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作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正式推出。该丛书意在展示中国话语的民族基因和世界性因素,呈现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中多维丰富的流变样貌,通过交流互鉴,破解文化偏见,消融文明隔阂,尤其剖析西方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误读,甚或曲解,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价值和文化内核,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与文化中的影响脉络和共识性价值,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的宏伟目标。

那么,何谓“中国话语”?简单来说,其本质就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中国文化的理论升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其要义就是集中呈现中国特色现代性内涵,祛魅西方普遍现代性规训,进而阐发中国话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意义,从而在国际话语博弈中,实现中国话语自信与“话语中国”显身。当然,话语的背后,是实力的较量。当前世界话语权力格局明显“西强我弱”,具体到国际传播渠道,话语议题的设定、解释、裁量权等方面,我国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不平等格局,中国的发展优势尚未转化为话语优势。

然而,话语权的获得绝非一蹴而就。在话语博弈中,如果中国话语的“中国性”太过强烈,反而过犹不及,导致异文化很难理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的准确内涵与深刻寓意,从而很容易将之视为无谓的语言修辞而拒绝接受。因此,中国话语必须具备世界眼光,围绕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价值展开对话式言说,其表达应具有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要克服马尔库塞式的“单向度”“大拒绝”思路,努力拓宽国际文明视域,坚决剥离西方现代性强加于中国的“污名化”标签,积极抉发“中国性”对“现代性”的参与、共建和共识。

事实上,获得话语权的过程和方式多种多样,就笔者熟知的文学艺术领域而言,基本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主动送出去”的中国文化外译,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经过目标定位、书目筛选、文本翻译,“保姆式”输出中国话语,并确保掌控主动权;二是“被动请过去”的海外翻译,国外译介机构通过“自主”选材、翻译、删改、推介,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中国话语的阐释权,甚至是定义权。其间,文化过滤与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各国对中国文学“译介热”的初衷想必不是一味弘扬中国文化,而更多是为了开阔本国视听、增益国民见闻、累积民族智识,因此,难免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宰制。显然,两者的效果差异大相径庭,但其“源语文本”毕竟是中国人写的中国故事。虽然,在“被动请过去”的译介过程中普遍存在“创造性叛逆”,但“源语文本”的客观存在,加之版权输出保护等约束,中国故事的译本虽难言原汁原味,但大多保有中国故事的基调和内核。整体而言,这是一种经由中国看世界的“内源性”话语输出,其大抵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塑造的中国形象是相对可控、基本真实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倡导的:“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因此,如何向世界译介和展示中国文化共情共性的魅力,使其润物细无声地浸润感染世界人民的审美、思想和灵魂,是中国话语的时代使命和必然选择。

然而,不管是“送出去”,还是“请过去”的中国故事,其在世界文学场域中被国别文学不断征引、阐释、改写、变异与传播,形成了“外源性”话语建构。这种话语主体和话语表达均受到“场域”制掣,不管是身处“官方舆论场域”,还是“民间舆论场域”,最终“被统治者是统治者的同谋”,被宰制的话语主体在“认识”与“误识”的双重作用下,往往停留在浅层文化,沦为异域风情的皮相展览,造成对中国形象简单粗暴的加工和臆想性呈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外源性”话语,相对于“内源性”话语而言,其影响力和“解构力”是惊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文学“走出去”,仅仅只是起步而已,如何“走进”译入国,并产生影响,激发在地国叙述主体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写在世界大地上,才是中国话语建构的关键。可是,这绝非简单的翻译推介问题,亦非国际传播与建构的技术性力量问题,而是一个把弱势边缘文化向强势中心文化植入的综合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基于我们对中国文化在译入国的接受现状了然于胸,如此方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制度等有针对性地“精准定位”,规划设计译介篇目、传播策略和推广手段,为中国话语赋权、赋能,让中国故事融入在地国的社会和生活。这直接关乎中国形象在世界的形塑和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系统的构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外国叙述主体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借助中国故事展开中国叙事,以及其背后的话语生产机制,是“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出版宗旨和目标。

