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年轻人来找我。她说:“我叫段静,是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的研究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导师让我来向您请教有关评弹的问题。”
虽然我从未和孙景尧教授谋面,但知道孙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名望很高的学者,也拜读过他发表在《评弹艺术》丛刊上介绍美国的说书形态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当谈话切入正题后,段静拿出一份在她的导师指导下已具雏形的论文提纲,并对要点做了说明。这是一篇以口头表演艺术为切入点,来研究评弹的组成部分、曲种特征、传播方式及其作为江南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价值等的论文,这将是一篇涉及范围很广的博士论文。段静的叙述详细而清晰,说明她已认真阅读过不少国内外研究口头艺术的理论著作和多种评弹资料。然而,当我请她列举具体的书证来说明其论文中提到评弹的民间性、通俗性、口头性和新生性等问题时,她却一时语塞。
我建议她多多接触评弹艺术的本体,听录音、看录像、读脚本,最好经常去书场听书,要向听众、演员以及书场工作者讨教,以加深对评弹艺术本体的了解。因为别人的著作只是艺术研究之“流”,而评弹的本体才是艺术研究之“源”。只有掌握了评弹的总体特征和丰富的艺术细节之后,才能写出观点鲜明,具有说服力的论文。接着,我把多年来收集到的评弹文字资料和千余小时的评弹录音和录像拷贝给了她。我建议她从听弹唱开始,因为经过选辑的100多首经典唱段都配有唱词,容易入门;又建议她细读评弹名家撰写的谈艺论道的文章。其中,潘伯英、徐云志、姚荫梅、蒋月泉、张鸿声等老艺人的经验之谈更要细读,做好笔记,经常翻阅,以加深对评弹的了解。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段静曾多次来访。每次交流,我都能从她提出的问题和议论中感受到,她对评弹的了解正在不断地深入。有一次讨论弹词音乐,在听过20世纪30年代说书状元魏钰卿的《珍珠塔·哭塔》的录音后,段静说,这个唱段中的“哭”,不只是表达陈翠娥内心的痛苦,更多的是陈翠娥通过对珍珠塔的怒斥,来发泄她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怨愤之情。她又说,魏钰卿的唱腔简单朴实,在表达陈翠娥的复杂感情时,主要不是依靠唱腔的丰富,而是通过唱法上的变化来表达的。我很赞同这些评议,魏钰卿的弹唱既有浓郁的弹词唱腔韵味,又能充分表达人物的感情,是苏州弹词音乐的典范。
段静的论文我前后看过三次。第一次是在2011年的5月。当时论文经过初审后,她做了修改,准备接受终审。由于孙景尧教授正在外地开会,段静希望我能对论文提些意见。我认为论文的基础尚好,有理论分析,也有书证来说明其观点。但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即论文的前半部侧重于理论阐述,后半部侧重于书证罗列。我建议她对全篇做一结构上的调整,将论点和书证紧密地结合起来。此事虽然费时费工,但很有必要。
第二次是在2019年初。这时论文的内容有了扩展,字数已从原来的16万字增加到20多万字。篇章结构没有变动,理论分析更为细致,书证也有大量的增加。我建议她对论文做一次删繁就简的工作,把分析和论证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删除,把篇幅压缩到16万字左右。
第三次是在2020年初。这时,论文已由商务印书馆审核后同意出版。责任编辑希望段静请人将论文通读一遍,看看书中是否有“硬伤”。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在通读后给段静的回信(有删改)。
论文已经看过,总的印象是好的。“硬伤”的地方极少,只有两处必须改动。(略)
几十年来,论及评弹表演艺术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未曾有过将评弹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来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探讨的论著。你的论文从评弹的脚本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表演特征到音乐风格,从评弹的传播方式到其社会功能,都做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分析。这是开创性的工作,虽不能称这部论著是评弹表演理论的奠基石,也算得上是一块厚实的铺路砖。
一、论著有观点,有书证,有分析。你所列举的书证大多是评弹书目中的典型事例,分析也有条理,既能说明观点,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论著强调评弹是一门主要是运用语言来演绎故事、塑造艺术形象、弘扬正气的口头艺术。这一核心观点贯穿于全书,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的,这就抓住了评弹艺术的本质,对目前的评弹界来说有现实意义。
三、论文能通过生动具体的书证,来反映评弹艺术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四、对于评弹的语言形式——“六白”,你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你说这段内容参考了我的《也谈“六白”》一文,但你已充实了内容。在众多讨论“六白”的文章中,你的论述系统性更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提升。
五、在讲到评弹艺术不同于书面文学和戏剧艺术的时候,你重点分析了评弹的对话性。你认为评弹演出有演员和听众直接对话的特点,演员能根据听众的现场反应,来及时调整表演方式和演唱内容,这是促使评弹艺术不断进化的一大原因。
六、第三章中的“演员”“听众”和“书场”这三节写得很不错,不仅写出了三者各自的特点,也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字也很简练。
七、你借鉴鲍曼和巴赫金等西方语言学家的表演理论,从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来解析和总结评弹艺术的本质特点、传播方式和社会价值。你认为,在表演语境下,表演者、听众、书场、表演文本等各种因素之间都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你还做了细致的剖析,从而丰富了评弹这门口头艺术理论研究的方法。而自反性、模式性、对话性、即时性、元语言、元交流、叙事框架等新的学术名词和运作方法,无疑增加了研究评弹表演理论的手段。每次与你交流,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好机会。
得知唐力行教授已经同意将你的论文纳入“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系列丛书,这是好消息。唐老师是位名教授,学术功底深厚,爱惜人才,你能成为唐老师的学生可谓三生有幸。
评弹不会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合适的环境下,评弹会重新崛起。正如你论著的结尾所说:“四百多年来,评弹经历了发展和演变,兴盛和衰落,变革和振兴,今后她将走向何处?从评弹发展的史迹来看,她总能通过自身的调整,找到生存的空间。如若评弹工作者(主要是演员)能保持与广大听众的密切联系,评弹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起到娱乐民众、教化民众、代言民众的社会功能而长存于江南民间。”
彭本乐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