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我回想年少时候所看到的中国图片,并试着回忆,为何那些图片会对我产生如此神奇的影响,以至于我醉心于中国英雄事迹的幻想之中,有时连温尼托(Winnetou)
都对我失去了魔力时,我不得不承认,我只回想起两个极为重要的细节。其一,是十分抽象的苦力帽造型;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细节,是中国人的辫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注意力转向了更为有益的英雄事迹上,而对于宽大的苦力帽以及辫子的兴趣逐渐退却。直到我在蒙古遇到垂着长辫的男人,我才注意到,在中国我还不曾看到过这样的扮相,于是一个问题就摆在大家面前:为什么在中国再也看不到辫子了!
我并不打算先揭晓答案,而是要远溯中国历史,阐释辫子的起源。一个古老的鞑靼传说讲到,游牧民族对马是如此崇拜和喜爱,以至于他们不仅跟马睡在一起——在旧有的图片中可以看到,牧民经常蜷缩着躺在马腿之间——而且还追求在外表上与这种高贵的动物相似。服饰上发展出一种仿照马前腿造型的袖子,在汉语中也称其为“马蹄袖”。而这种式样后来被汉族高官原封不动地接纳,时至今日也能在中国戏剧里看到其身影。不久后,当人们与马形似的愿望更加强烈时,他们就想在身上长出尾巴。然而由于人类并不能在相应的位置上长出尾巴,就只能将其转移到头上来了。
1644年,当满族人成功入主中原并且占据了朝廷里的各大官位时,他们深色朴素的大褂衣服——即中国人现在都穿的衣衫,以及他们的辫子,在身着五彩斑斓的宽松长袍、脚蹬木屐的中国人中间特别引人注目。时至今日,当年
中国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式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却不是在中国,而是成了众所周知的“真正的日本和服”。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之中国,以及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起祖国信仰来,人们都更喜欢有利可图的合作,而中国人很快就接受了新式服装和发辫式样。几代人之后,新式样已经得到普及,以至于人们只能零星地看到旧式长袍和不束辫的男人。百年以后,辫子就不仅仅是被容忍了,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被视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当时的观念里,不束辫的中国人是不能够进入天堂的。
头发稀疏,不足以束辫的人,就会给自己买一顶假发,而假发在街上到处都有出售。并且,小偷为了在逃跑时不被人抓住辫子,也更喜欢束假辫。除此之外,有时候辫子确实也非常实用。比方说,假如罪犯有头发的话,那么可以把三至四名罪犯的辫子绑在一起,这样带领他们的守卫把辫子握在手里,就像握着缰绳一样。
假发须当时在中国作用重大,比如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位皇后喜欢与皇帝共坐龙椅之上,而朝廷大权实际上已紧握在她手中。为了拥有更大的权威,她在官员面前从来不会不戴假胡须,而官员们起初对此感到很惊讶。
如果有人不幸死时无辫,那么亲属就会留心在他的棺材里放假辫。穷人常常用纸辫来代替已故者的真辫,并希望上天的守卫对这个骗局不会有所察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由于辫子是清朝的象征,因而束辫是要被判处死刑的。实际上由于频繁处刑,辫子在中国人的头上消失得飞快。他们很快就顺应形势放弃了上天的规矩,于是如今每个中国人不论束辫与否,都能够进入天堂了。
宋丽宸、綦甲福 译
[1] Robert Basil: Der chinesische Zopf, in: Die Tribüne , Nr. 13, 1. Mai-Woche 1940, S. 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