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和到平成,我们的人生一直都是简单的“三部曲”——先上学接受学校“教育”,毕业后又“工作”数十载,最后再迎接祥和的“晚年”生活。在工作阶段,我们结婚生子、买下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很多人都觉得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事便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彼时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双陆棋
盘,上面只有一条直线,而我们也早已将这条通往终点的路线收于眼底,剩下的不过是按照框格一步一步前进罢了。加上日本战后复兴和经济发展这两大目标,更让我们坚定了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生活。
然而,泡沫经济崩溃后,由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和人口减少,上述目标已经无法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社会体系更加成熟,人们必须用经济发展之外的其他标准来重新审视社会的理想形态以及自身的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大家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富裕,还开始重视精神的富足。精神富足的概念也因人而异。和谁一起度过人生、做什么样的工作、把时间花费在什么地方……我们开始根据自我喜好,从多种多样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家逐渐放弃了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那些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结婚生子也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选项。过去大家向往的房子、汽车在逐渐被共享住房、共享汽车所取代。动画片《海螺小姐》
中的家庭结构曾一度被当作日本国民家庭形象的代表,现在也变得不多见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或多重职业,一生只供职于同一组织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认为,生活方式多样化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变化通常都会伴随焦虑。“我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吗”“为什么我们公司没有任何变化呢”“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该相信哪个呢”……我平时接待过很多来咨询职业问题的人,从他们身上隐隐约约都能感受到这种焦虑情绪。
社会在实打实地发生变化,然而从昭和到平成期间所形成的体系、价值观等却一成不变,这应该就是焦虑的根源所在。比如,我们在退休之后会失去工作的地方,也会失去自己的价值和收入来源。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都比较看重学历,那些中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以及中途从大学退学的年轻人便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在职场、家庭以外的社会群体中找到立足之处,这也意味着他们很难发现全新的自己。我们被灌输的价值观导致我们拥有过剩的责任意识,觉得自己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能失败。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虽然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但仍在摸索全新的生活方式。曾经的人生“三部曲”——“教育”“工作”“晚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教育”的形式开始多元化,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可以多次变换“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社会。
所谓大家公认的“理想型”人生道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是一个自己掌控自己人生的时代。 人生这个双陆棋盘上的路线不仅开始变得曲折,还出现了很多岔路口,我们很难判断自己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人生早已不再是一个双陆棋盘。我们如今面对的是一种蜂窝状结构的棋盘,每个人都是上面的棋子。棋盘上布满了无数个六边形的框格,我们可以选择任意方向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所谓人生,就是自由游走于这个棋盘之上的一场游戏。
我们每前进一步, 生活方式便会因为换工作或者自立门户等形式而发生转变。 按照以前的“理想型”人生道路,我们径直走几步就能到达终点,生活轨迹平凡又简单,而现在我们描绘的人生轨迹则更为复杂,步数多,路线也更迂回曲折。
那我们为什么必须不断向前,不停地变换生活方式呢?以及我们要怎样选择下一个框格呢?还有,要想把这场看不见终点的游戏玩下去,我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本书将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我会在其中穿插一些自己的真实经历,希望能向大家传达一种职业观——在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之前,我们都有机会变换工作,进行职业转型。
接下来,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变换生活方式?简单来说,是因为现在同时出现了三种现象:①寿命延长;②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加快;③世界变化的速度加快。
