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法律史角度对古今具有代表性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及其遭遇进行评析,分沉默、法政、真假、本事和归宿五章,基于中国古代法律史文献中关于女性的记录,聚焦以木兰和缇萦为典型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与她们的家庭,关注她们拯救亲人时遭遇的险境,尤其是那些无一例外的法律层面的困境与昙花一现般打法律“擦边球”的绝处逢生。在法律史视野下,呈现故事中闪耀智慧之光的女性形象及其在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遭际和鲜为人知的一面,了解其在道德层面的典型意义和法律 层面的历史推动作用之外,囿于时代背景和道德标准,不同版本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独立性和局限性。本书不仅是一个展示古今女性悲喜的“展览馆”,也是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中国法制史、文化史、风俗史读物。
练习回嘴的勇气:“你太敏感了。”“是你太粗糙了。”
——林奕含(著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被权威文学正典忽略不计的各种生活经历多得令人咋舌……1977年春天,在科罗拉多大学一次关于女性画家作品的讲座上,J.J.威尔逊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人一生只画一幅画。(但她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是通过大众化的复制品认识这些女艺术家的,你可能会这么认为。)文学也是一样。没有人一生只写一部小说——除非是因为16岁就不幸早逝了。没有人一生只写几首小诗。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人会完全没有同行。没有人的作品会毫无影响。权威正典中到处可见女艺术家提前谢幕的蛛丝马迹。
——[美]乔安娜·拉斯(著有《如何抑止女性写作》)