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倩与桂林早有渊源。1910年,欧阳予倩的祖父欧阳中鹄在桂林当知府,欧阳予倩与妻子刘韵秋及妹妹一起到了广西,住在祖父的府衙里。
那是欧阳予倩人生中相当惬意的一段日子,他在祖父的指导下读旧书,作骈文,陶渊明、谢灵运、建安七子、韩愈、杜甫的诗以及王船山的文章读了不少,虽然他很想做个诗人,但这无论如何敌不过爱好戏剧的心,于是放下诗又去读词。最让欧阳予倩沉醉的是游山玩水,无论是桂林的名胜还是鲜为人知的景点,他都游览无数,在《自我演戏以来》中,他有这样一段回忆:
我还记得有一天走到一个滩下,碧绿的水也不知道有多少深,左边山上密密层层的树林,间着许多杂色——红的、黄的树木,那种排列的方法,实在有说不出来的巧妙,石缝里一丛一丛的兰草,和风微动,清香四流。右边石壁插天,上面轻云来去,看水里的影子,更觉得美丽无俦。石壁颜色雪白,上面罩着无数的藤萝,有的子如丹砂,有的花如玛瑙。那时正是太阳将近落山的时候,西边的天蔚蓝无际的中间,泛出一座一座灰色镶银边的宫殿。红的、黄的、橙色的、金的、粉红的、白的、紫的,还有千千万万说不出名字来的颜色,锦幕一般地张挂起来,反映到石壁上另外成一种迷人的浅绛,只见水光摇荡,变化无穷。啊! 自然真丰富,真美丽啊!我伸长了两条膀臂连什么都一齐紧抱在怀中,天和我同睡倒在潭水深处。我想不会醒了,却也不会睡着,只觉跳动的心,在那里说:“你醉了!”
将桂林山水写得如此之美的文章,并不多见,可见欧阳予倩对桂林山水的真爱。
在桂林的时候,欧阳予倩也看过两三次桂戏,但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他印象中,桂林戏院的后台很大,许多演员都住在后台,床褥一张一张地铺开着。欧阳予倩到过一次桂戏的后台,看见有好几桌酒席摆着,听说是绅士们在那里请客,这是他在别处没有见过的。欧阳予倩对这样的风气很不以为然。
1938年 4月,欧阳予倩组织的抗日救亡戏剧活动引起敌伪汉奸的注意和不满,他受到威胁与恐吓,被迫离开上海赴香港。
离开上海之前,欧阳予倩接到留日同学马君武邀请他到桂林的信。因此,欧阳予倩仅在香港短暂停留,即经梧州,转南宁,1938年 5月到了桂林。
欧阳予倩到桂林是应马君武函请,那么,马君武为什么致信邀请欧阳予倩到广西,桂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尹羲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来自曾做过白崇禧机要秘书的谢和赓先生。谢和赓的说法大致如下:
过去,我们只知道欧阳老师来广西,是应马君武博士电请。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当时广西的首脑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早在北伐时期就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很希望找到一位能人把桂剧的水平提高一下,以适应他们政治势力发展的需要。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抗战,电请广西军事领袖李宗仁和白崇禧到南京商讨抗战事宜。1937年 8月 4日,谢和赓随白崇禧飞抵南京,他们到达金陵以后不几天,就有著名影剧家洪深拿着李济深和冯玉祥两位将军的亲笔介绍信求见。信的内容是介绍洪深、金山和王莹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和欧阳予倩到广西从事戏剧工作。李、白对欧阳先生的才华早已知道,改革桂剧的能人如今就在眼前,他们都很高兴。白崇禧当即亲自从南京致电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请他做好邀请欧阳先生到广西改革桂剧的工作。马君武博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面邀请欧阳老师到广西的。欧阳老师到达桂林后,为什么受到新桂系上下一致的欢迎?原因也就在这里。
原来,欧阳予倩之来广西,实是出自桂系领袖的深谋远虑。李宗仁、白崇禧并不打算偏安西南一隅,他们要“建设广西,复兴中国”,必须全国的人才为其所用。欧阳予倩以及徐悲鸿、田汉等全国知名的文艺家,自然属于他们要重用的人物。
当时,桂林著名记者哈庸凡在《克敌周刊》发表了《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访问记》,高度评价了欧阳予倩的桂林之行。文章指出:“这次欧阳予倩先生到广西来,其意义不仅限于促进广西剧运的发展,就是在抗战戏剧的整个部门里,也应该是一种有力的帮助。”
欧阳予倩向记者表述了他的抗战戏剧观,他认为:戏剧在战时,是一件直接的有力的武器,从事戏剧应该有两重工作,一是建设话剧,二是用话剧宣传抗战。抗战戏剧并不是把战场缩小来再现于舞台,主要的是解释抗战意义,提高人民抗敌情绪,并廓清一切足以妨碍抗战的思想。
当时桂林的抗战文化如火如荼,欧阳予倩应国防艺术社的邀请,排演了他本人编剧的《曙光》和《青纱幛里》以及阳翰笙编剧的《前夜》等三部话剧。其中,《青纱幛里》演出多次,在新华剧院、在良丰、在军校,甚至在公共体育场进行了露天演出,观众甚多。
马君武邀请欧阳予倩到桂林为的是改良桂剧。因此,欧阳予倩初到桂林的时候,每天都看桂剧,逐渐形成了他的桂剧改良方案。在接受哈庸凡的采访时,欧阳予倩谈到桂剧改良,他认为改良桂剧和改良京剧一样,第一要彻底澄清桂剧的内容,第二要完全新写脚本。
他在《克敌周刊》发表了《关于旧剧改革》一文,他认为:“除非不谈保存旧戏,若想保存,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根本加以改革,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结构,能够充分反映现社会。”“要利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组织,使旧戏的面目焕然一新。”
可以看出,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方案是比较激进的。这与马君武改良桂剧的初衷有较大的差距。欧阳予倩自己也承认,他的观点与马君武的观点不同。马君武等人认为,桂剧只是桂剧,首先要保存桂剧,所谓改进,只要将旧的剧本中不通、不近人情,以及粗俗淫靡的部分改去就行了,而像欧阳予倩的做法,就是将桂剧改得没有了。
马君武与欧阳予倩在桂剧改革观念上的分歧,导致欧阳予倩 1938年 8月离开桂林。但在 8月 1日,南华戏院首演了欧阳予倩编导的桂剧《梁红玉》。演出反响很好,桂剧四大名旦尹羲(小金凤)、谢玉君(如意珠)、方昭媛(小飞燕)、李慧中(金小梅)轮流饰演,连演了 28场,卖了 12场满座,轰动了整个桂林。《梁红玉》的演出成功,为欧阳予倩重返桂林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