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崑,北京人,1890年生于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羊市口胡同一个木工家庭。
冯玉崑 7岁入北京庆喜班学戏,入班后改名冯庆顺,学旦行。他勤学苦练,兼学小生、老生,先学梆子,后学京剧、昆曲,会戏很多,13岁出师。
15岁,冯玉崑就与师兄弟等南下保定、天津以及山东一带演出。民国初年,冯玉崑到了上海,1928年,冯玉崑创办上海立志平剧社,常年在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演出。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冯玉崑在福州组建醒华平剧社。“醒华”之意,在于唤醒中华。醒华平剧社的演出范围逐渐扩大,江西、福建、广东、香港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冯玉崑本人是旧艺人出身,但他受新思想影响,总想改变旧社会艺人的地位,培养一些有文化、有教养、有较高情操的艺人。他创办的醒华平剧社,不供神,不拜祖师爷,不陪酒侍宴,不演堂会戏,演职员在地位上不分高低,而要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最讨厌人家叫他“老板”(京剧界对班主、名角的俗称),喜欢人家叫他社长。醒华平剧社成为冯玉崑实现改变艺人地位、培养新京剧艺人的阵地。
醒华平剧社在广州演出因上座不好,负债累累,演员们流落异乡,生活无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崑接受马彦祥和董萃的建议
,与桂林阳桥附近的新华戏院合作,于 1937年春天将醒华平剧社带到了桂林。
当时,醒华平剧社是从广州乘船到桂林,航线是从珠江到西江,从西江到桂江,民船到达荔浦时发生翻船事件,10人因此遇难。但冯玉崑克服重重困难,还请到当时的江南名旦金素秋等多位著名演员加盟剧社。1937年 5月 1日,醒华平剧社终于在桂林新建成的新华剧场开台演出,“三天炮戏《玉堂春》《李十娘》《北汉王》场场满座,唱红了桂林城”
。
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大量北方人南渡,平剧在南方有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在桂林,冯玉崑将醒华平剧社改名为维新国剧社,有唤醒中华而维新求存的意思。冯玉崑担任维新平剧社社长。
冯玉崑找来田汉的话剧剧本《卢沟桥》,维新平剧社将其搬上平剧舞台。在此期间,维新平剧社还演出了田汉的《土桥之战》《梁红玉》等剧目。
在桂林站稳脚跟后,维新平剧社先后到荔浦、柳州等地演出,冯玉崑在柳州建立了维新国剧社的柳州分社。
在此前后,冯玉崑还创建了常德维新平剧社和衡阳维新平剧社,但随着日军的南进,常德和衡阳两社被迫解散,人员分别加盟桂林和柳州平剧社。
1941年初春,冯玉崑从江西接来一批平剧演员,他们在上海变成孤岛后辗转来到桂林。其中,有文武老生李紫贵、丑角曹慕髡、武生赵雅枫等人。
日本历史上有著名的明治维新时期,维新平剧社的“维新”二字,偶尔会引起误会。于是,维新平剧社改名为秋声平剧社。但社员们认为“秋声”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当时蒋介石正在推行新生活运动,提倡“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秋声平剧社因此改名四维平剧社。
当时,日机频繁轰炸桂林,为了艺人安全,冯玉崑在施家园盖了一栋两层木板楼,给四维平剧社的演员们居住。这栋木板楼有一个面积约 30平方米的客厅,备有桌凳,供演员们聚会交流。
施家园在漓江东岸、月牙山南麓。在金素秋的记忆中,“整个村子掩映在翠竹柚树之中,田园美丽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月牙山有龙隐岩、龙隐洞等岩洞,躲空袭较为方便。董健先生的《田汉评传》有这样一段:“不久之后,他(田汉)全家又搬到龙隐岩边的施家园,住在一幢简陋的木架小屋上,这是更远的郊区,除了躲空袭方便,还多了一个对他非常有利的条件——与一些唱戏的艺人们做了邻居。此后几年,这里欢声笑语,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成了桂林戏剧运动的灵魂所在。”
董健先生这里所说的田汉的邻居,就是四维平剧社。
多年后,四维平剧社的重要成员李紫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谈到了冯玉崑:
我们桂林平剧社和四维儿童训练班,以及柳州的四维平剧社,都是冯玉昆主持的班子,这次都参加了展演。值得一提的是冯玉昆这个人。他是个旧艺人,曾于北京坐科梆子班演小生,后来到了南方。虽然他演戏平平,颇有组织能力。他在湖南、湖北一带组班时,认识了刘艺舟,受其进步思想的影响,也想演一些有意义的戏,对社会起一定的作用。当然,他组班演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所以,他力主写新戏,好多赚钱。后来,经过我的介绍,冯玉昆认识了田汉先生,就希望田老能为四维剧社写戏。这次田汉先生邀请他的班子参加展演,他很高兴,让他的三个班子全都参加了演出。西南剧展是民间自发搞起来的,没有财源,全靠赞助。冯玉昆这次慷慨解囊,赞助了一些钱。虽然数字不算大,但对于一个旧艺人来说,有此觉悟实属不易。
冯玉崑不仅创建了四维平剧社,而且创建了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并在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四维戏剧学校。他亲自担任四维戏剧学校校长,为其制定了校训:“创造剧界新的生命、铲除剧界一切恶习;提高剧员文化水平,砥砺剧员人格道德。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