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生于 1841年,广西灌阳人,1865年中进士。唐景崧的弟弟景崇、景崶也是进士,广西有“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的说法,这“同胞三翰林”,指的就是唐景崧三兄弟。
中法战争期间,唐景崧请缨出征,立下战功,一举成名,官至台湾巡抚。惜在甲午战争后,兵败台湾,最后唐景崧返回故乡,在桂林榕湖南面的五美路建五美堂别墅,开始他人生中的又一重要事业。
这个事业就是桂剧。
唐景崧对戏剧素有爱好,甚至在请缨之后,衔命赴疆,他的《请缨日记》中仍然有不少观戏记录。在天津的时候,潮义栈郑瑞堂请他看戏;在上海的时候,他更是多次在天桂茶园、天仙茶园看戏;到了安南国顺化、谅山、北宁,都有看戏经历;数年后回到龙州,也曾安排在营门演戏数日,酬神享士。
最后回到桂林,桂剧更是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寄托。
根据文崇礼的《唐景崧传》,五美堂别墅建有戏台,戏台雕龙画凤,装饰华丽,唐景崧为其题写一副对联:
台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灿烂
背面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
“台前”与“收场”既是五美堂戏台的台前与收场,也是唐景崧人生的舞台与他此时的境况;“湖光山色”既是桂林榕湖周围的湖光山色,“退步亦清凉”也是唐景崧本人离开政坛之后的休闲生活。
在戏台旁边,唐景崧请人设计了一个四方亭,取名“看棋亭”。看棋亭既是看棋之地,也是观景之亭,唐景崧同样为看棋亭撰写了对联:
纵然局外闲身,每到关怀惊劫急
多少棋中妙着,何堪束手让人先
这里看似写棋局,实际上写的是唐景崧的人生之局。唐景崧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领教过政坛战场的惊涛骇浪,他撰写的棋联自然与他的人生相关,其中隐藏的是他的体验和感悟。
1895年,唐景崧创办了一个桂剧家班,取名“桂林春”班,网罗当时的桂剧名伶,如一枝花、周梅圃、明才及被誉为“压旦”的林秀甫等人为班底,另从湖南礼聘祁剧艺人唐海云、胡三立、唐玉时、胡玉俊、倪清正、徐明甫等来桂林,充实“桂林春”班。人才汇集,竟为一时之盛。由于唐景崧的提倡,一时桂林士绅之中皆以桂剧为时尚,“以征歌选曲为升平雅事”。
在办桂剧戏班、看桂剧演出的过程中,唐景崧发现桂剧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即演员没有固定的演唱剧本,台词随唱随编,很不规范。他因此“自撰自教”,亲自撰写剧本,亲自教授“桂林春”班排演。唐景崧文学修养深厚,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经常与伶人推敲斟酌,因此,他的剧本既有文学性,又适合舞台演出。
唐景崧编写的桂剧剧本共 40种,合编为《看棋亭杂剧》,由桂林三经堂刻印成书。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一些桂剧艺人和与桂剧有过关系的文化人曾藏有这些剧本的刻印本或手抄本”
。
1947年,陈迩冬曾在《广西日报》发表由他点校唐景崧编写的《救命香》《九华惊梦》两种剧本,陈迩冬为此专门写了附文:
清季,中法、中日两役,唐薇(维)卿以书生肩天下之重,先后入越抚台,拒法抗倭,功虽未竟,举世震动,其人与其事,无愧后来!晚年息影桂林,寄予梨园,盖邱沧海赠诗所谓“谢公高卧应难稳,丝竹中年带泪听”者。本剧即当时所撰脚本之一,藏朱建原兄家,曾一度于卅三年西南八省剧展资料展出。
可见,唐景崧所作桂剧剧本曾在西南剧展的戏剧资料展览中展出过。
1984年,杨荫亭在《唐景崧与桂剧》一文中提道:“据传,桂林沦陷以前,三经堂所刻之原版,被上海某文化商人购去,拟在上海重版。但不知何故,其后竟踪影全无。现在偶尔也能从个别老艺人手上看到其中一两种,但为数实已寥寥……”
可惜西南剧展之后数月,桂林惨遭兵火,全城毁灭,民间所藏唐景崧剧本亦不见踪影。
1956年,广西省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曾由黄淑良等同志主持,请林秀甫等老艺人根据以往演出进行口授,录下《看棋亭杂剧》18种剧本,保存于广西戏剧研究室,后随着时间推移,又丢失 2种,最后剩下 16种,由杨荫亭负责查对校勘,于1982年编印成书。
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看棋亭杂剧十六种》,其中包括《一缕发》《马嵬驿》《九华惊梦》《游园惊梦》《晴雯补裘》《芙蓉诔》《绛珠归天》《中乡魁》《独占花魁》《杜十娘》《救命香》《桃花庵》《燕子楼》《曹娥投江》《虬髯传》《高坐寺》。
杨荫亭指出:“在唐景崧之前,桂剧原无特为本剧种创编的剧目。它的演出剧目,都是随剧种的形成演化,代代相传地因袭下来的旧本。而且,因为桂剧艺人文化很低,桂剧的发展又得不到重视,所以剧目相承都是依赖艺人口传心授,这就难免谬误迭出,使剧目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唐景崧可算桂剧第一个剧作家,他的剧本也就是特为桂剧创编的第一批剧目。”
唐景崧晚年曾创办体用学堂,他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位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那就是马君武。有趣的是,马君武晚年,也像他的老师唐景崧一样,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桂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