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要追究的是存在。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通过存在者通达存在。但并非什么存在者都行。必须找到一种存在者:在它那里,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锁着而是已经以某种方式展开了,这样才可能通过这种特定的存在者通达存在。在海德格尔的术语表里,展开即是有所领会。上一章曾提示,只有人,只有这对存在发问的人,领会着存在;而且人必须领会着存在。可借以追究存在的存在者是人。人并不仅仅是芸芸存在者中的一种。我们就人对存在的领会谈人,就存在在人身上展开的情况谈人,而不是就人作为理性动物或社会动物或作为任何一种特定存在者谈人。我们只关心人的存在。海德格尔因为这样提出人而把人称作此在。此在是存在通过人展开的场所和情景。
“此在”是德文词dasDasein的译名。Dasein这个字本是歌特舍德用来译Existenz(存在)而创造出来的,以后在德语哲学中所用甚繁,中文通译为“限有”、“定在”等。今海德格尔既用这个词专指人以强调人和存在特有的亲近关系,国内首先介绍海德格尔哲学的熊伟先生遂译之为“亲在”。我译之为“此在”,求其更合于字面。Da像法文的l一样,既可指“这里”又可指“那里”;指随便哪种确定的地点或时间。中文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词。英文或者直写Dasein而不译
或译为“There-being”
,也有译为Here-being的。
中文也得在“这”、“那”、“此”、“彼”中作选择。选“此”还是道理充分些。让我们先听听海德格尔自己的讲法。
按照熟悉的字义,“Da”可以解作“这里”和“那里”。一个“我这里”的“这里”总是从一个上手的(即事物的)“那里”来领会自身的,“那里”的意义是向“那里”存在。……
“那里”是世界之内照面的东西(即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规定性。“这里”和“那里”只有在一个“Da”中才是可能的。
如果我和事物对Da的关系完全对等,这里和那里就对等。然而,“我这里”比“事物那里”对Da的关系要亲密得多:“此在向来已从某种被揭示了的‘那里’为自己指派了某种此在式的‘这里’。”
Da实际上是由“我的存在”规定的。固然,海德格尔选用“Da”并明确指出Da对这里和那里两者的优先性,预示他将努力深入到物我区别之前,虽然这一努力是否成功不是选好一个提示词所能决定的。无论如何,我选用“此在”也希望其义不仅限于“这里”。“此”确乎与“这里”更近,但它的实际使用是相当宽泛的,与“彼”基本上限于指“那里”不同。
顺便可以提到,海德格尔的主要法译者之一古班译Dasein为réalitéhumaine(人的实在),在我看来,这实是释名而非译名了。
无论选什么词来翻译都难称心如意。
不过,译名的讨论以及一般字面上的解释只能充作引子。还是让我们进一步探索此在的内容。
对此在的分析原是为追问存在问题,即为一般存在论服务的。不过,既然只有通过存在如何得到领会的情况才能够追究存在,关于人的存在的分析就是一切存在论都不可或缺的基础。所以海德格尔自称其此在分析为“基础存在论”。但此在分析不仅是出发点,而且还是归宿。
哲学是总体性的存在论。它从此在的解释学
出发;此在解释学作为生存的分析就把一切哲学追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种追问所从之出并所向之归的地方了。
这段话自然会引起疑问:存在和此在究竟谁是第一位的?不少海德格尔专家认为早期海氏实际上把此在放在优先地位上,而后则逐渐倾向于存在本身的优先地位。谈得很多的海德格尔的“转折”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一转变。不过,研究者都同意,无论早期还是晚期,他始终坚持此在和存在的相辅相成。人为存在本身之故而生存。
在此在分析之初,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两项特质。
(一)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它的存在。因为此在只要存在着就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有所作为有所改变,人并非先是一个存在者,然后再去领会自己的、他人的和他物的存在并对存在有所作为。人之为人,倒在于他先就领会着他竟存在,领会到一切事物竟存在。对存在的领会从根本上规定着此在这一存在者。这样强调对存在的领会,却并不是说人必须先对存在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始会有所行动。人的一切行动本已包含着存在之领会。人首先在他的行动中而非首先在理论认识中领会存在。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人首先在“行动”中。行动(Aktion)之有别于反应(Reaktion),即在于其中包含着对存在的领会。
