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广西省立艺术馆馆厦

严格地说,1940年 3月成立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只是一个组织机构,其馆厦尚未建设,工作处于借地办公的状态。对此,当年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的工作人员朱锡华有文章回忆:

艺术馆由欧阳予倩先生任馆长,原定下设戏剧、美术、音乐三个部。建馆初期,戏剧、美术两部最先同时成立(音乐部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暂未设立,延至后期才成立)。戏剧部主任由欧阳馆长兼任,美术部主任由张安治先生兼任(张同时在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任美术教师)。艺术馆馆部与戏剧部办公地址设于三多路马房背;美术部租赁太平路十八号李宅为工作室(后迁至榕荫路)。住地十分接近,联系方便,每星期一照例还到馆部举行“纪念周”活动。

党明的回忆更加清晰:

(广西省立艺术馆)临时馆址设在榕荫路转角一条小巷子马房背内。一座老式的楼房,楼上是某公司的办事处。楼下一厅数房,既狭窄又破旧,还是借用的。当时外地应邀的艺人一时还未来到,连刘向秋、周桂菁总务人员在内只有十多个人。大家都在榕荫路租房住宿,吃饭也是在外面打游击。

当年桂林新中国剧社的理事长瞿白音在写于 1958年的回忆文章中专门谈到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建设:

广西省立艺术馆成立于 1940年 3月,馆址在桂林榕荫路后面一条陋巷里的一所破旧民房,经常演出时,需要以高价租用戏院,对于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便的。因此,艺术馆本身有建筑馆址的迫切要求。广西省政府对于艺术馆所提出的要求虽然同意,但只拨了一块地而不给建筑费。于是,艺术馆只好采取了募捐建馆的办法。在欧阳予倩馆长苦心筹划之下,一方面广发捐册,向社会募集建筑基金,一方面设计兴工,进行建筑。工程是在 1942年开始的,由于经费的短绌,战时物力的艰难,曾经一再受阻,进行得很不顺利,直到 1943年冬,工程才算是大体上完成了,预期 1944年 2月全部落成的希望,可以实现。

当年桂林文化城重要的本土文化人李文钊 1964年专门撰文回忆欧阳予倩建设艺术馆:

艺术馆规模虽不小,但馆址是借用的,设在榕荫路转角的一小巷马房背内,房屋破旧局促很不相称。尤其是当时演唱活动较多,自己没有剧场,每次演出需向其他剧场或电影院租用,极感不便。因此,包括一个剧场在内的馆址是十分需要的。但建筑新馆,伪省府并未拨款,欧阳是以贷款方式来筹建的。在得到当时中建公司张复初先生赞助之下,以相当快的速度在预定的期限内——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五日落成。

对于广西省立艺术馆这样的机构,不仅需要有办公场所,而且需要有演出场所,这个演出场所就是剧场。

剧场对于戏剧来说,实在太重要。戏剧氛围浓郁的桂林,或许不缺戏剧人,但是缺剧场。这个情况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1939年 8月,《救亡日报》发表多篇文章,专门谈到了桂林缺少剧场的问题:

最近有许多朋友问起,桂林既然有许多剧团,和包含话剧工作部门的团体,为什么演出的空气这样沉寂。这种感觉我认为非常正确。这原因固可以说各团体缺少横的联系,没有一个推动工作、分配工作和布置工作的总的机构,以致工作陷入纪念式的、偏崎的、间歇性很大的遗憾里。但最大的、决定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公开的剧场。

又如:

刚到桂林来,我很奇怪聚集了这么多戏剧工作者的中心的,演出的次数会这样少。后来才听到说是剧场不容易找到的缘故。

缺乏剧场的局面,同样令作为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的欧阳予倩十分烦恼。因为 1940年成立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演出场所,都是租用的。在西南剧展开幕之际,欧阳予倩报告了他的建馆动机,完全是出于房东逼迫,催一次赖一次,房子满了期,终于无法再赖。原来租用地有五处,后来变成一处,最后一处也没有了,立锥之地都没有了,不得不到处筹钱建馆。

这个馆,就是包括办公场所与演出剧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馆厦。

1984年,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座谈会在桂林召开,当年的许多亲历者回到桂林。记者林石就广西省立艺术馆馆厦建设采访了一些亲历者,撰写了《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戏剧建筑物》一文。文章告诉我们:

为了修建这座“艺术之宫”,欧阳老是煞费苦心的。兴建之初,广西桂系当局只拨地,不给钱,欧阳老只好苦心筹划,四方奔走,一面向社会募集捐款,筹集贷款,一面着手设计,终于一九四二年动工。因经费拮据,材料匮乏,工程进行得并不很顺利,大会临近揭幕,工程还未完成,欧阳老心急如焚,既要筹划大会工作,又要常常与负责工程的兴中公司 经理张国瑞到工地督工,可真是心力交瘁!工人的干劲并不小,他们愿为西南剧展添砖加瓦。三百名水泥工、木匠、油漆工紧张热烈地工作,终于赶在剧展大会前夕峻(竣)工。张国瑞说:“二个月的工程,在旬日内赶造完成,实开建筑业的新纪录。”一位参加剧展的老同志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因为墙壁粉刷未干,于是把酒洒到墙上去,好让水份快些蒸发,我们上台演出时,还满台飘香呢!”

