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前几年,我在上海接了个电话,我一位好朋友,他去了国外,他的母亲在老家出了个紧急状况,她有肾结石,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结石,掉到输尿管里,造成刺激划伤,输尿管痉挛,非常痛。已经两天了,一直在痛,因为她对止痛药过敏,所以医院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个事怎么办?朋友在非洲,很着急。这位朋友曾是我的患者,之前听过我的一次讲座,于是打电话来问我。

我当时远程指导他,告诉他在手上什么地方,有一个穴位叫什么穴,它是安全的。我说,你能不能找一个人带你母亲去医院,在你母亲手上把针扎进去,留针12个小时以上,针就放在手上,也不影响生活,针扎上以后中间捻转一下,输尿管那里没有痉挛了,放松了、不疼了,就让患者多喝水,单腿蹦。

他找了他舅舅,他舅舅是个农民,原来没接触过针灸,他就告诉舅舅在手上的某个地方,找到一根针扎进去就行。后来,朋友反馈说,他母亲手上扎了一针后,很快就不疼了,且睡了一个好觉,好在及时处理了,否则医生要是给他母亲做手术会非常麻烦。

你想,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我这位朋友都没有学过针灸,就远程指导另外一个没有学过针灸的农民,给他母亲弄一下,就把这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我曾用这个方法,治愈了好几例肾结石,后来完全好了,不用做手术,大部分人的结石随着小便排出来了,也有人不知不觉就没有症状了,再检查肾脏和膀胱,里面结石也没有了。

这个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个启发:我们对于针灸,换一个视角,找到一个最便捷的路径,去了解它,去认识它,或许就会很快上手。

在很多人心目中,针灸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同时,又很玄奥、很小众。当大家探讨针灸的时候,扑面而来的都是那些玄之又玄的概念,如藏象、经络、气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让很多人不明所以。

但当我们回顾中医发展史,就会发现针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中医里最先蓬勃发展的是针灸,确切地说,最先是“灸”(即艾灸),然后是“针”。

汉代之前的出土文献中,如马王堆出土的一些医学典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在描述经脉的时候,用的方法主要是灸法,那个时候可能穴位都还没有出现。经络也只有十一条,十二经络中的“心包经”是后来增补的。而且,那时候对经络的描述很简单,过程很简略,路线也更短。

比如那时候,古人要治牙痛,他们的经验就是灸一灸齿脉就好了,齿脉是从食指到脸颊,最后到牙齿的一条路线。通过不断地实践,后来这条齿脉还可以往下到肺到大肠,慢慢地发展成了十二经络之一的手阳明大肠经。

同时,工具和疗法上,在“灸”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针”,且渐渐成为主流,比如《黄帝内经》里讲的针具就有九种,最高级的是“毫针”,又称“微针”(《灵枢》首篇《九针十二原》开篇就讲:“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就是我们今天针灸用的针。它里面还有其他一些针,有的是放血用的,有的是排脓用的,还有些看起来更像手术刀。

在中医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系统性疗法是针灸,技术上它是革命性的。围绕这个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套理论就是《黄帝内经》,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所以,《黄帝内经》里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与针灸相关的,它里面的很多中医概念如藏象、五行、经络、穴位等也都是基于针灸发展出来的,同时这套理论总结出来又是为针灸服务的。

药物学、方剂学等也就是我们现在主流的中药疗法,在那时候还是个小门类,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的现在还在用的药物不过一百多种。没有丰富的实践就不足以支撑一个理论体系,方药成为主流是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才慢慢形成的。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在“黄帝内经”时代之前,这些中医理论完善之前,针灸就已经存在了,古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一定深刻了解过治疗身体疼痛的某些规律。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古人治牙痛,他们通过反复实践确定了“通过刺激身体的一些部位就能缓解牙齿的疼痛”,而这些部位,可能是脸颊的某个地方,也可能是手部的某个地方,把这些部位连起来,就形成了“齿脉”的概念,这是经络的雏形。

这是我们理解针灸的一个基础,即“身体不同部位之间具有某种特异相关性”。手部某个地方、脸颊某个地方与牙齿相关,足部某个地方与胃相关……这种不同部位的特异相关性在我们的身体里无处不在。

有时遇到一些从没接触过中医的朋友,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针灸治病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我可以先笼统地概括一下: 针灸本身并不能治病,它只是一个刺激身体进行自我疗愈的手段。 譬如,一个人的胃出了问题,但这个人很年轻,因为身体有自我疗愈功能,所以他的胃暂时不会有什么病痛反应。但当这个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胃部病变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痛了,开始“生病”了。这个时候,我们在他足部的某个位置扎针,扎针是在生理上对这一处进行了一个损伤性的刺激,这个位置被损伤、组织结构被破坏后,它要进行自我修复。因为这个位置与胃有特异相关性,所以它在自我修复的同时,把信号也传达给了胃部,提醒胃部也出了问题,然后胃部也开始强行地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修复,最终达到缓解疼痛乃至痊愈的目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的原理全都一样,只是刺激的手段不同、对身体的损伤程度不同,其轻重缓急不同而已,总之,就是用一个轻微的对人体的损伤和破坏来唤醒身体的自愈功能。