为了强调人通过存在之领会而存在这一特殊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方式被规定为Existenz(生存)。上章讲到,existieren的希腊词源意为“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把海德格尔对Existenz的理解和讲法与这个词的流行用法即“(一般)存在”区别开来。下一章将更系统地讲解人的存在在何种意义上“不存在”;或更确切地说,在何种意义上人以出离自身的方式获得其本身的存在。
人的存在既被规定为生存,此在分析因此也就可以叫作生存论。显然,生存论与基础存在论的意思是一样的。在《存在与时间》里有几个常用的副词及词组,这里可以提一下。Ontologisch-existenzial(存在论生存论上的),特指从存在方面来讨论此在。Existenziell(生存状态上的),指就此在这一特定存在者来谈论存在者方面的情况。Ontisch(存在者状态上的),指就某种事物的存在者状态而非特就其存在进行讨论。
(二)此在的第二个特征在于此在的存在“总也就是我的存在”
,所以此在中包含着向来我属的性质(Jemeinigkeit)。这一规定性来得很突兀,看不出它根据什么,而且很容易一下子引到唯我论上去。但这一规定性又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学说必不可少的,因为他将进一步谈论此在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基于此在是否依据其本身生存。
海德格尔反复强调此在的向来我属与传统唯我论毫不相干。因为他所理解的“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相反,他断称“在世界之中”是此在生存的先天的基本法理。此在的两个特征都要从“此在在世界之中”的现象出发来探索。
“此在在世界之中”看似不言自明。然而海德格尔却绝不是要说此在这样东西在另一样东西如世界者之中。世界像此在一样根本不是一件现成的东西,毋宁说:DieWeltweltet。这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不是附加到已经现成存在的万物之上的;相反,是世界的出现使万物有一个世界并从而存在者才能如其本然地显现、存在。所以这话或可译作“世界有所世界”,意思是:世界使自身及万物出现。从句型上看,DieWeltweltet好像说Themothermothers;妈妈成了妈妈和孩子成了孩子是一回事。只不过,孩子由之变来的胎儿仍可被看作某种现成的东西,而在世界临现之前却根本没有任何成形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海德格尔的另一个说法是DieWeltwaltet,此句与DieWeltweltet的意思是一样的。海德格尔本来就借助walten和welten的近形近音近根。Walten义为制驭、威临、所向披靡。世界的出现与万物闻世界而披靡归向从而成其形态是一回事。以上两个短句因而可译为:“世界成其世界”和“世界威临”一类。《艺术作品的本源》里有一段话集中地说明了海德格尔所理解的“世界”:
世界不是数得清或数不清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现成事物的单纯聚集。但世界也不是一个仅只想象出来加到万物总和上的观念框架。世界成其世界,它比我们自以为十分亲近的那些可把捉可感知的东西存在得更加真切。世界从不是立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直观的对象。只要我们在诞生和死亡、祝福与诅咒的路径上被迷狂地拥入存在,世界……就是我们臣属其下者。凡我们的历史的本质性决断降落之处,无论我们采纳它还是抛弃它、误解它还是重新寻问它,总就是世界成其世界之处。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没有世界。
世界总是和此在连在一起的。这不是说,必得有此在才会有芸芸现成事物。那只是荒唐的唯主体论。但这确是说,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存在者就不能作为存在者现象和存在。
此在和“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一回事。海德格尔把“在世界之中存在”写成“In-der-WeltSein”。连字符把各词联到一起,借以说明在世界之中存在“意指一个统一的现象”
。但统一总是不同环节的统一。至少,我们若要对统一现象有所言说,就不得不这样那样地把统一现象分解开来言说。海德格尔分解出三个环节:1)世界(及世内存在者),2)“在之中”(Inheit)即此在之此,3)存在在世界中的那个谁。下面三节将分别讨论这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