以“曾经”和“已经”为例。
关于“曾经”和“已经”不少书进行过辨析,但说得都不太清楚,不太确切。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上那么说: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在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说“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表示事情完成,这是对的;但是说用“曾经”时间一般不在最近,用“已经”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这就值得商榷了。例如:
(22)昨天我曾经去过一趟。
(23)前天我已经去过一趟。
例(22)(23)都是合法的句子。昨天显然比前天离说话的时间要近,但说到昨天倒用了“曾经”,而说到前天却用了“已经”。再例如:
(24)二十年前他曾经学过法语。
(25)二十年前他已经学过法语。
(26)刚才他曾经说过,……
(27)刚才他已经说过,……
二十年前应该说是“不在最近”,但我们可以用“曾经”,也可以用“已经”;刚才就在说话前不久,我们可以用“已经”,也可以用“曾经”。
那么是不是说“曾经”和“已经”在时态上没有区别呢?不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只是不是《现代汉语八百词》说的那样。区别在哪 儿 呢?请先看例句:
(28)过去我曾经看过这本书。
(过去我已经看过这本书。)
(29)现在已经到吃饭时间了。
( * 现在曾经到吃饭时间了。)
(30)等你赶到那里他大概已经走了。
( * 等你赶到那里他大概曾经走了。)
例(28)说的是过去的事,“曾经”“已经”都能用。例(29)、例(30)分别说的是现在和将来的事,只能用“已经”,不能用“曾经”。“曾经”和“已经”在使用时态上的差别可列如下表:
“曾经”和“已经”虽然都能用于过去,但二者还有区别。用“曾经”往往含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暗含着“过去一度如此,现在不如此了”的意思),而用“已经”含有延续性和有效性(暗含着过去的事至今有效的意思)。例如:
(31)十年前他曾经是个演员。
十年前他已经是个演员。
(32)我曾经丧失过信心。
我已经丧失了信心。
(33)我曾经学过法语。
我已经学过法语。
例(31)用“曾经”意味着他现在不是演员了,用“已经”意味着他现在仍是演员。例(32)用“曾经”意味着现在又有信心了,用“已经”意味着现在还没有信心。例(33)用“曾经”意味着学法语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法语已忘了,需要重新学;用“已经”意味着学法语的经历至今有效,法语现在还记得,不用再学了。
除了上述区别外,“曾经”和“已经”还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曾经”不能用来说明只能一次性的行为动作或情况,“已经”则不受此限。例如“他已经诞生了”里的“已经”就不能换用“曾经”,我们不说“他曾经诞生过”,因为“诞生”是一次性行为。类似的例子如:
(34)他已经牺牲了。
( * 他曾经牺牲过。)
(35)你给我的那块玻璃已经打碎了。
( * 你给我的那块玻璃曾经打碎过。)
“曾经”和“已经”的区别是不是就是这样?也还可以讨论。
上面我们就各类虚词举例性地提出了一些问题,从中不难领悟到虚词研究是极需挖掘、大可开发的领域。我们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问题,其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对虚词研究的重视,并希望大家对汉语虚词多作研究。
总之,虚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而且需要加大力度去进行研究。
虚词比实词少得多,可是虚词的意义比实词虚得多,不易捉摸;虚词的用法比实词复杂得多,不易掌握;虚词的个性比实词强得多,虚词词类所揭示的特点对于了解该类各个虚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这给虚词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对于汉语虚词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比较虚。要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基本的方法是比较。孤立地看,一个虚词的意义不容易捉摸,把它放进句子里,并同有关的词进行比较,意义就显示出来了,例如“常常”和“往往”。有些字典用“常常”来注释“往往”(如《新华字典》)。“往往”是不是就等于“常常”呢?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放到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往往”只用来说明根据以往的经验所总结得出的带规律性的情况,“常常”不受此限。“常常”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的经常性和频繁性,“往往”则强调按经验,在某种条件下,情况通常是这样。
所以,要正确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必须善于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说到比较,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比较。
一是把彼此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最常见的做法。上面所作的比较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以显示这些虚词各自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例如在《修饰数量词的副词》这篇文章中,
