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祛魅化的极简针灸

“祛魅”,是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简而言之,就是世界被祛除了神秘性和魅惑性,把附着在事物表面的那层虚假的东西剥离,让人看到背后的实质。我觉得这个理念是非常好的,当下这个时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尝试祛除那些神秘的、魅惑的东西,然后找到本质。祛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应用在很多学科。我觉得在针灸领域,我们依然可以按照祛魅这个思路去考虑。

祛魅化的极简针灸,我总结了一句话: 极简针灸是简单而又丰富,简约而又深刻,充满理性和确定性的 。针灸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背后又有很多复杂且玄之又玄的理论与规范。但我的整个针灸体系,理论指导没有放在藏象理论、十二经络上,它是非常简单直观的, 可以不懂经络、不懂穴位,只要了解身体就行了。

自古以来,大家对传统针灸的学习和应用,主要蓝本就是《黄帝内经》建立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脉、腧穴、气血等学说,历朝历代医家在一些研究上各有各的心得,但大的框架不离《黄帝内经》,都是沿用传统的这些模式,理论知识都是这些东西。当然,也有人做了一些其他针灸模式的研究。比如,全息微针系统,就是截取身体某一个独立的部分,因为独立部分包含着整体信息,那就从这儿入手解决一些疾病,现在的耳针、眼针、腹针等,都属于这个微针系统。还有一些更奇怪的东西,像董氏奇穴,这个体系是我第一个正式在内地推广的,是2001年介绍给大家的。但是总体而言,一直到现在,都是传统针灸占主流。

大家总是错误地认为,为了把落地的事做得更加具体,指导系统一定是具体的、繁杂的,好像规定得越细,操作起来越容易落地。其实不是的, 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东西是可以被量化、被预期的。

1 身体三大系统(气脉、血脉、经筋)

极简针灸的展开,是基于刚才探讨的经络背后的真相,身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特异相关性这个事实,带领大家用手的触诊和眼睛的望诊,在身体上找到治疗的依据。根据我对身体的理解,身体上是有气脉的,有血脉的,在气脉和血脉之间还有一个实体的边界系统,是肉眼可见的,是手可以触摸的,那就是经筋。

在我的认知里,身体内气脉、血脉、经筋这三大系统是简单而又丰富的。明白了这三大系统的原理,针灸就非常好学了。

气脉是什么?气脉走的是气,气脉走在各种间隙当中,躯干上有,内脏里也有,间隙里有个筋膜网络,筋膜网络有浅有深,气脉走在筋膜间隙当中。你仔细摸一下自己,肌肉和肌肉之间有间隙吧?肌肉和骨头之间也有间隙吧?肌肉和血管之间有没有间隙?也有间隙。内脏里面有没有间隙?有很多的间隙。这些间隙里边有很多的筋膜,筋膜和筋膜之间的网络建立了很广泛的连接,整个人体的气就是在这些筋膜构成的间隙里面涌动的。我们扎针调气就是扎在这个层面的,大家建立这个概念就可以了。

血脉,其实就是血管,我认为,血脉系统说的就是血液循环系统,但是同样一个东西,在不同的认知下,对它的解读会不一样。西医最初发现血液循环系统的时候,很朴素地认为血管就是个运输管道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讲,把动脉血管换成一个根橡皮管也行,心脏要运血出来,有个管道运出去就行了。但现在看来,这个认知是很粗浅的,因为后来发现遍布全身的动脉血管,它的内皮细胞有很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这就不是运输管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结构,在不同的认识下,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换一个中医的视角去理解这套系统,观察的还是血液循环系统,对象还是这个对象,但是中医发现了另外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在血管里放点血,临床就管用。

经筋,就是肌肉。西医有个肌肉系统,相应地,在中医里有个概念叫经筋系统,人体有十二经脉,也有十二经筋,在经络循行线上的那些肌肉就是经筋。总体来说,经筋的分布和相应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循行走向不太一样。比如,足太阳经筋从小脚趾发出来,往上走小腿后侧(即小腿肚子)、大腿后侧,再走臀部、腰背部,然后走到后头,上到头顶绕下来,到眼睛的目内眦,这条线上的所有肌肉就被称为足太阳经筋。在古人的观察当中,经筋是由很多肌肉组合在一起的,一条经络线上就有很多肌肉,古人是把这些肌肉当成一个整体去看,用一个比较高级的词来说,就是同一条生物力线上的肌肉,这里面是有它的规律的,这就是经筋。

