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用?艺术教育何用?
在徐悲鸿到广西之前,广西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美术在提高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于 1935年 4月在南宁成立了广西美术会。同年,徐悲鸿来到广西,他带来不少美术作品,在南宁乐群社举办了个人展览。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的客厅里悬挂着徐悲鸿的作品,黄旭初很是欣赏,称赞说:“先生之画,借物写实,生动有力,即是一草,亦是劲草,见之令人奋往。”
徐悲鸿提议举办广西全省美展。广西省政府高度重视,拨专款交由美术会办理。1936年 7月,由徐悲鸿主持的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在广西省立博物馆、广西省教育会及南宁女子中学三处举办,盛况空前。
徐悲鸿认为:“艺术家既(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是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
也就是说,在徐悲鸿看来,文艺复兴乃是民族复兴的先声。
1936年,广西省政府迁回桂林。徐悲鸿对广西省政府迁回桂林感到非常高兴。1936年 8月,徐悲鸿致函友人,称广西已经决定迁都桂林,当成西南唯一重镇,而他本人已经不想再与俗竞,只想作画、读书、交朋友。当时的徐悲鸿果然居住在靖江王城里的广西省政府图书馆,每天画国画、画油画、练书法。
徐悲鸿深深着迷于桂林山水,他把发展美术事业的希望寄托在桂林
,有在靖江王府中的独秀峰创建美术学院的想法。他的想法获得广西高层的积极配合,广西省政府在独秀峰西麓建立美术学院。徐悲鸿甚至邀请老友盛成、舒新城以及学生张安治、黄养辉等人到桂林协助筹建。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军兴,但徐悲鸿并未放弃在桂林发展美术事业的愿望,然而,广西省政府明确表示,因抗战全面爆发,一切非急需的事业均停止,美术学院也不能举办。
1937年冬天,时任广西教育厅艺术科视导员的满谦子认为,当时桂林的小学艺术教师都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为适应抗日宣传,造就小学音乐、美术师资人才,有必要成立“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
为此,满谦子还请来他在上海音专的老师吴伯超、留美钢琴家汪丽芳等人到艺师班担任教职。
徐悲鸿得知此事,慷慨地将他新建的桂林美术学院全部腾出给艺师班上课用,并亲自为学员讲课。当时学员近百人,楼上上美术课,楼下上音乐课,徐悲鸿还专门从南京请来“雅乐五人团”(陆华柏、张沅吉、祁文桂、杨振铎、沈承明)到艺师班任教。
艺师班最初面向桂林,为“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后来面向全省,改名“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
艺师班的学制有半年制,也有一年制,后来还曾经延长为两年制,被认为是广西省造就中小学艺术师资的唯一机关。
曾经在艺师班任教的老师,除了徐悲鸿、吴伯超、满谦子、张安治、陆华柏、汪丽芳,还有丰子恺、胡然、马卫之、林半觉、张家瑶等人。
从桂林美术学院到艺师班,可以看到当时广西省政府对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这种对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重视自然受到艺术家的大力推崇。
比如,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 1938年 5月分别接到广西教育厅和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唐现之校长的来信。广西教育厅聘请他为广西全省中学艺术师资暑期训练班教师,教授艺术课。唐现之校长则聘请丰子恺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担任教职。
6月 24日,丰子恺抵达桂林,暂住三多路马房背,为艺术师资暑期训练班授课。7月,课程结束,丰子恺迁至两江泮塘岭,担任桂林师范学校教师,教授国文和美术课程。
初到桂林,唐现之校长向丰子恺表达了自己“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的主张,丰子恺高度认同。他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此旨实比抗战建国更为高远。我甚钦佩,同时又甚胆怯——怕自己不胜教师之任。”
在丰子恺看来,艺术的最重要作用不是直接的技能和技术,而是间接的爱美之心。就图画课而言,他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他认为:“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丰子恺视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在《未来的国民——新枚》一文中,丰子恺专门谈到他受聘艺师班的情况,他写道:“直到五月间,桂林教育当局来信,聘我去担任‘暑期艺术师资训练班’的教课,我方才启程入桂。桂林与柳州相去只有一天的行程,若赴柳州必经桂林。与我的初衷并不相背。且在这禽兽逼人的时候,桂人不忘人间和平幸福之母的艺术,特为开班训练,这实在是泱泱大国的风度,也是最后胜利之朕兆。”
在禽兽逼人的生死关头,能够不忘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丰子恺看来,这正是大国风度,是胜利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