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副词“反而”的不同教法

这一讲要说说“反而”这个虚词,因为这个虚词,将关涉两方面问题:一是关涉教学法的问题;二是关涉如何有效进行虚词教学和虚词研究问题。

一 不同对象不同教法

在汉语教学中,时常会提到教学法的问题,被视为“三教”问题之一,并时常成为汉语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举行专门的讨论会。大家关心教学法,应该说是个好事 。可是我们必须了解这样一点,那就是,方法是这里能用那里不一定能用、这里好用那里不一定好用、对这个老师来说好用对那个老师来说不一定好用、对这样的学生适用对那样的学生不一定适用的一种技巧和艺术而已。现在不少人都在热议美国库玛(B. Kumaravadivelu)提出来的“后方法”(postmethod)。“后方法”,按我的体会,就是强调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而这也就是我们的先师孔夫子早就教导的“因材施教”,也就是我们前辈老师所总结的“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之说。

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我觉得有两样东西特别重要——

第一样东西,就是高度的教育责任心。这是教好课的关键。具体说眼睛里要有学生,心里要有学生。课程是教学计划所定的,但是具体该讲什么内容、所讲内容前后该怎么安排,具体讲解时又该怎么开头、怎么提出问题,该从哪里切入,该怎么展开,说明问题时最好该举什么样的例子,最后,该让学生做什么样的练习,这得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得考虑怎么讲授学生更好懂、更好理解、更好接受。有了这种教育责任心,就会根据经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考虑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二样东西,教员自己肚子里要有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具体说作为一名教师得具有扎实而又较为广博的所教课程的基础知识,得具有一定的所教课程的基本技能。就汉语教师来说,由于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让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所以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功底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有了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同时自己肚子里有东西,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就能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琢磨出有针对性的好的教学法。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吸取、运用别人提出的好的教学法。

我曾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系里要我给汉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专题课,给我们中文系的外国留学生中文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现代汉语虚词”专题课。这都是新课,而且这两个课虽说都是现代汉语虚词方面的课程,但性质并不一样——给中国学生开设的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虚词研究的方法;给留学生开设的课,主要是让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里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学到一点分析方法。要上好这两门课,必须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广泛阅读、学习已有的有关汉语虚词方面的论著,以便吸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件事,搜集大量有关现代汉语虚词的语料,语料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前人的说法怎么样,也可以帮助自己深入思考研究;第三件事,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对一些常用虚词、疑难虚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我在这两门课里都讲授了“反而”这个虚词,但讲法就并不完全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关涉到怎样有效进行虚词研究与虚词教学问题。

在我的两门虚词课上,之所以要讲授“反而”这个虚词,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个方面,汉语学界对“反而”这个虚词的词性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存在着分歧。就词性而言,有的说它是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 ,有的说它是连词 ,有的说它既是副词又是连词 。就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而言,有的认为它表示转折关系 ,有的认为它表示递进关系 ,有的认为它既表示递进关系,又表示转折关系

另一个方面,外国汉语学习者,即使有的已经拿了学士学位,汉语已经说得相当不错了,但是在“反而”的使用上还时常出现偏误。例如:

(1) * 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马耳他留学生)

(2) * 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罗马尼亚留学生)

(3) * 他以为我不喜欢跳舞,我反而很喜欢跳舞。(日本留学生)

例(1)、例(2)里的“反而”都宜改用“却”;例(3)里的“反而”宜改用“其实”(将“其实”放在主语“我”之前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反而”这个虚词由于是书面语词,所以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有时也会用错,甚至个别语言学学者也用错。例如:

(4) * 大家都主张种植大棚蔬菜,老村长反而反对,主张种植棉花。(报)

(5) * 黎锦熙先生把主语规定为动作行为的施事(即动作者),或性质状态的具有者,赵元任先生反而认为汉语的主语不限于此,其他如动作行为的工具、时间、处所等都可以做主语。(刊)

例(4)、例(5)里的“反而”都宜换成“却”。

根据我的研究,我觉得汉语语法学界对“反而”看法存在分歧,外国留学生使用“反而”出现偏误现象,都跟没有了解“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有关。当时我想,我给大家讲授“反而”这个虚词,不在于要让大家一般地了解“反而”的意义和用法,而在于要让大家通过“反而”这个词的学习,深切而又具体地了解词语或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但是,在具体教法上,对中国学生和对外国留学生,不完全一样。

二 在中国学生的专题课上讲授“反而”

在中国学生的专题课上,我是这样讲授“反而”的——

(一)首先给大家介绍汉语语法学界对“反而”的不同看法——语法学界在对“反而”的看法上有着明显的分歧:第一,“反而”到底是什么词?有不同看法。第二,“反而”在句子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也有不同看法。(学界的不同看法,上面已经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二)然后,我向大家说明我们到底该怎么看。我明确指出,学界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根本的原因是大家没有分析“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如果认真分析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汉语语法学界不同意见的争论就将迎刃而解。