我们关注了筋膜间隙、血管、肌肉,在我们眼里,它们不是西医描述的那样,中医看到了另外一个规律,按照这种认知去指导临床,还很管用,观察同样的对象,有不同的认知。

我们发现了大量可重复的一些身体的事实,然后在这些事实的背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之后又揭开了规律背后的一些底层逻辑,最后在底层逻辑的指导下,用眼睛的望诊和手的触诊,在气脉、血脉、经筋上去探寻身体层面的治疗依据。当找到这个依据以后,针灸就变得简单了,是身体告诉你应该怎么针灸,而不是你想象性地去针灸。

2 “三调”技法解决问题(调气、调血、调经筋)

前面讲过,我们身体的三大系统——气脉、血脉和经筋,极简针灸从这三个体系里面各自发展出一种技法,称之为“三调”技法——调气、调血、调经筋。“三调”技法可以解决中医范畴下能解决的所有问题。

我们找 特效穴调气 ,针要刺在气脉上,刺在间隙里;如果患者有瘀血体质,病症有瘀血的特点,那就要 调血,针刺在血管上 ;如果摸到患者肌肉有一些结节、压痛,那么就用调经筋的方法来 解筋结,针刺在肌肉上 。围绕着每一个层次,我们都有相应的技法。一个层面单独用好了,可以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要是在这三个层面上都用得很好,搭配着解决问题,那疗效当然就更好了。

这三个层面的“三调”技法是基于我们对身心全新的认知与解读而来的。在我的认知当中, 所有的生理现象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背后都是有心理基础的;同样,所有的心理现象,也都是有生理基础的。 很多心理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在身体层面上找到依据。对于一个患者,你不需要问他经历了什么,只需要从有形的身体,从生理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用“三调”技法去解决它,也就解决了很多心理层面的问题。当患者生理上的感受完全舒服时,他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认知非常重要,非常有意思。比如,我们在针灸治疗当中,经常面对的症状就是疼痛。我曾经说过, 疼痛是神经缺血的一种“呼喊”, 疼痛只是个现象,它的背后是身体向你发出了一种呼喊,我们要遵循它的呼喊,去深刻地了解它,把背后的问题解决。

比如,患者喉咙当中有异物感,有口痰堵在里面,咽不下去,咳不出来,还有人的表现是喉咙特别痒,老想咳一下清下嗓子,或者喉咙特别干,老想喝口水去润喉,反正都是喉咙出现了一些异常感受,在中医上可以称之为“梅核气”。如果去看耳鼻喉科医生,做一个喉镜,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充血现象,医生说这是咽炎。在我的认知当中,这是不够深刻的,因为它既有生理层面的表达,也有心理层面的表达。我们去观察这类患者,会发现他们有这么一个行为模式,在紧张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做一个吞咽、咽口水的动作,在我的认知当中,这是某种心理或者某种情绪的躯体化表达,或者说躯体化投射。

所以,只是用生理异常来解释远远不够,不足以深刻地揭示它的本质。有人说,我是因为抽烟抽多了,以后少抽点。或者有人说,我是老师,讲课讲多了,以后讲话讲少点是不是就好一些?其实,这种认知也是不够深刻的,因为按照我们的认知方式,用“三调”技法去处理,给他治好了,他即便再继续长时间讲课,喉咙也没有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了。

为什么我对喉咙异物感很关注,患者有这种情况就去给他解决?除了刚才说到的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另外我还发现,有些晚上入睡很慢的患者,或者是很晚睡的患者,我帮他们把喉咙不舒服这个症状解决了以后,他们会提前犯困,手机也不想刷了,微信也不想回了,就想找一张床睡觉,会有这样一个变化。

对于睡眠,我还有一个观察。有的患者经常会在凌晨3~5点醒来,醒了以后再睡就浅睡了,甚至睡不着,在我看来,他的胃会有问题。有人说,按照“子午流注”来讲,凌晨3~5点是肺经循行,是不是肺出了问题?按照我的观察,就是胃的问题,非常确定。当我在说身体某个地方有问题的时候,我想表达两层含义:一个是主观的不适感,患者觉得不舒服;另一个是客观的依据,因为主观感受是一方面,这个不一定准确,我们得找一些客观的指征。比如,虽然患者没有觉得胃不舒服,不过我还是要摸一摸他的胃,看看体表温度是温的还是凉的,一摸是寒的,那就有问题;再用力一压,发现有压痛,甚至能摸出深层有一个硬东西,形状是个椭圆形的,那么我就找到了客观指征,证明你的胃是有问题的。好,发现了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患者凌晨3~5点早醒的这个事情也就解决了。

