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获而一无所获》( To Have and Have Not )于一九三七年十月问世。这部小说是作者继《春天的激流》(1926)、《太阳照样升起》(1926)和《永别了,武器》(1929)之后出版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海明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唯一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次把普通劳动者作为作品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笼罩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使许多美国作家加入了向社会制度挑战的左翼行列,但海明威却依然悠哉游哉地到欧洲旅行,去非洲狩猎,在基韦斯特岛隐居,甚至花三千三百美元买了条船在墨西哥湾钓鱼,游泳,晒太阳。当然,他在这一时期也未曾间断过自己的写作。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美国左翼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大不满,他们有的对他横加指摘,恶意攻击;有的对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他们一致认为:“像海明威这样一个有名声有地位的作家,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加入他们的阵营致力于解放世界的伟大事业,却醉心于斗牛、猎狮、钓马林鱼,不但令人感到震惊,而且理应受到谴责。”
海明威对此非常直率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说,作为一名作家,“想从政治上找出路,那简直是自欺欺人”
,“我对公牛比对混账的经济学更知道得多”
。尽管海明威固执己见,认为作家的天职就是真实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描写对象,而不是去尽什么社会义务,但那些左翼作家的观点和看法似乎仍然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他第一次将笔触伸向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试图以他的方式对现实人生作出解释。
早在一九三三年,海明威就开始以基韦斯特岛和佛罗里达海峡为背景,以一个经常租船给他钓鱼的跑海人为原型,着手写哈里·摩根的系列短篇小说。第一个以哈里·摩根为主人公的短篇于次年初写成,篇名为《横越海峡》( One Trip Across )。第二个以哈里·摩根为主人公的短篇完成于一九三五年底,这一时期正是左翼作家对海明威施加影响最盛的一个时期,因此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在这篇名为《生意人归来》( The Tradesman ’ s Return )的小说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到一九三六年海明威动手写第三个摩根故事时,他自一九二九年出版《永别了,武器》之后便再也没出版过长篇小说这一事实已招来一些同行和评论家的非议。为了回应这种非议,海明威决定将三个摩根故事串起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以哈里·摩根的潦倒、奋争、破产、铤而走险为主线,插入了一些次要情节(诸如对某些为富不仁者的鞭挞,对某些政治人物和左翼作家的嘲讽),再加上他朋友理查德·阿姆斯特朗(当时任哈瓦那国际新闻局负责人)为他搜集的古巴政治情况和他自己对古巴革命的见解。这样,《获而一无所获》这部长篇终于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出版。
《获而一无所获》一出版就受到读者欢迎,在出版后的半个月内就售出两万五千册,成为当年美国销售量最大的第四本书。小说给我们讲述了基韦斯特岛上的闯海渔民哈里·摩根为了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受穷挨饿,想方设法去挣钱,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最后一无所获,命丧大海的故事。他靠租船给有钱人钓鱼谋生,但一位有钱人弄丢了他的渔具又赖掉租金,加之日益蔓延的经济大萧条断了他的生路,于是他被迫铤而走险,开始了非法走私活动。他承诺从古巴偷运中国人到美国,在海上夺了钱,杀了人贩子,并把偷渡的十二名中国人弃于古巴海岸(第一部)。在一次偷运私酒的过程中,他与古巴巡逻艇进行了一场枪战,结果丢了一条胳膊,船也被美国海关没收(第二部)。绝望中的哈里孤注一掷,答应偷运四名抢劫银行为革命筹款的古巴人,并企图在海上抢劫这笔巨款,结果鱼死网破,他杀了那四个古巴革命者,但自己也身负重伤,临死前他喃喃说出:“一个人单枪匹马……不行了。”说出这段话费了他很长时间,明白这段话花了他整整一生(这三部)。
《获而一无所获》的故事情节比较紧凑,但其主题思想并不体现在情节发展的逻辑之中,而是隐藏在小说描写的生活画面之下,非常隐晦,不易察觉,因而评论界对这本小说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书中含蓄的对话和激动人心的描述值得赞扬”
,认为“海明威终于像舍伍德·安得森一样,从起初的超然物外转向小心翼翼地写人的团结”
[1]
,认为这一转向“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发展,表明海明威已逐渐从个人的迷惘之中摆脱出来,开始认识到社会生活的真正价值……迈出了抗议社会的新步伐”
。另一些人则认为“该书逻辑混乱……在写作技巧上有多处明显的缺陷……描述的范围太狭窄”
,认为该书“大部分读起来都有点南腔北调”
。其实,这些各执一词、褒贬不一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未能真正切中要害,更谈不上揭示作者精心掩藏在语言后面的作品真谛。
