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序

自193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约有三万欧洲犹太人在上海度过流亡生活(其中约五千人从上海逃往别处)。其间,他们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创办报刊、演出戏剧、文学创作,等等,不仅团结了在沪犹太流亡者,加速流亡者融入中国的步伐,也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犹太流亡者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发表在期刊报纸上,或创作小说、书信等书写他们的中国故事。我们此次搜集了八份犹太流亡报刊中的杂文、小说、诗歌等,以及流亡者所著的短篇小说和书信,以展现犹太流亡者在中国的文学书写。

本文选翻译的犹太人笔下的中国故事,主要源自犹太流亡者创办的各大报刊,既有日报《上海犹太纪事报》( Shanghai Jewish Chronicle )、早报《上海早报》( Shanghaier Morgenpost )、午报《上海午报》( S. Z. am Mittag der Shanghai Post )、晚报《八点钟晚报》( Acht-Uhr-Abendblatt/ 8-Uhr-Abendblatt )、周报《同事》( Der Mitarbeiter )、半月报《犹太信息报》( Jüdisches Nachrichtenblatt ),亦有周刊《论坛》( Die Tribüne )和半月刊《黄报》( Gelbe Post )。所选文章从诗歌、杂文到写实性、叙事性文学作品,不一而足,涉及主题广泛,以上海为坐标,有对当时的时政、经济与法律问题的思考,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观察,有对中西文化与艺术的比较,有对上海生活百态的描绘,还有对上海以外其他省市的介绍。相较于远离中国的德语作家所作的文学杜撰与回忆录,这些身处中国的犹太流亡者刊登在报刊上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故事的书写更具时效性、真实性和说服力。同时,报刊作品因作者和报刊的不同而展现更丰富多样的立场和视角,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以马赛克拼贴的形式共同书写出多面的中国故事,塑造了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

除报刊作品外,本文选还收录了德国作家、戏剧学家马克斯·路德维希·莫尔(Max Ludwig Mohr,1891—1937)与妻子往来的一些信件《由沃尔斯格鲁普经西伯利亚到上海》。莫尔于1934年离开德国前往上海,并在上海开了一家诊所,希望生活改善之后接妻子和女儿前来生活,但这个愿望直到1937年他在上海去世也未能达成。在上海生活的三年间,莫尔写给妻子的信用简练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他最后的生命历程,也刻画出一位德国犹太裔作家眼中的中国。本书选译了其中1934年10月—1935年10月期间的信件,这些信件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记录了莫尔离开德国前往中国途中的航海见闻,以及初到上海并逐渐定居下来的过程。作为作家,莫尔的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这些信件不受报刊的篇幅限制,讲述完全不同于报刊作品的中国故事,在细节刻画等方面更胜一筹,情节刻画也更加引人入胜。

目前,国内尚无对犹太流亡者的中国故事进行梳理和翻译,本文集尽可能地搜集、翻译犹太流亡者的中国故事,为国内的犹太流亡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素材与新思路。本文集所汇总的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不仅向我们呈现了犹太流亡者生活和心理的诸多细节,有利于我们了解德语犹太流亡者在中国的文化认同,更有利于我们的自我文化认知和我国文化自信建设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当前全球化加速、难民问题不断浮现的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具有重要意义。

因时代久远,作品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街道名等诸多专有名词,犹太文化所特有的概念以及意第绪语等多种非德语表达,均需大量查阅史料、多方确证,且译者水平与风格不一,故而我们在后期尽心耗时对每一篇译文都做了认真细致的校改和统一。尽管如此,纰漏恐在所难免,恳望读者海涵、指正。

本文选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在华德语犹太流亡报刊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批准号:21YJCZH188)成果。 RP6tFSm6fBz6Bkteld9b2srjheb9A6aBW3UrvXLofSPEqM3uiNSS/CAbF2ziUi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