患者在凌晨3~5点早醒,这个事情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子午流注肺经循行”来解释,也解释得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肺经是经过胃的。其实,我觉得不解释它都行。重点是,我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一个患者凌晨3~5点醒,大概率是胃不好。胃到底有没有问题,除了看他的主观感受,更要在他的身体找到客观的依据,发现有问题就去解决它,这个事情也就随之解决了。

我还发现,很多患者在中脘和下脘之间的位置,用力一摸,会摸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它可能是横着的、椭圆形的一团很硬的筋结,用力压会很疼。这就提示,这个患者有很深的怨气,这个事在内心是有指向性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人某件事,非常具体。我问患者,是不是有个人或有件事让他有很深的怨气,他说还真有个事,现在想想都很生气。这个时候,我不需要问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只需问他,想不想把怨气去掉?他说:“当然想,这个太影响我了,经常莫名其妙地出来一些情绪,我这么多年努力提高我的修养,但是都做不到把那个东西去掉。”

这个时候,有的患者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恨不得要跟你倾诉,但有的患者是不想说、不愿意说的。这都没关系,我们也不用听他们倾诉。按照我们对身体的认知,用所讲到的极简针灸的三种治疗模式,把手摸到的那个东西去掉,在生理上给他解决就可以了。我们的操作过程,可能就15分钟,顶多半个小时。这中间没有我们劝导的过程,也没有他倾诉、我们安慰的过程。在解决完了之后,我们让他再回想,这么多年一直有怨气的那个人、那件事。很多人这个时候会说,好像现在没事了,之前挥之不去的情绪也没有了。

基于这种全新的身心认知和解读,我们极简针灸“三调”技法可以给人的身心带来多大的帮助!所以,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理解身体的方式去学会针灸,或者说在针灸的视角下全面了解我们的身心。

3 应象系统的基本原理

为了更具体地表述极简针灸如何认知身心,具有充分理性和确定性,接下来,我讲个有趣而又容易理解的理论,后面我们所涉及的针灸治疗,都可以基于这个理论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对身体的特殊的观察和认知,叫作“全息应象针灸”,简称为“应象针灸”。

首先,这个“应象”是什么意思呢?在我构建的针灸体系中,我有自己规定的术语,有些是我造的词,也有一些是引用的词汇,但我对它有特殊的规定。“应象”这个词引用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我这个体系里面有特殊的规定:“应”是呈现在身体的一些特殊反应,有可能是眼睛看到的,有可能是手摸到的;“象”是指取象思维,很多时候是它的形状特别像,观察它的形象的意思。

我曾经总结了一句口诀,就是 “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取应必有验” 。这个口诀大家记住了,当我们后面讲到具体的应象体系时,只要依据这个口诀,事情就非常简单了。

我们前面讲过,针灸发展到现在,有所谓传统针灸的流派,沿用十二经络、藏象理论来诊断治疗,有些人在这套理论指导下有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但依然属于传统针灸的模式;另外还有一些微针系统,像眼针、耳针、鼻针、手针、腹针等,这是一套系统。但我说的这个应象针灸,和现在的一些微针系统不太一样,它更加丰富有趣,看起来很像,操作起来也容易。我们把身体某一个独立的部分拎出来看一下,会发现整个身体都包含在里面了,概括出来就一句话, 身体任何一个独立的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 。比如,我们的一只手,甚至一个手指头,都影缩着我们整个身体的信息。

就像一棵树,有树干、有分支,还有叶子。在一片叶子上,我们会看见叶子里面也有个主干,还有更细的小叶脉。再仔细观察一下,整个叶子小叶脉的形状,跟整体的树的形状很接近。西方有个理论叫分形理论,跟这个概念很类似,即按照同样的模式,不断地复制下来,在最微观里面已经包含了整个最宏观的信息。所以,当有人看到整个银河系宇宙的图像之后,觉得特别像人的大脑,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医讲的取象比类思维。有些人调侃说,核桃长得像大脑沟回,中医就说核桃补脑,这是无稽之谈。我们现在再看,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

身体任何一个独立的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所以,我认为经络这个概念,背后是基于这么一个事实:身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特异相关性,古人为了揭示其中的规律,就提出这么一个假说。如果大家接受这种观念,那么经络这个东西,不光只是人身上有,在动物身上,甚至植物身上也应该有,我们中国有中兽医,动物也可以针灸。当年,为了研究针灸,古代兽医的《元亨疗马集》我都看了。牛、马、猪、狗等动物都有穴位,有些穴位的名字还跟人的一样,但是位置不一样,比如,动物的百会穴不是在头上,而是在尾骨上。

