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绍兴秋瑾的老家

“一种春情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五十多年前,童年的回忆,不意在这初冬的一次绍游中,油然而生了,往事历历,又迫眼前。逝水年华,随着岁月的流转,若隐若现,有时在某种触动时,忽然显现了出来。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难忘的。

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母亲总喜欢讲些故事之类的东西给我听。她不止一次地说秋瑾烈士的身世。我家本越人 ,当然绍兴老家的传说更来得多,何况母亲又与她同岁(1875年生,肖猪),提到时总说今年该几岁了,说她死得惨,在我童年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在中学校念书,正值《东南日报》连续刊秋瑾烈士的弟弟秋宗章先生写的烈士家传《六六私乘》(秋瑾烈士殉难于阴历六月六日),那是每日必读之课,进而读了她的遗集,使我详细了解了秋瑾烈士的一生。每当秋雨潺潺的天气,不免要吟起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觉得它比李清照所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加惨切感人。

去秋到绍兴住在秋瑾故居附近,经常要景仰那个地方。余晖西沉,缓步回旅所,心中总勾起无限的思绪。这次到绍兴,正碰上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秋瑾烈士的故事片,原来住过的招待所为演员们住满了。我就栖身于轩亭口旁的一家旅馆中,每天三餐在外“打游击”,一天要经过三次秋瑾烈士的殉难地——轩亭口。这里建有纪念亭,我面对着这座被凿去了蔡元培先生所撰碑记的“赤膊亭”,总是慢慢举步,回首再三,黯然者久之。轩亭口直对的那条路,正是通到绍兴府衙门的大道,当时秋瑾烈士就是从绍兴府受审后,被绑到轩亭口就义的。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药》就是以此为主题。我曾在这条路上来往了几趟,我想象当年她最后经过的那个光景,再去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大通学堂看了残迹。从过去知道的史料,参证了今日所见的史迹。先哲往矣,遗教犹存,使我更加加深理解到,历史文物所起的教育作用,真是无可估量,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

大家都知道绍兴城内塔山下的和畅堂是秋瑾故居,然而她真正的老家却在漓渚的峡山村上。我游罢兰亭(其实是为了部署曲水修复事而去,一带两便)徒步前往该村。峡山这地名的由来,可能因为这村位于两山之间,所以风景很好,霜叶如醉,翠竹满山,清流急湍,随步前行。到村上,三步一桥,五步一湾,数声柔橹,宛同轻奏,不愧是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结合的村居。这村还保存了原来风貌,除了秋瑾老宅地的建筑外,尚有明代何姓尚书第、都督府各一处。传说这里出过四个尚书和一个都督,因此沿河有严整的石驳岸,宽畅的码头。村旁正在修建一座小学。当我们参观时,那个小学负责人扬言要拆去都督府的明代厅,用材料来造教室。惊闻之下,觉得一个有文化的教育工作者,连这点起码的文物知识也没有,着实令人不解。尚书府今留厅屋,三明四暗的七间大厅,三开间的后厅以及边屋等;大厅、内厅乃是明代中叶建筑。都督府的那座五开间的大厅系晚明建筑,材料极工整,很有代表性。门前的回舟码头,在今日绍兴亦少见了。从都督府西望,村的尽头临河有二层门楼一座,粉墙棂窗,倒影非常清澈。沿着河岸进入门楼,南向入门有一甬道,东西相向对开墙门,浙中呼为“和合墙门”。其内南向皆有厅事。再向北行,朝东有一门,门内就是秋瑾老宅,正对有平屋三间,天井旁通月门,月门内南向亦平屋三间带厢,那是正房了,西首一间就是秋瑾烈士曾居住过的。月门下有山茶老干一本,阅世百年了,秋瑾烈士当年曾在这山茶花下休憩小坐。后来秋瑾烈士的庶母生前住在这里,她们年龄相若,庶母一直活到解放后。再后来这屋子易了姓,逐渐成为大杂院,山茶也砍去了一大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面对着这个残败的小院,不觉使我发出了极大的呼吁声,围观的群众也为我所感动。当然保护与维修之力,有待于主管文物部门之重视啊!

我在悄悄地离开这里时,一路在想,绍兴的秋瑾故居开放了。这里是她的老家,亦应留作纪念,尤其这一座具有强烈特色的水乡村居,景物宜人,又有文物古建,有条件作为游览之区,因为距兰亭近,可以游了兰亭时再来这个新辟的风景点,是一举两得之事,那又有何不可呢?我不希望以文物与风景区为主的“无烟工厂”,被有烟工厂所毁灭,要从“文化”二字上用功夫。在搞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文化的保存亦是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想来大家必定同意这个看法。

1980年冬 1oh5SXqwRRighq1tJ4eyz6h5b4Kom8518H9buVbMCTkF/NuNucGM3E7Z2mh+Mr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