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近代广西,最著名的人物除李宗仁、白崇禧之外,当推马君武。李宗仁、白崇禧是武将,马君武是文官。马君武做过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大夏大学校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等职务,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 1915年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1921年任职广西省省长。在此之前,那些担任省长职务的,多数是官僚或军人,甚至是受招抚的绿林盗魁,当时媒体报道:以得了外国博士学位的学者而任省长的,马氏要算破天荒的第一人。
马君武是唐景崧的学生。少年时代马君武住在桂林五美塘一小巷中,屋后有一个菜园。菜园在著名的榕湖边上,菜园的主人就是唐景崧。唐景崧经常到榕湖游览。有一天,唐景崧与几个友人同到菜园。种菜人指着唐景崧告诉马君武:“这就是台湾抗日失败回来的唐景崧。”
马君武诗文俱佳,不知是否与唐景崧有关。马君武晚年从事桂剧改革,似乎更像是继承了唐景崧的衣钵。
1936年,马君武曾卸广西大学校长职,离开广西,担任广州培桂中学校长,不久回到桂林,任广西省政府高等顾问。
马君武爱好戏剧,作为桂林人,对桂剧更是耳濡目染,喜爱备至。回到桂林后,马君武对桂剧的爱好尤胜于前。田汉称他“自归桂林,雅爱观剧”
。当时桂林几个有名的桂剧旦角,他都收为干女儿,最喜欢的,则是花旦小金凤。杉湖边的马公馆,时常有桂剧名旦盘桓,堪称衣香鬓影,热闹非凡,门前是他亲自撰写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河山。”
1937年 4月,洪深率中山大学英文系教育考察团到桂林。当时全面抗战即将爆发,李宗仁、白崇禧对国防艺术高度重视,他们知道洪深是著名戏剧家,故对洪深礼待有加,专门为他安排了话剧和桂剧观赏等活动。《广西日报》记者哈庸凡采访洪深,洪深发表了他有关桂剧的意见。
洪深谈到他观看桂剧的感受,他说:“余日前往高升观李百岁之《铡美案》,其传达剧情,刻画个性之技巧,确为高明,惜未能普遍于桂剧,是则桂剧之所短也。再一般伶工,在舞台上之动作,多有故作儿戏,致使剧情歪曲,是又为一大弱点。此外,所有桂剧,泰半宣传封建道德,极不适合时代,至其编剧、表情、音乐各点,尚多足取,故亦不无保留之价值。今后之演唱,应由各演员另编剧本,或将原有剧本改编,使刷新内容,琢练技巧,桂剧前途当可乐观。”
洪深对桂剧的看法显然对当时的桂林文化界有所影响。1937年底,马君武与桂林的一些知名人士白鹏飞、陈剑逸、邱毅吾、孙仁林等人商议,认为桂剧在艺术上独特的长处,是广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广西群众所喜爱,应当积极扶植,加以改进,“以为施行政教之助”,并免其没落而至毁灭。经反复磋商后,正式组建了广西戏剧改进会(简称“广西戏改会”),以推动桂剧改良,并公推马君武为会长,白鹏飞、陈剑逸为副会长。
马君武对桂剧的宣传不遗余力。田汉第一次到桂林,马君武专门到榕湖的寓楼拜访,又在自己杉湖的新居宴请田汉,畅谈桂剧改革方案,介绍桂剧著名演员。
田汉对桂剧的认识,最初即来自马君武。田汉称“因君武先生得上桂剧之第一课”。
马君武领衔的广西戏剧改进会,一个重要的改进之举,就是废除了当时桂剧流行的“唱赌戏”陋习,将戏馆和酒馆分立,开戏之后绝对不许在舞台摆酒席,用欧阳予倩的话说:“桂戏有纯粹的舞台和剧场,是从广西戏剧改进会开始。”
马君武、白鹏飞等人都是当时广西的知名人士,有相当强的文化号召力。广西戏剧改进会成立后,向社会募捐集股,接办了南华戏院桂剧班,将刘玉轩、庆丰年(王盈秋)、露凝香(春志精)、如意珠(谢玉君)、金小梅(李慧中)、小飞燕(方昭媛)、小金凤(尹羲)、李百岁、七岁红(刘万春)等著名桂剧演员纳入其中。筹建抗战剧场(即后来的广西剧场)成为桂剧改进的专门剧场。此外,马君武还亲自收集了数百种桂剧剧本,开办成人教育班,亲自给桂剧演员上文化课。
马君武对桂剧的贡献,欧阳予倩看得最清楚,他指出:“桂戏本来已趋于没落,经马先生极力提倡,才又渐渐恢复繁荣。自从改进会组成以后,桂戏的地位增高,演员们的社会地位也一天一天高了。”
当然,马君武对广西戏剧最重要的贡献,是引进他的留日同学欧阳予倩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