那么,植物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当果树光长个、不结果的时候,一些果农怎么处理?他会在果树的某个地方,弄个小木头做成小楔子钉进去,就跟人身上扎针一样的,之后果树就不长个,开始结果了。我们猜想一下,假如这棵树某一个枝干被虫子咬了或者损害了,观察一片叶子的小叶脉,在相应的地方找到一个异常点,然后扎上一针,这管不管用?有人观察过,且做过这个实验,是管用的。我认为,生命本身就是这么构造的,既然这么构造,那就应该管用。

所以,yiger,其实就是把身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特异相关性这个事实给提出个假说。如果回到生命的源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胚胎发育阶段,一个胚层上长出来了很多器官,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为了解释这种普遍的联系,古人做了一些观察,也提出了取象比类思维。在我的针灸体系里面,按照取象比类的应象针灸方式,在临床上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面部和头皮部的应象针灸。

先说面部的应象系统。我们来想象一下,有一个微型的人,面朝前、脚朝下,平放在一张脸上。这个微型人的面部是在这张脸的前额上半段,如果细分,里面还有眼睛、鼻子、嘴巴等。前额下半段是人的脖子,咽喉也在里面。往下到眉心的位置,相当于人的天突穴。眉心的旁边,眉毛下有眉棱骨,相当于锁骨的水平。下面到鼻梁这一段,从鼻根到鼻尖一直下来,相当于人的胸骨,胸骨最下面有个胸骨剑突,也就是鸠尾穴的地方,就在鼻尖的位置。从鼻子下来是人中沟,相当于人的上腹部,人中穴其实对着中脘附近。然后再下来是嘴巴,嘴巴的中心点对的其实是人的肚脐。再下来就是下巴,对应的就是人的小腹了。

我们构建了这个应象系统之后,要用的时候怎么用?就是刚才说的口诀: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取应必有验。有病必有象,如果哪里有病,在应象系统相应的位置会找到特异性的改变。比如,一些痛经的患者,小腹盆腔寒凝血瘀,月经血块非常多,颜色发黑,打开她的下嘴唇,可以看到口腔里面很多特别明显的小静脉血管。有象必有应,我们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些依据,找到一些弯曲怒张、颜色特别青的形色异常的血管。取应必有验,在这血管上,用针尖刺一下,出几滴血,让患者漱一下口,痛经当下就会好转。操作就这么简单,效果会非常好。

figure_0059_0001

面部应象系统示意图

有些患者经常有鼻炎,呼吸不通畅,在面部应象系统里,鼻梁对应胸骨,鼻腔对应胸腔,所以,对于胸腔呼吸不顺畅的患者,我会在他鼻子两边的肌肉,鼻翼周围或者跟鼻翼相关的某个地方,找到特殊的反应点来针刺。如果找了半天没找到,那在这儿扎针就没有效,或者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如果摸到这个东西,扎准了以后,那么他的鼻腔会有反应,在呼吸的过程中,会突然感受到胸腔开阔了,胸腔一下打开了,很开阔、很舒服。有的患者甚至说,我觉得整个鼻腔都吸满了,充分打开了,而且我感觉到在房间里面好像吸到了很清新的空气,就像雨后森林里面那么清新。

还有,我们沿着颧骨的边缘摸一摸,想象一下,这里对应人体哪个部位?是胁肋,肋骨下面也是一个弧形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对应。在临床上,有些肝气郁结的患者,如果他双胁胀满,我们在颧骨边缘相应的位置摸到一些小疙瘩、小结节,用力压的时候他有痛感,然后用一根针斜刺进去,有的患者在进针的一瞬间,他的双胁胀满就消失了。

figure_0061_0001

头骨正面、侧面示意图(颧骨位置)

在某一个局部观察到了这么一个应象的联系以后,按照“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取应必有验”去做。如果这儿有反应了,扎准了,就会很有效。

在我们头皮上也有这样的一个应象系统。想象一下,有一个人,面朝下,趴在头皮上,他的头是在额头发际线中间的美人尖那,往下是脖子,再往下是腰椎和骶椎,到了后脑勺这里有个“人”字缝,像张开的两条腿。

