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5年前,大量流离失所的俄罗斯人涌向上海,这些可怜的被洗劫一空的难民被迫另谋生路。然而数千人因为无法适应上海的境况而不得不在困境中死去。
数年过去了。一部分难民逐渐融入了上海的经济生活。他们开设了商店、餐馆等。繁荣日渐显现,由此诞生了上海霞飞路
。我们每个抵达上海的人都会被住在这儿的人问道:“你去过霞飞路了吗?没有,那得马上去看看!”然后他会惊讶地发现上海除了几条繁华的大街,例如外滩、南京路等,还有一条真正的繁华大街:霞飞路。他会钦佩俄罗斯人的创业精神,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1938年上万名犹太人被赶出家乡德国,来到他们新的家乡——上海!随着汽车把他们送往住所,希望破灭了,他们似乎绝望了。但犹太人不能绝望,为了生存必须工作。渐渐地,他们小心翼翼地一家挨一家开设商店,有食品店、鞋店、餐馆,总之首先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商店。可用的资金不多,但足以开设这样一家小店,希望靠它维持一个微薄的生计。谁都知道在这儿不会再富裕起来。但我们将在这儿生活,将在这儿自由,将再成为人。
据当地人说,虹口的东百老汇路
曾是上海最好的商业街之一,对开店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人们很羡慕这里的建筑和装修。电工在这里安装霓虹灯设备,晚上璀璨的灯火洒在过往的行人身上。
1939年8月上海停止接收难民。
难民们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上海的经济发展。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不顺应城市的经济发展进程,到上海的资金会外流、逐渐减少,甚至枯竭。零星的生产企业出现了。消费的同时也已经进行生产,因为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挣到钱才能吃上饭。然而他们不仅想挣钱,也想生活。我们看到,艺术逐渐得到重视。马戏俱乐部的成立,话剧表演、独奏晚会的举办证明了犹太人在这些事务上的能力。体育活动得以开展,青年组织也恢复了工作。他们很清楚,人不仅需要吃饭,也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
今天我们沿着百老汇路
走的话,会发现一排更早一些的商店。穿过舟山路、汇山路
、东熙华德路
,到处都能看到商店橱窗上的德文字样。我们会以为自己身处上海的德国街区。而事实是:我们被从家乡赶出来,被掠夺了财物,可是我们的文化不可能被夺走。我们把文化带到了新的家乡。在这儿依照我们旧有的习俗建设新生活。尽管不想这样,但我们才是德国人的先驱,该强调是德国人的,而不是纳粹文化的,因为纳粹文化根本不存在。现在纳粹党奉行的是古代的德国文化,只是经过一点修饰。
我们知道,在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之前还面临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意识到这会长达数年。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工作,并且将奋斗成功。
程 茜 译
[1] Unbekannt: Avenue Joffre-Broadway, in: S. Z. am Mittag der Shanghai Post , 1. Jg, Nr. 38, 26. November 1939, 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