有一个词叫作“百岁人生”(The 100-Year Life)。我2021年开始编写本书,算年纪,当下正好36岁,按照人均预期寿命计算,我还能活46年。不过我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所以如果还能再活40年,就算是非常走运了。这样一算,我的人生总共大约有75年。如此想来,“百岁人生”是不是与现在已经成年的人毫无关系,只和小孩以及将来出生的人有关呢?我觉得并非如此。人均预期寿命说到底只是厚生劳动省根据以过往数据制作的生命表计算得出的数值。然而对于我们身上蕴藏着对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些过往数据都一无所知。今后,AI、VR以及机器人科学等领域还会涌现出全新技术,卫生、医疗、生物技术领域也会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所以,对于未来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比如,可以通过内置摄像头把控食材状态的冰箱,能够根据个人偏好以及健康状况提供餐食的AI智能厨房,通过合理的通风换气以及对湿度、室温的维持,使人体远离病原菌侵扰的AI空调系统等,都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到那个时候,人类的寿命会进一步延长, 哪怕现在已经是成年人,说不定也会赶上即将到来的人生百年时代。
本书面向的对象是全年龄段的读者,所以2007年出生、2021年刚好14岁的朋友们可能也会读到。据因《Life Shift:百岁时代的人生战略》(东洋经济新报社,2016年)一书而蜚声海内外的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教授所言,现在14岁的这些小读者有50%以上的概率能活到107岁。他们将怎样度过今后90多年的人生呢?真是无法想象。
在日本,人生百年时代的到来可能还会加快少子老龄化的进程。少子老龄化的问题在于“提供支撑的人口”减少,“需要支撑的人口”增多。这种不平衡会给“提供支撑的人口”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所以,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退休年龄被不断延长。
根据日本从2021年4月开始实施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修订版)》,只要本人有工作意向,就可以工作到70岁。今后退休年龄可能还会延长至75岁,甚至最后连退休这种概念都有可能消失。这就意味着, 我们的工作时间将会长达近半个世纪。 而且,假设退休年龄被定为75岁,即便我们75岁以后才进入养老阶段,距离100岁也还有25年的时间,相当于人生的四分之一长度呢。
如果我们无所事事,这个阶段就会显得格外漫长,另外,要想维持生活,金钱必不可少,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必然趋势——很多人在75岁以后仍会选择继续工作。
据说,在保障退休人员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继续雇佣制度中,退休后的工资相当于退休前的50%~70%。而且,雇佣形式一般都是合同工,每年都要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这种退休后的工作方式最长也就能维持几年时间,之后原单位会终止合同,不会再续签,所以这不能算作一项长期收入。如果脱离了继续雇佣制度,一般也就只能打打廉价的零工,并且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十分有限。
也有人会想:“既然这样,为了保障我的晚年生活,我从现在开始存钱。”不过,到底存多少才算够呢?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与其如此,倒不如趁着年轻,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转换职业,即便到了晚年,也知道随机应变,为自己创造新的可能性。 这样不仅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还会延长身心健康的时间(即健康寿命),对晚年经济问题的担忧也会减轻不少。
未来,我们将更加长寿,工作的时间也会更长。所以,无论生活方式改变多少次都不足为奇,再结合下文马上提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加快”这一因素的影响,便更加见怪不怪了。我们越来越长寿,生活方式却越来越“短命”了。
以前有个词叫作“职业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进入公司后打算如何积累经验,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有时面试者会在面试现场遇到这个问题,有些公司在员工入职后还会专门组织培训活动,让员工学习如何制定职业规划。用人单位对面试者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即面试者在入职后,将一直供职于该公司——这也是“职业规划”的特征属性。
员工入职后,先在所属部门提高自身能力,积攒经验,然后被调到自己的理想部门继续大显身手,最后再晋升为管理层,这种直线型(并且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便是职业规划下的典型模式。在缺少变动的时代,人们总能提前做好长期规划,在必要时刻采取必要行动。但如今我们已经步入VUCA时代
,再依靠类似职业规划的长期计划工作生活,难免就有些落伍了。
其标志之一便是最近出现了一种被称为 “职业漂流(Career Drift)” 的观念。神户大学研究生院经营学研究科的金井寿宏教授曾在2002年编著的《职场人士职业生涯设计》(PHP研究所)中介绍过这种理论。“Drift”的意思是漂流。这种观念主张大家 将自己委身于形势的洪流中 ,随形势而动,而并不是像制定职业规划那样,让人们提前描绘好未来的模样。
当然,倘若一直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我们内心必然会感到焦虑不安。对此,“职业漂流”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只有在人生重要节点时,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职业发展方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除此之外的其他时候则无须拘泥于规划,大胆放手去做,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反而能顺利穿过变化所带来的惊涛骇浪。与职业规划相比,“职业漂流”对变化的包容性更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我们体会到的变化会更丰富,同时经历的职业周期也会更短暂。就我自己而言,我每隔两年就会变动一次,或转职,或创业,或自立门户等。
如今,个人的职业发展越来越难规划,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企业不仅寿命越来越短,只能以项目为单位推进工作,同时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情况。即便提前做好了缜密的职业规划,一旦企业倒闭或被收购,这些计划都会随之化为泡影。虽然有些公司能屹立不倒(没倒闭或没被击垮),但即便我们身处其中,也逃不过裁员或劳动环境方面的其他变动。