这些观察很有意思,可以按照这个原理,演化出各种可能性来。这是一种观察取象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这样的可能性。先取象,然后找准,找到这样的可能性,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取应必有验。这个取象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部位,但是病灶所对应区域的异常反应就是具体的了,它不是模糊的。在应象系统里面相应的位置,我们找到一个异常点,扎在那个地方,它就有效,如果没找到具体的异常反应点,扎上去就不管用。

figure_0062_0001

头皮应象系统

这个方法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临床用起来疗效非常好。我曾经用头皮的这个应象系统,治好过下丘脑—垂体有肿瘤的患者。垂体里边长了一个小豆粒大小的肿瘤,这是非常难搞的,一般医生会说先观察,如果长得太大就做手术,关键是手术以后很多人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因为下丘脑和垂体是内分泌的神经中枢,做手术很容易被损伤。我的一位患者,她是一名影视演员,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后,就开始研究肥胖的戏路了,说万一有一天这肿瘤长大了,必须做手术,到时候内分泌失调,就变胖子了。后来她来找我调理,我就是用头皮部的应象针灸,扎针没几次,可能就是三五次,不到半年时间治好了。相同的病例还有好几例,都治好了。通过头皮的这种观察,在这里扎两针,竟然可以解决这么可怕的问题,而且那么快,挺令人吃惊的。

这也说明,应象观察非常有意义,极简针灸是充满理性的。我们只要认知到位了,治疗就可以跟上,而疗效也随之呈现,这就是确定性,是身体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依据。我们按照身体呈现出来的依据去治疗,就会产生一个疗效的确定性。

4 知行合一的针灸观

知行合一,是我们极简针灸提倡的一个针灸观。我经常说一句话: 解决一个问题,最核心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认识这个问题,当你把问题认识清楚了,解决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于医生而言,如果我们的认知是基于对身体的理解,底层逻辑足够坚实,接近真相的话,那么应该就能够达成两个目标:第一个,已经发生在患者身上的疾病和症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第二个,从身体提示的依据入手治疗,未来会发生什么,治疗以后哪个能好,哪个先好,哪个后好,能够有一个基本的预判。

在我的认知体系里,有三个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去认知身体:一个是心,一个是眼,一个是手。心就是思维方式——对身体认知的匠心独运的思维方式;眼就是眼睛的望诊;手就是手的触诊。通过这三种手段,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到位以后,治疗就跟上了,可以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我知道怎么治,并且可以提前预判疗效。

比如,一个人有心脏病,胸痛得很严重,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看他的舌质青紫,舌下络脉曲张,这符合瘀血的特征。这是思维的过程,在操作层面,就是要找血管放血。在我的认知层面,心胸不适或许在肘窝区域会找到瘀络,心包经不是经过肘窝吗?这个地方大概会出现一个形色异常的瘀络,这都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就在那儿找一找。先想到它,然后找到它,一看,这里有根血管,它的形态是异常的,鼓起来了,它的颜色是异常的,特别青黑,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个针头扎进去,放出来一点血,他的心胸不适应该立马就缓解了。

再比如,一个人胃寒,有人说扎中脘穴,要是我的话,不会这么做的。我会先在中脘穴上下用手轻轻触摸一下,摸到那里确实很冰凉;然后,观察一下有没有哪个地方毛孔特别粗大,看到有几个黑色的毛孔特别粗大,那就是核心的地方;我再用手轻轻地压一压,摸到一个点特别硬,用力压会特别痛,我会在这个地方扎针。这里不见得就是中脘穴,但是你找到这个点去扎,效果会更好。

所以, 我们用心、眼、手三种手段去认知身体。首先,用心,用你的思维方式,你能想到这个事儿。然后,用眼睛的望诊和手的触诊去找到处理的地方。最后,你再用针扎到它,让实在的疗效显现出来。 我们得先想到,然后再去找到,最后再去做到,诊断治疗一气呵成。我们知行是合一的,对身体的认知到什么层面,操作就能做到什么层面,这种认知产生确定性以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极简针灸的思想是知行合一,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认知和观察最重要。 只要认知到位,这么去做了,疗效就是确定的。而不是我们掌握了一个东西,听起来挺过瘾的,最后做起来不管用,于是反省是不是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不到位,回头再去理解它,温习了半年以后,发现还是不行。当换了一个观察角度,换了认知方式以后,我们就会发现疗效是确定的,这就叫知行合一,是我想要传递给大家的针灸理念。

是患者的身体

说了算

不是医生的脑袋

说了算

我们要学会用手去

问穴位

问身体

问生命

身体知道答案 LbwRxMDoli/X2J+X2kVNOoB0p5JS/JUuYg+t0RpvCKWaWLHB0b527NW1Wr9teR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