(三)接着我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具体分析“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我先举了三个没用“反而”而用“却”的例子:

(1)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却更闷热了。

(2)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却在宿舍看书。

(3)黎锦熙先生把主语规定为动作行为的施事(即动作者),或性质状态的具有者,赵元任先生却认为汉语的主语不限于此,其他如动作行为的工具、时间、处所等都可以做主语。

例(1) — (3)“却”前后分句之间有转折关系,句中都用“却”来显示这种转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例(1)里的“却”可以用“反而”来替换,说成例(4),意思基本不变。请看:

(4)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

而例(2)、例(3)里的“却”不能用“反而”来替换,不能说成:

(5) * 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

(6) * 黎锦熙先生把主语规定为动作行为的施事(即动作者),或性质状态的具有者,赵元任先生反而认为汉语的主语不限于此,其他如动作行为的工具、时间、处所等都可以做主语。

那么为什么例(1)里的“却”可以用“反而”来替换,而例(2)、例(3)所表示的转折关系不能用“反而”来表示,要用“却”来表示呢?这个问题的本身正好说明了这样一点:不是所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里都能用“反而”,只有在某种语义背景下,转折复句里才能用“反而”。因此,要确切了解并掌握“反而”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词性,必须考察和了解“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

例(4)里的“反而”是用得很贴切的,这个例句也充分显示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这个语义背景包含了四层意思,可以描述如下: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并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或情况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例(4)里的“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就属于甲现象,例(4)里的“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就属于乙现象,例(4)里所说的“天气并没有凉下来”就是C意所说的情况(乙现象并没有出现或发生),例(4)里的“更闷热了”就属于丙现象。“反而”就用在说明D意思的语句里。为了使大家更明了起见,我在例句里用[A意][B意][C意][D意]将例(4)改写为例(7):

(7)[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C意]可是并没有凉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

我们可以将包含四层意思的语义背景说得概括、简单一点,那就是“反而”只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甲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导致理应出现的乙现象或情况,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丙现象或情况,这时用“反而”来引出那与之相悖的丙现象。

上面所说的[A意][B意][C意][D意]这四层意思,可以在一个句子里一起明确地说出来,如例(4)、例(7)。而为了表达的经济,也可以不完全说出来。请看:

(8)[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C意]可是天气并没有凉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省去[B意])

(9)[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D意]可是反而更闷热了。(省去[C意])

(10)[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意]天气反而更闷热了。(省去[B意][C意]两层意思)

[D意]是“反而”所在的语句,当然不能省去。[A意]是使用“反而”的前提条件,因此也不能省去。

例(4/7)(8)(9)(10)具体代表了使用“反而”的四种不同的情况。不管属于哪一种,使用“反而”的语义背景是相同的,都包含着[A意][B意][C意][D意]这四层意思,只是在例(4/7)里,那四层意思是全部显露的,而在例(8)、例(9)、例(10)里,那四层意思是有所隐含的。前面一开始我们所举的例(2)、例(3)之所以不能用“反而”替换,就因为这些句子并不具有“反而”所使用的语义背景。拿例(2)来说,“大家都看电影去了”,不一定“她”也非得去看电影,二者之间没有这种“理应”的必然关系(不是“大家都看电影去”,她也理应看电影),所以在这句话里用“反而”就不恰当了。如果是下面这样说就可以:

(11)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原以为宿舍会安静一些,谁知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更吵了。

例(3)也都可以照此分析。

考察、了解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把握“反而”的语法意义。“反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这样描写:

“反而”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我们弄清了“反而”出现的语义背景,语法学界关于“反而”的分歧意见,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关于第—个分歧意见——“反而”是什么词?

上面我们说了使用“反而”的语义背景,而且指出了语义背景的四层意思,即[A意][B意][C意][D意]四层意思,不一定都在句子中出现。其中,[A意]和[D意]必须出现,[B意]和[C意]在句中可出现可不出现。这样就形成了使用“反而”的四种不同的格式:

Ⅰ. A + B +可是(不但)C +反而D。

Ⅱ. A  +可是(不但)C +反而D。

Ⅲ. A + B +可是        +反而D。

Ⅳ. A      (可是)  +反而D。

这四个格式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格式Ⅰ看作是基本式,那么格式Ⅱ 、Ⅲ 、Ⅳ就是它的省略式,因此这四个格式也可以概括为:

A +(B)+(可是(不但)C)+反而D。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种种格式表面看各不相同,实际上是同一语义背景的不同表达形式,彼此都有联系。其中,Ⅰ式是最基本的格式,其余的是由Ⅰ式省略而派生出来的。因此,出现在各种格式里的“反而”,其实是同一个词。这样看来,把“反而”处理为既是副词又是连词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那么“反而”该分析为副词还是该分析为连词呢?我引导学生注意这样一点:“反而”虽然经常用在复句中,但并不是非得用在复句中不可。譬如格式Ⅳ,当“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的A意以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来表达时,“反而”就是用在单句中。请看:

(9)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反而使天气更闷热了。

(10)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天气反而更闷热了。

例(9)(10)都是单句。例(9)是主谓结构(“今天午后这一场雷阵雨”做主语),例(10)是“状—中”偏正结构(介词结构“经过午后这一场雷阵雨”做状语)。这种情况在实际使用中较多,在我们收集的139个例句中就有23个。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将“反而”分析为副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意见)是合适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副词可以在复句中起连接作用。

关于第二个分歧意见——“反而”表示什么关系?