况且,人生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各店面的厕纸一下子被抢购一空,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还有口罩价格暴涨等,这些情况谁又能提前预料到呢?在COVID-19的影响之下,很多人不得不更改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远程办公的推广而获益,但也有许多人深受远程办公工作模式的困扰,有人甚至丢了工作,有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换工作的大好机会从眼前溜走。
在VUCA时代,职业的流动性、前路的不确定性, 以及企业寿命的缩短都会给个人带来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也在加快。
不仅是职业和企业在变化,作为个体本身,我们也在不断改变。在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兴趣爱好和想做的事情都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合作关系也会有所不同,当孩子出生或家里有人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也必须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各种变化。
日本是一个多灾害国家,地震、水灾、传染病都会引发价值观的变动。很多人都以这些具有冲击性的事件为契机,开始创业或自立门户。像这种“自身”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很难提前预料到。
近年来,事物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透过一篇名为《获取5000万用户所需时间》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充分感受到,那些改变日常生活的技术革新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
“飞机68年;汽车62年;电话50年;电力46年;信用卡28年;电视22年;ATM 18年;电脑14年;手机12年;互联网7年;ipod 4年;YouTube 4年;Facebook 3年;Twitter 2年;Pokemon Go 19天”
(出处:神田敏晶Yahoo!新闻https://news.yahoo.co.jp/byline/kandatoshiaki/20180910-00096323/)
正因为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助力,Pokemon Go才得以迅速普及,类似这种过去的技术革新为后续创新提供支持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 连锁革新 是变化速度加快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随着 全球化 的发展,世界各个部分都在慢慢连成一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变化,远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地区也会随之变化,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Black Lives Matter运动通过SNS(社交媒体),一夜之间发展成了全球规模的运动。再比如,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也证明了在全球化形势之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究竟有多紧密。只要全球化带来的过剩联系以及刚才提到的连锁革新仍在持续,变化的速度就不可能减缓。
但另一方面,世界变化过于迅速,意味着它背后堆积着无数次“制作—使用—废弃”的过程,该过程又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出于反思,今后各行各业应该会在减速的基础上,继续寻找企业或行业的生存之道吧。这种反思可能会使社会发展不得不 减速 ,但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变化都不会停止,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也不会间断。
如上所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①人的寿命变得越来越长;
②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在加快;
③世界各方面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所以,想仅凭一种或两种固定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一生简直难如登天,不断改变生活方式才是当下理所当然的生活之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对工作或人生计划得再缜密也毫无意义,毕竟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不得不经常调整方向,改变计划。因此,对我们而言,制订“计划”事小,最重要的是 要做好能够应对所有变化的“准备”。 人生漫漫,变化无常。变化可能发生在1个月之后,也可能发生在5年之后。虽然不知道变化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先假定它一定会来,并按照这个标准着手准备工作,只要我们准备周全,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靠改变生活方式来调整适应。
不过,虽说要做“准备”,但也不是要让大家把想做的事情和所有娱乐活动都延后。因为我们“可能会活100年,也可能明天就离开人世”。如果真的不幸在不断“延后”的过程中死去,我们肯定会抱憾终生,因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死前也会追悔莫及。所以,我的建议是 及时行乐,一边体会人生滋味,一边进行准备工作。
那么,我们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呢?接下来,我将重点就工作方式及职业发展进行说明。你,做好职业转型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