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出版的《桂政纪实》写到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时候,首先是这样一段文字:
二十四年,广西即有筹设“美术院”之动议;迨二十五年,省政府迁桂后,进行设计规划,更为积极。二十六年,即于桂林中山公园内,建筑“美术学院”;虽因抗战军兴,未能按照原定计划全部完成,而鉴于抗战时期,需要艺术教育之迫切,乃利用其已成部分,对于艺术教育工作人员,施以进修之训练。二十七年,开办“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及“中等学校艺术教师暑期讲习班”,以加强各级学校之艺术教育工作。二十八年,复筹设“音乐戏剧馆”,并继续办理“艺术师资训练班”。二十九年,以艺术教育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三部分,不必分立,遂将音乐戏剧馆改组为“广西省立艺术馆”,其组织,分美术、音乐、戏剧三部,于是年三月成立,开始工作。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广西省立艺术馆(简称“艺术馆”)的成立经历了一个想法逐渐变化的过程。
最初的想法是创建桂林美术学院,因为抗战军兴而搁置。
继之是举办艺术师资训练班,这个做法坚持了数年。
在艺术师资训练班开办一年之后,筹备创设音乐戏剧馆。
音乐戏剧馆创办一年后,创办艺术馆。
从美术学院到艺术师资训练班,到音乐戏剧馆,再到艺术馆,广西省政府对艺术的重视有迹可循。
后人关注较多的是艺术师资训练班和艺术馆,相对而言,对徐悲鸿想要创建的桂林美术学院和已经创建的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后人多已淡忘。
1939年 7月 27日的《扫荡报》刊登了一篇作者署名沙莱的文章,标题即为《介绍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全文如下:
桂林电台,以巨大的经费创办乐队和歌队之后,同时广西省政府又成立了音乐戏剧馆。桂林城有了这音乐的双璧,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建设工作,其美满的收获,是可以预期的。
桂林是西南的重心,音乐戏剧馆是西南唯一的音乐教育机关。名义上是与戏剧馆合办的,可是先办的只有音乐一部份。馆长由教育厅长雷沛鸿氏兼任,吴伯超氏兼任音乐部主任,马思聪胡然氏等担任指导员。内容分事业和教育两部,事业部分演奏研究出版三组,演奏组成立管弦乐队,国乐合奏队,和大合唱队三个经常的组织。研究组的工作暂定国乐整理,民间音乐,苗傜音乐的采取,国乐器的改良和西洋音乐介绍等。出版组将编译学校教材,出版新乐曲以及定期的刊物。至于教育部则招收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施以五年的专门训练,俾成为各种专门人才。此外并附设一军乐训练班和儿童班。儿童班的训练期无限制,凡属天才儿童可以一面在小学念书,一面受训。到初中毕业之后,便可直接升入本科。这种办法是重要的,因为音乐的训练愈早愈好,年纪大了除了声乐之外,器乐很少有成功的希望,所有计划,一到来年一月便开始了。现在是先办一班艺术师资训练班,这是为了本省中小师资的缺乏而设立的。已定八月一日起暂在桂林中学开学。像这种计划和规模的音乐馆,在抗战的困难当中也许只有广西才能建立的。因此让我们预祝她的无限的将来。
这篇文章表明,《桂政纪实》所说的音乐戏剧馆没有停留于筹设,而是确实已经创设。但正如此文所说,音乐戏剧馆虽然以音乐戏剧共名,但其内容主要局限于音乐,并无戏剧。值得注意的是,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被认为是当时西南唯一的音乐教育机构,其领军人物皆大名鼎鼎:雷沛鸿是著名教育家,马思聪是著名音乐家。更重要的是,音乐戏剧馆不仅有音乐表演职能,而且有音乐研究职能、音乐出版职能和音乐教育职能。在音乐研究方面,不仅有西洋音乐介绍,而且有国乐整理和国乐器的改良,甚至还有民间音乐和苗瑶音乐的采取。这样的研究视野,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沿的。
然而,广西省政府很快就意识到,音乐不能涵盖艺术整体,艺术教育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三部分,而“尤以戏剧对于人民风俗习惯之影响为最大”
,在音乐戏剧馆运营一年之后,改组成立了广西省立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