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寻找心之所向的路上阔步向前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很喜欢和人交流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职业交流做得多了,便从中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人,尽管他们所处的环境背景并无二致,其职业观却大相径庭。

明明都在同一行业的大企业里工作,有的人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有趣项目中马不停蹄,有的人则因为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而郁郁寡欢。还有一些自由职业者也是如此,明明大家的工作方式相差无几,有些人会通过灵活变换自己的头衔或角色不断进步,有些人则只是做着单调乏味的工作,觉得生活处处寸步难行。

难道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们本身就能拥有更多机会,生活的阅历也丰富多彩。但其实在性格内向的人中,也有人会不断向生活发起挑战,追求不同的人生体验。或者进一步说,有些人正因为拥有这种内向的“性格天赋”,才对自己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知,从而成功完成精准的职业转型。看来,上述差异好像与性格并无太大关联。同样,和学历、年龄、性别等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那么, 能够做到职业转型的人和做不到的人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呢? 我对此感到十分好奇。

如果这种职业转型有规律可循,并且我能将其整理、提炼出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标准和思维模式,或许会对一直与我进行职业交流的人们有所帮助。不仅如此,人生百年,变幻莫测,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洪流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或许也是一块能帮助大家亲手设计出自己职业规划的指南针。出于这种想法,我决定执笔写下此书。

新型职业观——人人都认可自己的工作方式

一言以蔽之,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当今时代的职业成功。不过,所谓的“职业成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职位步步高升,还是赚得盆满钵满?过去很多人都以这两项标准来定义成功,于是为工作鞠躬尽瘁便成了他们的奋斗标签,以公司为家的“工作狂”或“企业战士”随处可见。也正是因为这群工薪人员的无私奉献,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以实现战后复兴和高度经济发展。不过,时过境迁,随着劳动方式的改革,过去支撑日本的长时间劳动模式也逐渐走向了终点。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推行4天工作制,员工每周可以休息3天。虽然薪资水平会有所下降,但也能通过做副业再赚回来。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事业。从昭和 到平成 ,再到如今的令和 ,日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年收入和地位的提高象征着职业成功,人们的目标就是不断“向上再向上”。但如今,随着工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仅靠这种固定的向上箭头已经无法再衡量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那么,当下的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取得了职业成功呢?

第一个判断标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简而言之,即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并以此为工作努力于当下,其内心的箭头处于一种朝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断延展的状态。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对未来有规划,即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的职业经历是否在为未来想要实现的事情铺路。

只要面向未来的箭头清晰明确,就代表这个人的职业发展比较顺利。

与过去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只有一个“向上”箭头相比,如今衡量职业成功标准的箭头方向越来越多样化,人生的选项也在不断增多,所以 不管是“发自内心的箭头”,还是“面向未来的箭头”,它们都可以360度全方位延展,具体的方向也因人而异。 这实乃可喜可贺之事。

不过,面对丰富多样的人生选项,有人欢喜有人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变为本职工作,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设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果一个人当下“没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对未来没有规划”,那便意味着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是失败的吗?

媒体总会报道各种成功者的光辉事迹,从他们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的确在做着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对未来也有清晰的发展路线。于是,在大众媒体的宣扬下,“应该论”甚嚣尘上,要求我们也要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应该遵从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又或者“应该设立目标,规划未来”。可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就连我自己也是一样,即便我写这本书时已经35岁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因为我的工作方式属于自由职业,所以也很难说对未来的规划有多清晰。

像这种只适用于部分成功人士的判断标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能让大多数人都会认可自身职业的全新职业观。 这种全新的职业观具体是什么,接下来我会通过本书为大家详细介绍,同时我还会提供几种新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工作,面对人生。

无须为大众共识所烦恼

我于2013年开始参加工作,先是在Slogan公司做了两年职业顾问。当时负责的对象群体是大学生,每天的工作,要么是针对他们的求职或前程问题提供相关建议,要么就是在挑选公司或者举办应对人才选拔的方案讲座。后来,我于2015年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自立门户的这6年时间里,虽然我的主业并不是职业咨询,但也一直受各方邀请去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其间,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客户,有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经营者,也有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等。从2013年到现在大约8年的时间里,我共与2000多人进行过职业交流。如上所言,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交流经验,我才意识到原来每个人的职业观各不相同,而我也对这些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如此,通过对话交流,我还发现 很多人都太拘囿于那些所谓的“职业成功的判断标准”。 其实在职业咨询的过程中,大家提到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其背后的逻辑都趋近于强迫性思维——“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变成职业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必须尽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下至找不到未来出路的初高中生或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上到临近退休的公司职员,大家好像都苦于这些大众共识的折磨而无法释怀。

