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2
当我们谈论“自由职业”时,我们在谈什么?

2018年2月至今,我已经脱离固定企业,独立生存5年了。最开始,我想探索朝九晚五之外工作的另一种可能性,而现在,我自己注册了一家名为“自由会客厅”的公司,正式进入了“一人企业”阶段。5年的时间里,外界对自由职业、远程办公、数字游民等新型工作方式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2018年想辞职的我是迷茫的。那时,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告诉我“自由职业者们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脱离企业独立生存的”。那时的自由职业者更像是一座座孤独的岛屿,散布在广阔无边的海面上。但不可否认,很多人对“成为自由职业者”充满了向往。

26岁那年,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工作意义危机”。我时常问自己:“我难道要给别人打一辈子的工吗?我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吗?”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想法种进了我心里。

我在上班之余发起了一个独立采访计划“100个不上班的人”,希望通过采访一个个微观的个体,去回答那个宏观的问题——“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几年,我采访了数百位处于不同阶段的自由职业者。在接触他们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裸辞的表面原因是“为了实现工作时间、地点的自由”,而深层原因是“对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感到迷茫焦虑”。

互联网诞生以来,科技世界高速发展,已经让人们从追求安稳的年代过渡到了更加关心“精神富足”的年代。关于“什么是好工作”,旧的标准开始瓦解,新的标准“百花齐放”。相比一份工作的稳定与高薪,年轻人在意的东西变得更加多元:工作内容是否有趣,能否和同频的人共事,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是否有社会意义……

这样的背景之下,年轻人在职场频繁跳槽成了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当他们有一天发现跳槽也解决不了工作意义感缺失的问题时,他们对崭新工作方式的探索就开始了。

2020年,一场全球疫情的暴发,让许多企业和员工都被迫进入了远程办公状态,也让许多人被迫失业。疫情让更多人反思“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以及“过去那种自我剥削式的工作方式是否值得”。

2022年6月6日开始,英国超过3300名上班族参与了“一周四天工作制”的实验。紧接着,澳大利亚、冰岛、日本、西班牙、比利时等诸多国家也开始计划实行四天工作制。在“四天工作制”的背后,我看见了人们对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渴望,也看见了人们对低效率上班制度的抵抗。

相比2018年,今天的社交媒体充满了“如何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内容。2018年我采访过的很多自由职业者,也开始被各路媒体争相采访、报道。也是从2020年开始,我成立了一个服务于职场转型人士的社群——“自由会客厅”,通过定期组织以自由职业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沙龙,让更多人看见工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几年前在网上阅读《100个不上班的人》专栏内容的人,已经开启了自由职业的探索之路。而那些已经做自由职业几年的人,也进入了注册个人工作室、个体户的小微企业阶段。当然,也有人转型失败后再次回归了职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人们对职业状态的选择都已经比2018年时丰富了很多。

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自由职业,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正在诞生,一个原本小众的群体开始壮大,这种变化也让越来越多仍在职场工作的人开始提前思考在主业之余发展一门副业或第二技能的可能性。

那么,职场人应该如何转型呢?在《换一条赛道,变现(个人版)》这本书里,作者黑田悠介给出了答案。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让我频频点头,想要与他隔空击掌。我和他一样认为“教育”“工作”“晚年”的人生三部曲已经过时,模板型的“理想人生”也不复存在,“如今是一个自己掌控自己人生的时代”。

日本已经进入了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老龄化社会,在即将迎来的人生百年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工作的关系?随着世界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外界的种种变化?

这些曾是我在2019年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后,想在第二本书中探讨的话题。

很开心在邻岸的日本,已经有作者如此系统地梳理了一套包括职业转型在内的人生转型的方法论。在人生转型的每个阶段,书中都提供了拿起就能用的工具、表格和值得借鉴参考的案例。如果你想要实现转型却毫无头绪从哪里开始,相信这本书能帮你迈出第一步。

祝我们都能在未来更好地与工作相处,顺利地实现人生转型。

“自由会客厅”创始人林安 Gyo7IgKVvns00lZaobhS+ApPmdNEcuiyuhs7pyeMX1NF47m08RapVfZcYJWtAF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