有鉴于此,本丛书首先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辩证统一。西方人讲述中国故事,多以中国故事包装西方内核、承载现代主题。从跨文化研究常用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或“第三空间”(Third Space)来理解和看待这种复杂的文化杂糅现象,除了必要的批评与反批评,不应过分纠结于其认识真实与否、客观与否的经验立场,而应进行内省的、理性的、学理化的分析研判。中国故事作为叙事蓝本被广泛征引、阐释改编,兼具经典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作为全球对话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和思想资源,具有知识生产的巨大动能,成为对西方中心主义知识话语体系的反思性力量,参与和影响了国别区域,乃至全球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国故事不仅是叙事层面的文学、政治、思想、观念的载体,更是认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立场方法。其作为杂糅了多重学科的“学术装置”,让我们可以据此考察中国话语曾经、现在和未来对全球或区域文明的知识体系发挥何种作用,在何种意义上参与知识生产和推动世界文明进程,这是有温度、有情怀、有生命力的研究。中国故事,无论是文学文本、政治文本,还是文化文本、思想文本,最终都演化为中国话语的知识共同体,成为变革现实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动力。

其次,宏观立意与微观考析的有机结合。中国故事作为肩负时代使命的重大命题,是中华文明精髓、中国特色制度、现代化模式、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依据。中国故事作为知识生产和话语操作的场域,在知识生产、流通和转化中产生效能,勾连起原本互不关涉的知识社群与区块,在各种思想浪潮、文学运动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影响、彼此建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件,有机地渗透到现代生活中,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性双重维度;在促进对话和交流互鉴方面,亦具有求同存异的统合性和生产力。由此推动中国话语在区域性知识圈流动,与各种思想文化交融,在有生命力的知识场域里自我形塑,催生出各区域、各国别的集体想象、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等诸多元素,产生结构性变革力量,通过知识考古,建构中国故事谱系,探究中国知识在世界文学中的变异、错位、误读、转换、生产,开拓自我与他者的场域,更加自觉地透视文化机理和中国知识的生产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话语机制、传播机制、权力机制等,探索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释放了什么,催化了什么,驱动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对文化形态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和推动了文明进程。

最后,理论创新与批判思维的学术诉求。本丛书秉持理论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指向上要精准,方法上要科学,视野上要开阔,从而抉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可通约性,共享文化间性,提炼出可供世界共享的核心价值,亦反思中国之于世界的有效性及其限度。既要把欧美标准相对化,又要摒弃“中国中心化”。我们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与理论视野,即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思想,乃至政治体制、治国方略的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流散谱系,在不断的知识考古和谱系实证研究中,寻找未来可以突围西方范式的可能性,凸显长期被遮蔽、被否定、被消解的中国主体性,走出历史循环与偏见复制,归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话语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中国故事不仅仅是研究对象,也需要重视它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意义,把它变成我们认识世界与反观中国文化的路径和场域。丛书力求研究立场的转向、视野的转向、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开放式、平等对话的、批判性思维。以中国故事为抓手,在方法论层面反思欧美模式,建构中国知识共同体,助力世界文学研究新方法、新视角、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批推出第一辑,共十部,侧重德语文学对中国故事的叙事呈现,包括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当代德国犹太流亡记忆与中国叙事、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值此出版之际,我要衷心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校长李岩松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倾力支持和为审校与编辑付出的所有辛劳!

本丛书的作者和译者均是国内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虽然水平有异,但专注、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都值得称赞。虽尽心耗时,细致推敲,勉力而为,但粗疏错漏想必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见谅海涵。

张 帆
2023年5月6日 hgxx6830S+GHhYcXojP7uDHytqF2tTqdr/cK6M/+YMzVD/Uk6oNURmj7KbE9Aq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