人体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大,但这种强大也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同时也是中医的边界,那就是人体某个部位、某些组织病变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再神的中医医生也无能为力。这就是所谓的“君之病,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我个人就是这么理解的。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会发现,针灸最关注的其实是人体本身、生命本身。人类对生命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我一直在感叹,我们的先祖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在那个生产力和科技都还相对落后的时代,就发展出了高度完善的针灸疗法,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这都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后,我再来讲讲针灸的几个特性。

一、安全性

《黄帝内经》里讲过,要让百姓治疗疾病时不使用药物,也不要用砭石,而是用细小的针,刺入肌肤就能通经络、调气血。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针灸的高安全性。跟药物、手术刀及其他一些医疗用具比起来,针对身体的损伤是最小的。尤其是现在有更细小的微针,对身体损伤微乎其微。很多初学者对针灸有心理障碍,当我们充分认识到针灸安全性的时候,就能破除这种对针的恐惧感。

二、高确定性

用针灸来疗愈,是基于对身体的深度认知,针对不同的病症找到相应的部位下针,下针部位是有明确依据的。比如,你会摸到这块有个硬结,这个硬结表明身体告诉你,这块或与之相关的身体部位出了问题。那么,针扎下去就一定会有效果,这个效果是针扎下去之前就能确定的,这个就是针灸的高确定性。

针灸不是玄学,治疗效果也不是看概率的。身体是个无比精密的仪器,身体本身是科学的,而针灸是基于对身体规律的充分理解和认知,它可以做到极高的确定性。

三、见效快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见效慢是中医的一大特征。实际上,在针灸这个疗法里,只要扎对了地方,很快就能看到效果,快的只要几秒钟,一针下去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身体会快速给出反应。

四、易学

有人说,学习中医要从针灸开始,就是因为针灸易学,容易入门,可以通过针灸来进入中医的广阔世界。

但很多初学者觉得针灸很难、很深奥,也不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等一堆理论,太难了,学不会。

我们前面说过,在这些中医理论完善之前的几千年里,针灸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一个非常注重经验的疗法,对于初学者,深奥的传统理论不重要,我们不妨绕开《黄帝内经》里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绕开阴阳五行,从理解身体的角度来学习针灸。也可以说,是通过针灸来了解我们的身体,探索生命。

所以,通过这本书,我希望带领大家换个角度去理解关于针灸的一些最真实的东西,了解针灸的真实意义,也换个角度了解关于生命的一些真相,关于身心、疼痛、焦虑、疗愈等各种各样的真相。

这本书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极简针灸”和“实在功夫”。

极简针灸,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极其简约的针灸模式,简约而又深刻,简单而又丰富。这个模式由调气、调血、调经筋三种技法组成,每一种技法单独去用,都会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如果组合起来去用,疗效会更佳。

实在功夫,讲的是这三种技法怎么去操作,完全可以在身体上找到一个实在的依据,确定下针之处。比如,如何用眼睛望诊,在身体某些特定的部位找到某一个异常的东西,这是能用眼睛看出来的,有可能成为你制定针灸方案的一个依据,也就是你可以在哪儿扎针。这非常实在,因为是你眼睛看得见的地方,不需要记住很多的穴位。还有,我们如何用手触摸,去找到身体上某个异常的地方,摸一下有没有一个硬硬的东西,它的质地是硬的,用力压它会疼,用手摸到一个实在的东西,然后那个点有可能就是我们扎针的位置。

所以,我们是在身体上,按照一种思维方式,用眼睛,用手去找到扎针的那个点,这是非常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然后,它的疗效也会很实在地呈现,百分百的高确定性,且见效快。

如果你不了解针灸,这将是你入门的第一课,你会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如果你已经是针灸从业者,这本书也可以升级你对针灸的认知,它是一个新台阶。

这本书的内容,我分了六篇去讲,从极简针灸的由来、原理到操作的技法,从技法的使用原则,再到具体的临床实践和调理身体的针法,等等。我会尽量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人一步一步去了解针灸,走进针灸的最深处。

中医最大的经典不是《黄帝内经》

而是生命本身

世界之大,不逾眼界之开阔

眼界之宽,莫若针尖之微茫

最本质的东西

往往是最简单的

而最简单的东西

是可以被量化、被预期的 nk++HLWI7b+8Tf6jxKRqbae6jSXuv329KBIbyAnNbYRdzuMKUzVuYjjQB8hBD7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