同样,“对未来没有规划”也是职业咨询中的高频句段。常见的有“我在现在的公司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想换工作,但又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或者“不知道我这个自由职业者还能做多久”。另外,求职的毕业生在挑选公司时,某种程度上也都想提前知道要选择的这家公司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必须对未来有所规划”“人生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有自我职业规划,并且能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或许我们都太局限于这种思维定式了——毕竟这里也潜伏着毫无价值的“应该论”。

不过,交流过程中也有意外收获。我发现有不少人虽然当下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看不到未来方向”,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愁眉苦脸,反倒保持着一种乐观心态,在各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

与他们深入沟通后,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乃生活之常态。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对自己想做的事了如指掌,大多数人对此是毫无头绪的。所以即便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不必太过焦虑。人生数十载,只要多尝试,多体验,总会在过程中找到心之所向,待找到后再做职业转型,一切便是水到渠成。因此, 与其纠结于“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如“在寻找心之所向的路上阔步向前”。

同理,我们也无须为“对未来没有规划”而感到失落沮丧。就算是我,也不知道3年后自己在做什么,也没有哪个人会说自己能将职业前景看得一清二楚。世界瞬息万变,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出乎意料的事比比皆是。与其担心未来,不如把握现在。做好眼前的每件事,为未来打下基础才是上上策。待时机成熟后,我们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再进行职业转型也未尝不可。

因此, 我们不用担心“对未来没有规划”,要相信“即便看不到未来前景,一切也都没关系”。

经验造就的“积累”和“偶然性”——实现职业转型的关键要素

不管怎么改变,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职业转型”。如果做好了时刻都能职业转型的准备,一旦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就能立刻选择着手;哪怕对未来没有规划,也能很顺利地适应现状,不断开拓自己的职业道路。

如果想要转换职业,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我认识一些很有趣的人,他们有的是我的工作客户,有的是我主管社区的成员伙伴。这些人都完成过多次个人职业转型,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参照他们的做法,我又领悟到许多新的道理。每次我问他们怎么才能实现职业转型时,他们都特别谦虚,开口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话,“只是碰巧而已”,“运气比较好”。或许“偶然性”也是职业转型中的重要因素吧。当我以此为基础,再往深处挖掘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都饱经历练,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 “积累”和“偶然性” 虽然是两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词语,但我认为它们才是职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那我们究竟要经历什么,积累什么,又要怎样使用这些经验帮助我们成功转型呢?针对职业转型的一系列流程,本书以我的亲身经历、多样的采访内容,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为基础,系统总结出了“人生转型”这一概念。“人生转型”是一种思维方式—— 将过去经历打造的沉淀积累作为立脚点,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继而向新的职业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

通过活用“人生转型”的思维方式,我希望那些对目前工作感到不满的朋友都能顺利摆脱当下的困境。当然,对现状还比较满意的朋友们如果想对心仪的目标发起挑战,“人生转型”也能助一臂之力。

接下来,本书将会介绍以下内容:我们需要通过工作经验沉淀 “三大积累” 。要想完成“三大积累”, “六个动作” 最为有效。只要在目前的工作中稍微投入点精力,任何人、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能做到这六个动作。无论当下身处什么状态,只要亲身实践,都会有所收获。不仅如此,在我们付诸行动后,这些动作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帮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实现职业转型。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阅读本书而学会掌控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荣幸。

本书第1章主要针对“人生转型”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作背景说明。现如今,人生的游戏规则在不断变化,为职业发展提前制定好路线的思维习惯已经无法再为游戏通关发挥效用。第2章主要介绍将人生转型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比如我们应该从经历中获得什么,又如何将其运用到人生转型的实践中等。第3章和第4章将对促成人生转型的具体动作和思维模式进行详细说明。第5章主要介绍反复进行人生转型后的未来工作方式。

人生百年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一个工作时间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即将到来。地图时刻被刷新,指南针也会随时变换方向。要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不断前行,“转型”的力量必不可少——一步一个脚印的节奏虽慢,但我们始终都能稳步向前。

如果这本书能有幸成为各位读者朋友迈出的第一步征程,我将欣喜万分。

黑田悠介 h1luBUc2FR6mvxRvDxB2MUTpgKkmI4nnMBYRDM57qz5SQnNSOrfnTkUR8bsFB6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