《获而一无所获》这部小说与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一样,也是一座冰山,我们所看见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即海明威不用多余的形容词而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的街头枪战、海上钓鱼、酗酒斗殴、男女调情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的确,这些毫无矫饰、与生活一模一样的描述已足以给读者带来满足,给读者留下记忆,但这毕竟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那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读到了“我不知道法律是谁定的,但我知道绝没有你必须挨饿的法律”,“医生不能因怕弄痛病人就停止手术,但为什么对生活做手术就偏偏不能用麻醉剂呢”,或是“一个人单枪匹马……不行了”这样一些警世之言,就以为我们已经窥视到了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从而认为小说的主题就是抗议社会、针砭时弊或是宣扬人的团结,那我们就有失偏颇了。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主人公的遭遇就认为小说是在揭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或是根据故事的时间背景就认为小说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那我们就未免略显肤浅了。对海明威施加影响的那些左翼人士后来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之事实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么,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到底是啥模样呢?换言之,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来一番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究。首先,我们可以从书名入手。
海明威对其作品的命名十分讲究,他长篇小说的书名大多都有出处,都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寓意。例如,他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之书名就引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而且他还把该章第四到第七节作为了小说卷首的第二则题记,即“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急归所出之处。风往南吹,再向北刮,不停地转向,然后循其道转回。百川入海,海却不满。江河来自何处,仍回归何处。”这则题记“表现了与战后情绪相一致的虚无主义”
[2]
,从而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海明威另一部名作《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引自约翰·多恩的《突变引起的诚念》
一文第十七节,他还将该节的一段话作为题记印在了小说扉页上,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千万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约翰·多恩这段话的含义是“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人生之所以是受难的过程就因为它是一个忏悔除罪的过程。受难越充分,除罪也就越彻底,也就离天堂或得救越近。而钟声不断在提醒人们这个道理”
。知道了这段话的含义,又知道“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不仅题目而且思想都来自约翰·多恩”
,那我们也就不难读懂那部名作了。另外,《永别了,武器》这个书名直接套用了十六世纪英国诗人乔治·皮尔一首诗的诗名,而该诗写一个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的骑士对人生的咏叹;《过河入林》这个书名则化用自美国内战时期南军著名将领托马斯·杰克逊将军临终前说的一句话“让我们过河去林荫下休憩”,而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坦然接受死亡、视死亡为灵魂安息的达观精神。
经验告诉我们,若能知晓海明威作品书名之出处,对我们读懂他的作品大有助益。那我们是否也能找到《获而一无所获》这个书名的出处呢?有幸而且有趣的是,当我们在《传道书》中找到《太阳照样升起》扉叶上第二则题记并倒着往上读的时候,《获而一无所获》( To Have and Have Not )这个书名的出处就昭然若揭了。《传道书》的开篇三节曰:“耶路撒冷的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虚无的虚无,传道者说,虚无的虚无,一切皆虚无。/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利呢?”(The words of the preacher, the son of David, king in Jerusalem. / Vanity of vanities, saith the preacher,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 What profit hath a man of all his labour which he taketh under the sun?)实际上,《获而一无所获》这个书名之产生与《太阳照样升起》一脉相承,只不过后者是直接引用传道者的话,而前者则是在回答传道者的提问。传道者问:“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利呢?”海明威答:“获而一无所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又大大朝前进了一步。如果说《太阳照样升起》写了战争给一代人造成的悲剧,那《获而一无所获》则试图描述整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悲剧——人生皆虚无,虚无乃人生。