我们把用来说明数量的副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辨析,就属于这一类。
三是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以辨明各自表示的语法意义。例如比较副词“才”和“就”,比较介词“把”和“被”,比较语气词“吗”和“呢”,等等。
四是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跟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即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以显示出这个虚词的语法意义。例如我们确定口语里常用的句末语气词“好了”的语法意义就用的这种比较法。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考察虚词的语法意义时,必须把虚词本身的语法意义和它所在的格式的语法意义区别开来,切忌将某个句子格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硬归到该格式中所包含的这个虚词身上去。
所谓语法环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它的左邻右舍,它的前前后后。比如,副词它能修饰什么,不能修饰什么,被修饰的成分有什么限制等。例如程度副词“还”有两个,一个表示程度深(他比你还好),一个表示程度浅(“他怎么样?”“还好。”)。它们都能修饰形容词,但不相同。表示程度浅的“还”对它所修饰的成分是有选择性的,只能修饰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不能修饰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他还好( * 他还坏)|这个房间还干净( * 这个房间还脏)|小王还聪明( * 小王还笨)|小华还懂事( * 小华还淘气)。表示程度深的“还”却不受这个限制,既可以修饰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这个人比他还好/坏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还干净/脏
小王比小李还聪明/笨
小华比兵兵还懂事/淘气
另外,表示程度深的“还”一般用在“比”字句中,表示程度浅的“还”则总是用在非“比”字句中。这也是它们出现的语法环境的不同。
上面是举例性的。所谓语法环境,归纳起来,具体指下面八个方面:(1)句类,(2)词类,(3)音节,(4)肯定与否定,(5)简单与复杂,(6)搭配,(7)位置,(8)轻重音。
这八个方面都是虚词出现的语法环境,我们研究虚词,必须注意从这些方面去考察。
我们要真正说清楚虚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它的用法,还必须了解这个虚词的语用环境,就是说它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上下文中能用,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上下文中不能用,这种语用环境我们称之为语义背景。例如语气词“并”(我并不知道|他并没有去),一般都认为它表示“加强否定语气”,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例如:
(36)甲:你今天一定得去!
乙:我不去。
(37)甲:小华,那飞机给小军玩 儿 吧!
乙:不,我不给。
例(36)(37)里的“我不去”“我不给”要加强否定语气的话,只能用“就”或“偏”(我就/偏不去|我就/偏不给),不能用“并”( * 我并不去| * 我并不给)。可见,说“并”表示加强否定语气,这并不确切。要了解“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最好先考察一下它使用的语义背景。先看下面的例句:
(38)“听说你想去广州。”“我并不想去啊。”
(39)“他已经灰心了。”“他并没有灰心。”
(40)“你有点傻。”“他并不傻。”
(41)你说他笨,我看他并不笨。
(42)“你何必这样客气呢?”“我并不客气呀!”
不难看出,这个“并”不是任何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情况下都能用的,只有当说话人为强调说明事实真相(或实际情况)而否定(或反驳)某种看法时才用。这也就是“并”使用的语义背景。弄清了“并”使用的语义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并”的语法意义应该是: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或一般人所想的或原先自己所以为的那样。
可见,考察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是很重要的,特别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事实告诉我们,不少虚词如果不注意考察它使用的语义背景,就很难说清楚它们的语法意义和用法。例如“反而”,如不考察它使用的语义背景,就很容易误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弄清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不但有助于把握“反而”的语法意义,从而正确地运用它,而且有助于解决语法学界对“反而”一词在看法上存在的分歧。
以上所述说明,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考察虚词出现的语法环境、分析清楚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是研究虚词很重要的三个方面。
(参见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伍,商务印书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