历尽千辛万苦,广西省立艺术馆剧场终于建成。据李文钊的回忆文章:

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五日,广西艺术馆的落成典礼举行了。西南剧展的开幕式举行了。这不仅是艺术馆的喜事,不仅是桂林戏剧界的喜事,同时也是全国话剧界的喜事。因为当时在全国还没有一个专供话剧的剧场,话剧的演出要向其他剧院租用,不仅不适合而且受一定的剥削,有时还受到剧院老板的冤气,话剧演出受到的限制是很大的。广西艺术馆落成,在桂林话剧界说有了专供话剧演出的、新型的、自己的剧场,在全国话剧界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所有桂林的剧人,所有来参加西南剧展的几十个剧团的朋友,都为中国第一个话剧场的出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桂林文化城研究专家,桂林文化城的亲历者魏华龄的文章说得更为详细:

艺术馆刚成立时,没有基建拨款,也没有馆址,办公暂时租用马房背小巷的一间民房,欧阳馆长则租住在榕荫路 13号,离办公地点很近。艺术馆不是机关,它是一个文艺活动团体,经常要演出,要举办展览等等,自己没有剧场,每次演出要租用私人剧场,不但要付出一笔很大的租金,而且剧场不适合话剧演出和音乐演奏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演出效果,怎么办?在欧阳馆长的多方筹划下,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不得不拿出一笔钱,但是不够,决定自力更生,为了筹募新馆建筑基金,欧阳馆长发动戏剧界明星,在广西剧场举行联合义演,这次义演持续了 9天,收获不小。艺术馆新馆址于 1943年春开始筹建,由著名建筑工程师钱乃仁设计,中兴建筑公司负责承建,3月开工,新馆于 1944年 2月竣工。艺术馆剧场的设计是按话剧演出的要求,使舞台布局和剧场音响效果都比较理想,共有 800多个座位,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一座新型的话剧剧场。

李文钊、魏华龄所说不虚,不妨看看当年的记者如何看这座剧场:

艺术馆剧场建筑设计都是新颖的,容有两个舞台面,舞台上预备装设轨道,使得舞台面可以灵活推动,可以节省布景时间。舞台面〔口〕也增高到二十五尺,布景较大的戏也可以上演了。

演话剧的,现在总算自己有个地方了。

这座新建的剧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田汉称:“广西省立艺术馆建筑新馆,包含一颇为精美的剧场。” 张道藩认为:“艺术馆新厦之落成,则可称为全国各地有政府力量提倡而成为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

无论是当时的新闻还是后来的回忆,都表明这座剧场是当时中国第一座专业的话剧剧场,而且,这还是一座建筑风格融贯中西、美轮美奂的剧场:

桂西路的末端,一座渠渠的大夏(厦),作赭红色,栋宇辉煌,美轮美奂,有古代宫室之华,得西洋建筑之粹。

田汉在回忆文章中也说:

予倩费了很大的气力也听了无数的闲话,在桂林中学对面建筑了一座艺术馆,有办公厅,有宿舍,更有画廊和一个很摩登伟丽的剧场。

当时来自西南五省的戏剧人看到这座摩登伟丽的剧场,无不喜爱至极。1982年,当年西南剧展的亲历者张客回忆道:

这是当时西南各省唯一专供话剧演出用的剧场。欧阳予倩同志为建造这座剧场,煞费了苦心;话剧工作者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每当走进这座剧场时,踏进家门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当时不少话剧工作者向往着抗战胜利后,能多建几座专供话剧演出用的剧场,以利于推动话剧运动。有的说等自己年迈苍苍演不动戏了,就去看守剧场,甚至再来桂林看守这座艺术馆剧场,为话剧事业再尽绵薄之力,也就于愿足矣。

那些激情燃烧、四海为家的年轻人,竟然希望自己年迈之时回到桂林看守这座艺术馆剧场。可以想见,这座艺术馆剧场给他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VXrwdWi3hzZbzLRGmQsfEtzjaT8BGCjn4n5Jyeso6YDwPMGkot2jLkM87W0abT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