且看海明威是怎样在《获而一无所获》中演绎这幕悲剧,展示这种虚无的。那个租哈里·摩根的船出海钓鱼的有钱人虽然眼睁睁地看着马林鱼上钩,结果却一无所获,反被鱼拖走了钓具;哈里早出晚归在海上漂了三个星期,结果也一无所获,倒赔进一套钓具;蛇头孙先生偷渡中国人牟取暴利,结果一无所获,反倒丢了性命;哈里贩私酒挨枪子,结果一无所获,反倒丢了一条胳膊和船;古巴人抢银行又杀人灭口,结果一无所获,血染碧海;律师蜜蜂嘴替古巴人牵线吃回扣,结果一无所获,死于非命;哈里铤而走险,企图夺下古巴人抢来的钱,结果一无所获,终于一命归西。除了小说主线索中描写的这些人物,那些穿插于小说中的过场角色也都一个个美梦落空,一无所获。那个每月有二百美元信托基金收入却养不活自己的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卡彭特最终自杀身亡。那个耍小聪明偷税漏税的谷物经纪人忧心忡忡,借酒浇愁,最后也一命呜呼。总之,小说中那些富人、穷人、先富后穷的人、先穷后富的人都免不了跳楼、卧轨,或是以美国最传统的方式,用设计精巧、携带方便、效果可靠的柯尔特自动手枪或史密斯韦森左轮手枪来结束那个已经变成梦魇的美国梦。真是人生无人不欲获,争到头来皆虚无。除了结果的虚无,人生的过程也充满虚无。哈里·摩根每次返航看见陆地时,心里便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空虚感;他妻子玛丽也感到了这种空虚,“就像这座空荡荡的房子一样空虚”;那些被弧光灯拖长了身影,在街头偏偏倒倒的酒鬼当然空虚;那些在酒吧间骂政府要害死他们、一天要打三场架的兵痞当然也空虚;就是那位质问“为什么对生活做手术就偏偏不能用麻醉剂”的麦克沃尔斯教授最终也不得不用“生活的麻醉剂”来掩饰自己的空虚。
探索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窥视到了《获而一无所获》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倘若我们没有看错,那海明威伸向现实社会生活的那支笔确是一支妙笔,他的确是在以他的方式解释现实人生。——“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利呢?”——“获而一无所获。”遗憾的是,海明威没有像他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所做的那样,将《传道书》中的这个问句印在扉页上作为题记,结果使欲看《获而一无所获》这座冰山水下部分的读者往往不知将潜望镜对准哪个角度。难怪有人认为:“《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的那种虚无主义似乎令人信服地表现了战争年代和战后的普遍情绪。二十年代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值得我们同情,而《获而一无所获》中哈里·摩根那种三十年代纯粹的虚无麻木就引不起我们的同感了。” [3] 其实,持这种认识的人似乎并未看到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
既然人生皆虚无,虚无乃人生,既然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到头来谁都一无所获,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海明威在包括《获而一无所获》的大量作品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即那种敢于单身鏖战、敢于承受痛苦、敢于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海明威三度投身战争,酷爱狩猎钓鱼,也正是要去探索这种意义,体现这种精神。虚无的人生没有结果,但人生的虚无仍是个过程,只要在这一过程中有一股即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垮的硬汉精神,这一过程便可得以辉煌,哪怕这辉煌的最后一瞬是将双筒猎枪的枪管伸进自己的嘴里。海明威自己是这样一条硬汉,《获而一无所获》中的哈里·摩根也是这样一条硬汉。
《获而一无所获》的语言一如海明威所孜孜追求的那么干净,那么清爽。正像《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一篇评论所说:“海明威写对话的天才,用冰山原则叙述的天才,以及他描绘流氓恶棍的天才,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4]
海明威曾抱怨他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发表了二十五年后尚无人读懂,那在《获而一无所获》这部长篇出版了整整八十五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是否敢说已经读懂了这部作品呢?不过译者相信,随着《获而一无所获》中译本的问世,中国学者和读者对这部众说纷纭的名作将会有更多的感悟。
曹明伦
1992年初稿于成都华西坝
2022年修改于成都公行道
[1] Marcus Cunliffe,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Ltd., 1967, p. 287.
[2] James D,Har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 820.
[3]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 p. 285.
[4] 转引自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7年版 To Have and Have Not 封底。
鉴于近来有人倾向于将小说中的角色视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者似乎有必要声明:本书中并无任何真实人物,书中人物及其姓名均属虚构。倘若书中人名与真人姓名相同,纯属巧合。
欧内斯特·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