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活跃于桂林文化城的文化人,绝大多数是外省籍人士,李文钊却是少有的例外。他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1921年毕业于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五四时期曾与其胞弟李征凤发起成立“新中国学社”,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选送莫斯科孙逸仙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李文钊从上海回到桂林。
李文钊的父亲李冕英与李宗仁的母亲有亲谊关系,李宗仁称李冕英为表舅,因此,李文钊与李宗仁是表兄弟的关系。
回到桂林的李文钊在李宗仁的关照下担任广西第四集团军总政训处宣传科科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又担任当时著名的国防艺术社社长。在李文钊的领导下,国防艺术社的抗战文化活动卓有成绩,在全国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0年,李文钊被免去国防艺术社社长职务。然而,李文钊自青年时代就热爱戏剧,早在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时期,他就参加了法专剧团,参与过话剧《朝鲜亡国痛史》的演出,在剧中扮演“英使”角色。1919年《朝鲜亡国痛史》是广西话剧运动的开端。
青年时代的戏剧经历使李文钊有很深的戏剧情怀。1938年,李文钊曾经在他主编的《战时艺术》发表《今后的〈战时艺术〉》一文,认为:“今后的《战时艺术》要使关于戏剧、歌曲、电影、绘画、木刻……等各艺术部门研讨或创作的文章,得一个适当的比重。但无疑的戏剧的重量是特殊的,因为在目前救亡宣传工作中,戏剧占着一个最主要的地位。”
失去国防艺术社这个戏剧平台之后,李文钊决定独立创办一个民营剧团,实现其戏剧梦想。
凭着自己在桂系中的特殊身份,1941年初,李文钊顺利地以“新中国剧社”之名办好了社团登记手续,领取了执照。
然而,独木难支,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完全不是靠个人能够开展的,新中国剧社完成了社团登记手续之后,李文钊开始寻找他的戏剧合作伙伴。
江西九江人杜宣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从日本回国后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江西从事戏剧文化工作。1939年夏天,国民党突然袭击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正在吉安的杜宣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安排下,乘坐抗敌演剧九队的车子离开吉安到湖南衡阳。1940年春天,欧阳予倩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邀请杜宣加盟,杜宣从衡阳到了桂林。
在桂林,杜宣第一份工作是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多年后他回忆:
我过惯了救亡团体的战斗生活,初来到桂林,感到很不习惯。广西当局对桂剧很重视,要求欧阳予倩同志整理提高,所以我去时,欧阳予倩同志要我帮助他搞桂剧的整理,在剧场划给我固定座位,要桂剧团每晚演出四出折子戏给我看,看完后要对每出戏提出意见。我对这项工作感到十分苦恼,尤其是看到一些软绵绵的调情戏的时候,感到很不是滋味,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的时刻,我们却在这里歌舞升平。所以对这一工作,我很无兴趣。
除了广西省立艺术馆,杜宣还参加了《戏剧春秋》编辑部的工作。这个刊物是抗敌演剧四队、五队、八队和九队四个队集资筹办的,田汉、夏衍、欧阳予倩、许之乔和杜宣五人担任编委,田汉担任主编。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杜宣已经做好撤退香港的准备。恰在这时,李文钊找到杜宣,希望他主持新中国剧社的工作。
皖南事变对当时的中国有深刻的影响,用田汉的话说就是“中国内部不幸的分裂之端已肇,救亡青年们心情都是非常灰暗的……”
田汉所说的救亡青年包括了杜宣、严恭、许秉铎、石联星等人,他们原来大都在演剧队工作,到桂林后有的加入了广西省立艺术馆,而广西省立艺术馆中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对他们构成了压力。
当时桂林七星岩附近有好几家露天茶园,它们成了这些青年人警报时间的“文艺沙龙”。这些救亡青年因为感觉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受到排挤,聚到一起的时候,自然会商量出路,探讨如何打破当时的僵局。
杜宣向党组织汇报之后,决定接受李文钊的合作邀请。1941年 6月,杜宣、许秉铎、严恭、蓝馥馨、许之乔、石联星、张友良、徐光珍、岳勋烈、姚平、孙捷等救亡青年脱离广西省立艺术馆,齐集在李文钊租来的位于漓江东岸福隆街的一幢简陋狭窄的木板房子里,开始新中国剧社的创建工作。
为了慎重起见,杜宣专程到南岳和坪石寻求田汉和洪深的支持,并得到他们肯定的答复。
1941年 7月以后,陆续有韦布、蔡子、王季平从贵州应约而来,原在各救亡团体的演剧队的蒋柯夫、费克、曹珉、巴鸿、李露玲、陈云、杨震、苏茵、赵直等人,相继参加剧社。
第一批加盟新中国剧社的杨震的回忆特别生动:
1941年 7月的一天,烈日当空,桂林常有的湿热天气,李文钊约我们进行最后一次商讨。他包租了一条有篾篷的木船,荡漾于漓江碧波之上避暑,商讨的地点就在船上。我们在还珠洞近旁找到了他的木船,他正在游泳,极热情地把我们迎进舱里席地而坐。我看见船舱一角还坐着一个年轻的妇女,着一身鲜艳的泳装,怀里爬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这一定是他的太太。
这次会议的结果,是确定了新中国剧社的民间职业性质,不与官方发生关系,李文钊担任新中国剧社社长,负责筹集剧社经费,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社员实行三级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