不管“反而”出现在哪一种具体的句子格式里,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是相同的,即都是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所谓转折关系、递进关系,不是“反而”所表示的,而是“反而”所在的句子格式所表示的,我们只要分析一下使用“反而”的各种格式的内部层次构造,问题就清楚了。请看:

Ⅰ . A + B +可是(不但)C + 反而D。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折]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反意递进]

Ⅱ . A +可是(不但)C +反而D。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折]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反意递进]

Ⅲ. A + B +可是+反而D。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折]

Ⅳ. A(可是)+反而D。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折]

以上,是我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课上给中国学生的讲授法。

三 在外国留学生专题课上讲授“反而”

在外国留学生专题课上,我是这样讲授“反而”的——先以留学生使用“反而”不当的偏误句作为切入点。我举了下面三个病例:

(1) * 他以为我不喜欢她,我反而很喜欢她。

(2) * 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

(3) * “大家都出去玩 了,她怎么反而在宿舍看书?”我当时这样想。

我向大家指出,这三个句子里的“反而”都用得不合适,得用表示转折的“却”,不能用“反而”。我刚说完,有一位美国学生就站起来说了:“马老师,您说这些句子里的‘反而’用得不合适,我不理解。《现代汉语八百词》上说,‘反而’表示转折关系。这些句子既然都表示转折关系,为什么就不能用‘反而’?”

留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实在的,我心里很高兴。我对大家说:“约翰逊的问题提得很好,而且也说明他很用功,能在课外认真地阅读参考资料。”我特地转向约翰逊说:“你提的问题,也正是我今天要向大家解释清楚的问题。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析说明一下。”

不错,“反而”跟“却”一样,都能用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中。但不能认为凡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就能用“反而”。“却”用于转折关系,适用面很宽,“却”所受的限制只在于它不能用在主语或话题之前,只能用在主语或话题之后。例如:

(4)今天天气晴朗,气温却很低,只有3℃。

例(4)不能说成例(5):

(5) * 今天天气晴朗,却气温很低,只有3℃。

这里顺带说一下,连词“而”也表示转折,但它只能用在句子头上,如:

(6)今天天气晴朗,而气温很低,只有3℃。

“而”和“却”正好形成互补。它们也可以在一个句子内共现,例如:

(7)今天天气晴朗,而气温却很低,只有3℃。

“反而”用在表示转折的复句里,就不像“却”那么自由,要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只能在某种语义背景下才能使用。

我告诉同学,所谓“语义背景”,就是指某个词语或句法格式能在什么样的情况或上下文中出现,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或上下文中出现。接着,我就给同学们举了下面这样一个使用“反而”的句子:

(8)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

我向同学们说,例(8)里的“反而”是用得很贴切的,这个例句也充分显示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于是我向同学们具体分析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了)。之后,我就向同学们指出,前面一开始我们所举的例(1) —例(3)的偏误句之所以不能用“反而”替换,就因为这些句子并不具有“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前后内容不存在“理应”的逻辑关系。拿例(1)来说,在实际生活中,不会是因为“他以为我不喜欢她”,所以“我”就不喜欢“她”了。这就是说,“他以为我不喜欢她”跟“我不喜欢她”之间不存在“理应”的关系。我接着请同学们来具体讨论分析一下例(2)和例(3)的偏误情况,大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接着,我又告诉大家,考察、了解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我们就可以将“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融入对“反而”的释义中,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把握“反而”的语法意义。“反而”的语法意义是:

“反而”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我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应”这两个字。不是一般的前后意思不一样、不是一般的前后表示转折关系就能用“反而”的,必须是“理应”出现某个情况或现象而没有出现,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才能用“反而”。

对留学生,我们这样讲授。这在讲法上显然与给中国学生的讲授不一样。

四 共同的教学要求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讲授“反而”,对象不同,教法也就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而且十分重要,那就是都需要讲清楚“反而”使用的语义背景。这可以说是共同的教学要求。

(原载于《现代汉语虚词二十讲》,商务印书馆,2019年。) Z7U/hL7wO9yL7B1394SPg39I1jGYCwj3tRaJQhKCoFU39afccZ51X1ZFpu/6KQ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