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四维平剧社

1937年春夏之交,四维平剧社的前身维新国剧社在桂林创建,主要在新华戏院、东旭大戏院、高升戏院等戏院演出,主要演员有金素秋、董俊楼等人,1940年后,原在上海等地演出的李紫贵、曹慕髡、赵雅枫等人加盟。

维新国剧社曾一度改名秋声平剧社,该社曾演出欧阳予倩编剧的《新潘金莲》,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剧由张宝彝导演,金素秋演潘金莲、李紫贵演武松、王仲英演武大郎、董俊楼演西门庆、金兰香演王婆、徐敏初演何九叔、杨振华演恽哥。多年后,金素秋回忆她的演出:“扮演潘金莲我力求从人物出发,把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演。演出一个人性被扭曲的青年妇女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挣扎与沉沦;演出她的痛苦和不幸。潘金莲对张大户的恨,对武大郎的厌,对武松的爱,对西门庆的恋构成她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也是悲剧的根源。”

《新潘金莲》演出之后,维新国剧社改名为四维平剧社。

演剧队的舒强看了《新潘金莲》之后,分别给李紫贵和金素秋写信。在给金素秋的信中,舒强写道:“您的表演从头至尾是连续的,不似一般‘戏子’那样空洞的做着许多不连系的程式动作。您的表演和一般‘戏子’的表演之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 舒强进而推断:“从您的表演中,我相信,您是过朴素而严肃的生活。只有过着这样生活的演员,才能,才会有伟大的成就。”

当时的金素秋是旧艺人,当时的旧艺人被称为戏子。舒强是新文艺工作者,他从金素秋的表演看出了她不同于旧艺人的地方。的确,四维平剧社与大多数旧剧团队不太相同,后来还有一篇文章如此写四维平剧社的桂林生活:

在桂林的几年间,他们一群人依在一起,他们一起集体地念书,集体地研究问题,集体地实验平剧的各种改革。……在生活上,他们却抛弃了一般平剧演员的腐化、堕落、糜烂、奢侈的恶习惯,他们不应付任何外界无谓的酬酢,它(他)们不奢望丝毫物质上的享受,不赌不嫖不抽鸦片,不起晚床不熬夜。在后台,他们不摆名角架子,他们不争头牌,他们不争戏码,他们不争金银。在工作上,尽量接受新东西,创造新的东西,不畏难,不敷衍,不苟且。……他们演出了不少新的平剧,不仅剧本是新创作的,在演出方式和表演技术也有很多新的尝试。

确如此文所说,四维平剧社创作了不少新平剧,如根据阿英话剧《明末遗恨》改编的平剧《葛嫩娘》、根据延安新编京剧《逼上梁山》改编的平剧《林冲》、小说家端木蕻良为四维平剧社写的平剧《红拂传》等。

端木蕻良曾撰文谈平剧《红拂传》的创作与演出:

我写红拂传的原由非常偶然。马思聪先生和王慕理小姐在桂林开演奏会,我去听到一个曲子叫作“剑舞”(马思聪先生作曲)。我当时随意说这要是按照原曲配上中国作风的跳舞一定更有意思,思聪当时很赞成,我就提到金素秋小姐,后来我请他到桂林戏院来看戏,又烦金小姐来演《贵妃醉酒》,他和慕理小姐看了非常称赞她的演技。后来大家认为单是一个也不成,很难演出,最好写一个剧本。大家想到可以配上舞剑的故事,祗(只)有“红拂传”顶合适,于是我才写了这个剧本。大概费了十天功夫,总算完成了,这实在是思聪的曲子惹下的公案。

多年后,金素秋在回忆录《篱下菊》中谈到四维平剧社居住的施家园:

施家园地处桂林东南郊,面对漓江水,背靠七星岩。一条小溪穿流而过,一片菜地平铺楼前。住房均为两层木板楼,围有竹篱笆,篱下白色野菊四季常开,充满生机。紫贵等人住的木楼与田汉一家“两峰对峙”,窗口近到可以伸手递物的程度。我们女的这边和他们的距离也不远,靠里一些,是一幢竹结构的矮楼(有些像傣家竹楼),堂屋外面有个小凉台。房子之间有小径相通,整个村子掩映在翠竹柚树之中。田园美丽如画,使人心旷神怡,故田汉有诗云:“夜来闻柚香”。但是,这里不是“世外桃源”,时局动乱,日本飞机经常骚扰,住在乡下确有许多优越之处。城里的人,见到独秀峰顶挂起灯笼就要离家跑警报。住在乡下,出门便可进岩洞。我们有时听见掣起紧急警报方离家,或者听到飞机声音才进入洞中。施家园位于龙隐岩侧,沿路皆有小洞可栖。这样既不影响日间集会,也可省下许多时间。

四维平剧社演员住的这幢新盖的两层木板楼里面有一个面积约三十平方米的客堂,备有桌凳,我们经常在这里聚会,聆听田汉先生对改革旧剧的真知灼见和对时局的分析认识。

西南剧展之后,四维平剧社还演出了金素秋根据英国女作家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新型平剧《恩与怨》。时人认为:今天的旧剧人,很少有写剧本的能力和修养。这个剧本出自一个旧戏女剧人的手笔,实在值得珍视。田汉则称金素秋为“当今中国第一个为自己写剧本演出的女艺人” lBCONH0IHIA74k1FmB2xLdPXr5mxFp3CMmY4MtQ1w3/fo9mRmDDlKQ2rkgWka1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